这里是 “译史微观”,众多军迷的平台,小编每天精选好看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一起领略阅读的力量!欢迎加入我们。请您在阅读本文之前,先点击左上方“译史微观”进入,点击 “关注”,再点击右上角的“小点点···”,点击 “设为星标”,这样您就成功加入我们了。
欧盟即使拿不出证据,也要为了立陶宛对中国发起诉讼。但在中方亮明立场后,欧盟紧急踩刹车暂停发难,它这次暂停出手的原因又是什么?
前不久,欧盟向世贸组织提起对中国 “贸易胁迫” 立陶宛的争端解决诉讼。原本外界以为欧盟这次是找到了新的证据资料,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对华发难了。
但欧盟的强势形象仅仅维持了3天,宣布重启该案件之后,又申请暂停。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不解,欧盟发言人回应称因为中国和立陶宛关系近期出现了缓和迹象,所以欧盟需要持续评估本案并将与立陶宛政府共商后续决定。
那么真正原因真的是这个吗?其实不然,有分析认为这次欧盟急踩刹车的关键性因素就是没有找到任何实际性证据,来证明中国对立陶宛有“经济胁迫”的嫌疑。
说通俗点就是欧盟根本找不到赢下这起案件的有利证据,如果继续对中国提起诉讼,最后输的肯定会是欧盟自己。当然,欧盟自己心里也明白,它为立陶宛出头本质上就是强词夺理。
欧盟之所以几度重启此案,也是担心 “认怂表现” 会让美国和部分欧盟成员国感到不满,所以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强行为立陶宛站台撑腰,以彰显自己作为世界重要一极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前,欧盟一直强调中国对立陶宛有 “歧视性贸易措施”,但事实证明立陶宛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溃败完全是自身的原因,所以欧盟才会在诉讼过程中提供不了任何有利的证据资料。
欧盟的 “战术性后撤” 让立陶宛有些难以接受,为了避免成为博弈的最大牺牲品,立陶宛第一时间喊话欧盟委员会,宣称欧盟应该继续支持立陶宛,维护欧盟成员国的 “合法权益”。
甚至立陶宛国内一些反华政客也跳出来凑热闹,表示如果欧盟妥协投降,只会让大洋彼岸的美国看不起。
通过这些言论不难发现,不管是立陶宛政府高层还是立陶宛政客,本质上都是亲美派系,他们希望通过讨好美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最终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让欧盟选择踩急刹车的原因,即中欧合作,尽管欧盟在政治立场上与美国保持一致,但欧盟却在经济领域离不开中国。
2023年,中欧经贸总额超过了8000亿欧元,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了欧盟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不少欧盟成员国都愈发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前不久,我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高层应邀对瑞士与荷兰进行访问,实现了2025年中欧高层往来 “开门红”。所以,未来中欧应继续加强沟通,深化合作,为世界稳定发展注入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