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三次“貉口普查”,超500人地毯式搜索,发现98小区有貉

文摘   2024-11-30 17:03   广东  

通常来说,人类的城市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就像是禁地一般的存在,它们是无法在城市里生存的。然而在漫长的与人类相处过程中,一些动物虽然没有被人们驯化,但却渐渐地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栖息地开始向城市扩张。

比如豹猫、貉子就是这一类动物的典型代表。相对于豹猫来说,貉对城市的适应能力更强,更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数千只貉定居上海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貉是什么?它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毛狗子”,是一种长得有些像小浣熊的犬科动物,身材矮短肥壮,比小浣熊大,比一般的狗要小。它们身上的毛发主要为乌棕色,眼睛周围有黑色的斑块。貉原产于东亚,我国是它们的原产地之一。

这些年来,貉已经扩散至欧洲很多地区了。它们对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在漫长的物种演化过程中,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一下子就使得它们获得了巨大的优势,也是它们能在城市扎根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城市里面,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淀粉类食物残渣。

貉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在上海城里面出现了,比如在2005年的时候,市民们就发现了貉的身影,不过由于当时数量较少,人们也不太熟悉,就连当地的报纸也是用“一种奇怪的动物”来形容它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的貉口迅速增加,以至于到2022年的时候,复旦大学和一些组织联合启动了“貉口普查”,预估了全上海的貉子数量,大概在5000只左右。

第三次“貉口普查”

城市人口密度较大,野生动物进入城市之后,一旦种群数量爆发式增长,那么必然会出现矛盾、冲突。那么对它们的种群数量,有足够的认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原因,上海进行了三次“貉口普查”。

2024年的夏天,启动了第三次“貉口普查”,组织志愿者等超500人次对上海8个区的124个小区进行多次地毯式搜索调查,调查结果在11月24日的时候公布了。

调查结果显示,貉在上海扩张的速度变慢了,相较于第一次普查来说,貉在社区里的分布密度大幅度降低了。在调查的124个小区里面,有貉出没的小区有98个,占比79%。其中58个小区是调查志愿者亲眼目击到了貉的身影,40个小区是居民在访谈中提到了有貉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查中,人们也发现了有26个小区,以前是有貉的,但这次调查可以确定没有了。

“貉”谐相处,不伤害不打扰

貉之所以能在上海生存,一方面是貉这种动物本身的生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上海优秀的城市绿化。资料显示,在2020年底的时候,上海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就达到了40%。

各种城市公园、湿地等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铁一般,源源不断地将周边的小动物吸引过来。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貉俨然已经成了城市“新居民”了,如何“貉”谐相处?成了上海市民必须面对的事情。

研究者表示,市民们遇到貉,最简单科学的做法就是要坚持“四不”原则,即不害怕、不接触、不投喂、不伤害。貉这种小动物长得还是比较可爱的,早两年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市民将其当做流浪狗进行投喂。

长期的投喂这种“溺爱”无论是对于人们本身,还是对于貉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所以一定要减少人为干预,让“自然之手”接管。比如寒冷、雨水、病虫、种间竞争等都会影响着貉的种群发展。

相较于其他野生动物来说,貉是比较温驯的,它们的胆子也比较小,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它们受到惊吓的时候,会变得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主动避开了就好了。

野米动物科普
野生动物知识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