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一工程”评选再创佳绩,“闽派”文艺何以结出累累硕果?

民生   2025-01-06 18:27   福建  


2025年1月6日《福建日报》第01版


八闽沃土,繁花竞放。


1月4日,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福建作经验交流发言。


本届评选,福建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共有9部作品获奖,单独申报作品获奖数并列全国第一,新增的网络文艺、恢复评选的理论文章类别中,福建均有作品上榜;福建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


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五个一工程”每五年评选两次,全国各省区市均高度关注,竞争日益激烈。


福建再创佳绩,并非偶然。


将时间维度拉长,把观察视野拓宽:不只是“五个一工程”,10年来,福建还有53部作品荣获文华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电视剧飞天奖等全国性大奖;3人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奖,6名演员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闽派”文艺何以结出累累硕果?


用好理论“富矿”,深挖文化“宝矿”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优秀文艺作品的打造,找准选题是第一关。


纵观近年来产自福建的文艺精品,不少带有强烈的福建印记,彰显福建独特优势。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朱子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文化在福建交相辉映,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深挖理论“富矿”,福建始终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


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足迹”系列图书,荣获“特别奖”,该书全面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17年半的工作历程。



本届“五个一工程”奖恢复评选理论文章,在福建孵化的理论文章《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深入阐发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厚的福建市域、省域实践基础和鲜明的时代演进特征。歌曲类作品中,福建创作的《新路》以当年习近平同志带领地委干部“三进下党”、访贫问苦为背景,运用宽广醇厚的艺术表达,唱响干部、群众无路开新路、山水起宏图的生动故事。


深挖文化“宝矿”,文艺界从丰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作为戏剧大省,福建有“戏窝子”之称。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各色剧种的厚重文化内涵、独特艺术特征,赋予其承载现代精神的题材内容,打造出多部叫好又叫座的精品。



获本届“五个一工程”奖的戏剧《围头新娘》,运用高甲戏这一闽南方言地区最大的戏曲剧种,讲述泉州围头从“炮战第一村”发展成“两岸通婚第一村”的感人故事,助力福建实现戏剧类8届蝉联。近日,该剧首赴金门岛演出,以文艺架起两岸融合发展的桥梁,赢得两岸观众的一致好评,不少台胞泪洒现场。


获文华大奖的戏剧《踏伞行》,立足于千年莆仙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特征,挖掘与现代精神共通的题材,于古典中彰显当代审美意趣,以古朴优雅的唱腔、简洁精致的舞美、丝丝入扣的表演赢得广泛赞誉,被专家誉为“古老剧种传承发展的里程碑作品”“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


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倾力打磨精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以作品观照生活、与时偕行,是“闽派”文艺的突出特点。


翻开“福建出品”成绩单,现实主义题材是主流。


有的讴歌伟大时代,记录非凡历史。


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获奖电视剧《山海情》,用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讲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时代故事,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展、艺术的渲染,生动展现了脱贫攻坚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本届获奖作品中,图书《奔跑的中国草》讲述了中国农林科学家林占熺的生动故事,全书从“脱贫草”“幸福草”到“中国草”三个层面,把菌草技术的艰难诞生和大放异彩过程,放在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合作、“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现实大背景中去刻画,以林占熺孜孜以求、造福世界的形象折射大时代;纪录片《两岸家书》展现两岸家书里的骨肉亲情、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以情感共鸣联结历史与当下,展示两岸难以割舍的血脉情缘和无法磨灭的共同记忆。


有的紧贴火热生活,塑造鲜活群像。



本届“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讲述了一群在乡村生活的普通人的勤劳、韧性和他们苦辣酸甜中的人生感动,以沉浸式的影像风格和恬逸的美学意蕴,展现当代都市人如何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重新发掘生命意义与价值,同时勾勒了一群热爱家乡的年轻人选择扎根乡村、振兴乡村的动人画卷。网络剧《漫长的季节》以“人与生活”为叙事原点,描绘了一群努力生活的小人物,刻画了父子关系中的互相羁绊与深沉的爱,探讨了中老年人所面临的困境,展现了老哥们儿间的友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克服困境的勇气,传递出美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将好题材变成好故事,有赖于新颖表现方式的加持。


视听作品层出不穷,观众审美门槛越来越高,“福建出品”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答案是创新。


尽管在类型上被定义为生活悬疑剧,但《漫长的季节》并未采用悬疑剧常有的紧张节奏,而是打破传统叙事逻辑,采用三线并行、时空交错的方式,在悠长岁月中舒缓地呈现人生百态。


无独有偶,《去有风的地方》也在叙事上进行了创新——没有强情节、强冲突,在看似流水的生活中解决都市年轻人的迷茫、焦虑等问题。


好的内容与受众之间,还需要传播渠道串联。


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网络视听作品也成为文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评奖首次独立设置网络文艺类别,《漫长的季节》榜上有名。



与以往众多影视作品不同,《漫长的季节》首播于互联网,完成了从小屏到大屏的跨渠道传播。该剧好评如潮,各视频平台涌现众多自发推荐者,抖音端“10万+”视频超100条。豆瓣打分人数超百万人次,评分稳定在9.4分,打破国产剧近8年来评分纪录,成为现象级作品。


《去有风的地方》同样在网络端表现不俗,该剧以多种语言传播至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斩获多项国内外大奖,在大屏端触达1.5亿观众。


改进体制机制,优化文艺生态


一枝独秀不是春。


好的环境,是推动优秀作品、文艺大家涌现的基本条件。“闽派”文艺喜报频传,离不开良好的文艺生态。


强化有组织的创作。


为构建良好创作生态,福建实施“福建原创”扶持计划,建立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程化机制,建设“文艺重点项目储备库”,紧扣重大节点提前布局、紧抓重点选题深度谋划、紧盯重点项目全程跟踪;完善“定期调度制度”,把扶持重点向前端、源头倾斜,集聚资源对重点题材加强指导调度,引导文艺工作者努力提升作品质量,有效回应人民新的文化诉求。以《围头新娘》为例,该剧被纳入重点项目储备库后,组建了强有力的主创团队,加强剧本打磨、剧目展演,最终实现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观念到手段、意境到技法的多层面突破。


壮大多元创作主体。


福建把构建良好文艺生态作为推动文艺繁荣的基础性条件,落实支持文艺发展的各项政策,壮大以国有文化单位为带动,社会文艺团体、民营文化企业为支撑,文艺“两新”群体为新兴增长点的创作力量。本届的福建获奖作品中,既有国有文化单位组织创作的,也有民营文化企业主创的,还有地方院团创排的,不同主体统筹兼顾、协同并进,形成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博采众长,借力借势。


得益于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带动,“闽派”影视异军突起,目前仅厦门一地就拥有近3000家影视企业和明星工作室,2024年度影视产业营收总额超200亿元。福建实施“拍在福建”创作计划,通过聘请专家、引进优秀团队和人才、对外交流等,助推文艺精品打造,推动福建迅速成长为全国影视剧服务优良、审批快捷的省份之一,涌现出《去有风的地方》《漫长的季节》等年度“爆款”剧集。此外,在本届“五个一工程”福建获奖作品中,《两岸家书》由闽台两地媒体联合制作,歌曲《今朝》、广播剧《赫哲人的“伊玛堪”》等作品也是跨省合作出品,展示了联动合作、携手共赢的良性创作局面。



锻造文艺“闽军”。


人才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福建注重为文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突出对文艺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的长期培养,建立健全有步骤、有层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邀请全国名家和闽籍知名艺术家支持、帮助福建文艺事业发展,合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专业均衡、结构合理、数量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创造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赓续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打响“闽派”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


蓝图已绘就。锚定目标,奋勇争先,久久为功,八闽文艺百花园必将迎来万紫千红又一春。

精彩视频推荐





来源 | 福建日报

编辑 | 徐鋆桑 林钰颖
校对 | 林钰颖
审核 | 方雨茜

“翱翔未来 智启蓝天”无人机科普讲座成功举办
修缮完成!闽清这个古厝焕然新生→
觉得好看,你就点↓↓

新闽清
温泉之乡 魅力闽清 打造闽清32万人的掌上家园;电话:059122350053;投稿邮箱:MQXXWK@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