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和县西高山镇朱刘河村,代代相传着麻纸制作工艺,被誉为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2021年,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我们都能感受到一段文化故事与传承,也能触摸到生命里坚守的力量,细细品悟,更能体会到其承载的技艺理念与修身立德有异曲同工之妙。西和麻纸正是如此。
一块粗糙的构树皮,经过泡、蒸、踩、砸、切、抄等72道工序,期间要接受熊熊烈火和巨大气浪的锻造,千锤百打后才能脱胎换骨,成为一张纸质柔韧、耐磨抗损、手感绵滑、极富弹性的麻纸,其折射出的“千磨万击还坚劲”“粉身碎骨浑不怕”等高贵品质,正是麻纸“不负底色”的清廉内涵。
造纸过程中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少,没有捷径可走,做错一步,或者落下一步,纸就会出现瑕疵,甚至前功尽弃,就像党员干部做人做事一样,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党规和法律法规进行。作品毁了尚能重来,而人误入歧途,则再无回头路可走,唯有在工作中谨小慎微,随时审视自己,才能避免行差走错。
淘洗是保证纸张纯净细腻的关键,只有不含杂质的原料才能打磨出表里如一的麻纸。人生亦如此,干净澄清应是我们处事最好的本色,不断祛除内心的杂质,保持透亮与澄澈,最终达到内心的纯净。
抄纸俗称捞纸,是麻纸最核心的制作环节,直接决定纸张薄厚均匀,必须做到张弛有度,下手轻了纸会太薄,重了纸又太厚。党员干部只有恪守人生标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公心,拒绝“厚此薄彼、冷热不均”,守正自持方能行稳致远。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人生当如麻纸,工序有数道,道道不容错;技法有要求,条条不可越,唯涵养守正初心,坚守廉洁底线,方得始终。
(来源:清风陇南)
@陇南西和发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