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户区设置感应灯
在入户区设置感应灯,回家时灯光可自动开启,能够在“第一时间”看清入户区的“状况”,以较有效的避免因为入户区摆放的换鞋凳、鞋柜、衣架,亦或临时放置的物品等而产生磕、绊现象,对父母的安全保护“事无大小”,而且还不用费力地找开关,方便很多,也舒适很多;
感应灯在入户区可以安装在顶面,作为顶面灯具存在;可以安装在墙面,作为壁灯存在,也有装饰墙面的效果;也可以安装在鞋柜,既方便鞋柜的使用,也为空间提供照明需求……结合爸妈喜好、入户区的可被使用情况(比如是否设置了鞋柜)等选择。
入户区设置鞋柜
在入户区设置鞋柜时,面积允许的情况下鞋柜带有换鞋凳、“随手置物区”、鞋子的临时收纳区会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家庭空间的舒适性,因为有了换鞋凳,进、出门可以坐着换鞋,不用弯腰,更舒适,这一点对长辈很重要,如果鞋柜的面积不允许或不想减少鞋柜上的收纳空间,在不影响入户区正常通行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在其对面设置或购买成品,以到达使用要求;有了“随手置物区”,手中拿的物品进门之后可即刻放下,尤其是较重的物品,不用一直拎着待到更换完鞋子再到其它功能区放下,更方便;有了鞋子的临时收纳区,更换鞋子之后收纳便利,可以较有效地避免入户区地面“堆满”鞋子的状况,不会在回家时“磕磕绊绊”,降低被绊倒的风险……
▲换鞋凳和鞋柜相对设置
▲鞋柜带有换鞋凳、置物区、鞋子收纳区
注意事项:
a.换鞋凳的尺寸一般高度在300~400mm左右,宽度在500~1000mm左右,深度在350~600mm左右,也可具体根据父母的身体状况调整更加适合的尺寸;在换鞋凳上方的墙面添加挂衣钩,设置成挂衣区,实用更方便;
b.“随手置物区”的体现形式常是“敞口”置物格,具体尺寸以适用为准;较高鞋柜的“中部”悬空区,一般悬空区距离地面1000mm左右,悬空区高度500mm左右;以及“半高”鞋柜的顶部,一般“半高”鞋柜的高度在800~900mm左右,成品或定制都可……结合鞋柜的尺寸、父母的使用习惯选择。
c.鞋子的临时收纳区体现形式常是鞋柜“底部”的悬空区设置,一般高度在150mm左右可满足多数鞋子的收纳;及换鞋凳下方的“分层设置”,依据家中鞋子的种类、换鞋凳高度进行不同高度的分层设置,将鞋子分类归纳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
▲换鞋凳下方的分层设置
地面使用防滑材质
“地面防滑”是爸妈住的房子在装修时应该注重的“关键点”之一,当他们年龄越来越大这点也会越来越重要!家庭空间中常用的地面防滑材质大致是具有一定防滑性能的地砖(比如仿古砖、仿木纹砖等)和地板两大类,卫生间、厨房、阳台等会有较多“明水”出现,或较难打理的空间地面宜使用地砖,其它空间地砖和地板基本可自由选择。
卧室安装开关、感应小夜灯
在卧室床头安装开关,可以让父母在床上关灯,不用关了灯再“摸黑”上床,降低磕、绊发生的几率,晚上去卫生间开灯也会很方便;如果父母一方晚上睡觉较“轻”,开房间的主灯会被“吵醒”,也可以选择在与床体相对或一侧的墙面,或其它爸妈使用起来更方便的位置安装感应小夜灯,适合的亮度能基本达到对地面的照明要求,又不会打扰到对方的睡眠,在感应“灵敏”的前提下,感应小夜灯的安装距离地面越近照明效果相对越佳,考虑在内。
可以考虑多使用木质
爸妈的房子装修时,可以考虑多使用木质,比如地面选择地板;选择以木质为框架的家具;选择以木质为框架的灯具;在墙面使用木质饰面等,因为与大自然相融的木质,用在室内会更容易被接受,还能营造出轻松、温馨、返璞归真的环境氛围,进而引导心境的坦然、平静,享受晚年的舒适生活。
主色明度、纯度宜较低
鲜艳的色彩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时间久了容易产生眼睛疲劳,明度、纯度较低的颜色会营造出更加“平和”、安静的环境氛围,给人更为舒适的空间感,所以爸妈所住的房子应以明度、纯度较低的颜色为主色调。
以上是我对于爸妈住的房子装修时应注意的几点建议,装修爸妈住的房子时也要做到与父母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清楚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父母的身体状况,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适合他们,再结合我以上说的几点,希望装修出你的父母住越久越舒适的家,谢谢!(PS: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