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历史呼唤】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一二九运动的光辉记忆

教育   2024-12-08 21:39   内蒙古  




一二·九运动历史背景


一二·九运动,又称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一场发生于1935年12月9日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发,企图通过控制察哈尔省和指使殷汝耕在冀东建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等方式,进一步侵略华北。


国民党政府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在这种严峻的民族危机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他们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的新高潮。




青春激荡爱国情怀


1935年11月,中共北平临时市委重新组建,谷景生任书记,彭涛任组织部长,周小舟任宣传部长。在他们的领导下,北平学联成立,并组织发动了大规模的抗日爱国运动。

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简称北平学联)成立后,其中的共产党员虽然不多,但由于顺应时代潮流和民众要求,在学生中指明行动方向并且最有组织能力,自然担负起了领导责任。学联主席为共产党员郭明秋,秘书为清华大学的姚依林。

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以及李常青、彭涛、周小舟组成的中共北平临时工委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示威游行中,学生们走上街头,高呼抗日救国。到了上午10点左右,城内的一两千名学生终于冲破了军警的重重阻拦,汇聚到了新华门前。他们齐声高呼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响亮的口号,这些口号不仅表达了学生们坚定的抗日立场,也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心声。




一二·九运动意义


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刻觉醒,他们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坚决抵抗。这场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意识,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为后来的全面抗战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

“一二·九”运动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号角。它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推动全国形成抗日新高潮。学生们以鲜血和行动唤醒了民族的觉醒,展现了中国青年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勇敢担当。抗日救亡,是全民族的共同使命,是中国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的历史选择。

● 来源丨信网之窗
● 编辑丨杨帆
● 审核丨成然
● 终审丨翁宇


内建院学团之家
以贴近、服务、影响广大师生为目标,每周发布学院学生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最新动态,建设校园文化微平台,打造学团网络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