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过紧日子,湖南张弛有道

政务   2024-10-19 14:17   湖南  


“过紧日子”四个字眼,近年来可谓高频出现。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还新增了两个意味深长的字,“习惯”。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习惯过紧日子”号召,立足本土,出台新规。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又双叒叕“敢为人先”,成为率先以地方“两办”发文的省份。


将“过紧日子”从口号落到实处,惠及发展,增进福祉,湖南决心不小。


 ▲ 新华社漫画,2024年3月27日发,徐骏/作。


为何要习惯过紧日子


“过紧日子”的提法,这几年才有。


但“节俭”这个词,早就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


土地革命时期,党员干部带头省吃俭用;抗战时期,积极开展节约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倡勤俭搞建设;三年困难时期,领导干部带头,大家一起“勒紧裤腰带”。


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那段岁月,但多多少少见识过老一辈“抠”与“省”的奇妙。


俗话说得好,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


对于一个有着99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过紧日子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生态。


 ▲ 用政府“紧日子”保障人民“好日子”。


当前中国经济正爬坡过坎,产业正换档升级,若想完美布局“这盘大棋”,就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每年国家财政池子里的“水”都是有限的,国家战略工程要花钱、社会公共服务要花钱、支持经济发展要花钱,这里省下一分,那里就能宽裕一分。


9月20日,财政部发布财政收支情况,今年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776亿元,同比下降2.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3898亿元,同比增长1.5%。


整体收入没有增加,但部分重要领域的支出却增加了。比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251亿元,同比增长3.3%;教育支出25654亿元,同比增长0.5%;农林水支出14991亿元,同比增长5.4%;科技支出5700亿元,同比增长3.5%。


所以,过紧日子,并非过穷日子。


让政府部门自觉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的最终目的,是将更多资源投入重点领域,“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大家都在“抠细节”


放眼全国,不同地方可谓各上大招。


比如,北京市提出“紧盯公务用车使用效率,积极推进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全流程做好调配管理”等举措。


比如,安徽要求推行无纸化办公,开会不发笔、领导干部参加会议不带助手;办公场所空调冬季不高于20℃、夏季不低于26℃等。


再看湖南各市州如何“抠细节”。


张家界市创新实施公开招标最低评标价法的政府采购模式,城区环卫一体化服务项目节约资金3.07亿元。


常德安乡县采用新模式,先后完成了体育产业园、污水处理一体化等项目设备的询价采买,节约资金1300余万元。


浏阳市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公共自行车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升级,节约资金240万元。


 ▲ 机关单位食堂制止铺张浪费。


而要将紧日子过成习惯,意味着,范围得更广、要求得更细、举措得更硬。


在此背景下,今年9月,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就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要求进行明确。


通知共包括4个部分15条措施,划出了不少“硬杠杠”。


比如,对节庆论坛展会实行清单管理和归口审批,未列入清单、未经审批的活动一律不得举办,财政一律不得安排经费;严格落实信息化项目审批程序,未纳入计划的原则上不得立项,未立项的不得安排建设经费。


在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方面,明确要求暂缓实施没有硬性需求的项目,坚决压减超出实际需要的项目,坚决纠治和防范“新形象工程”,杜绝“面子工程”。


通知还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切实将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收支增减背后的“治慧”


过紧日子,不仅仅是一个收收支支、增增减减的概念,更关乎国家治理。


 ▲ 让精打细算成为习惯。


有财政领域专业人士表示,过紧日子的底层逻辑,是通过管理优化和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宏观政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进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比如,近年来提得较多的“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国有‘三资’管理改革”。


这几个词比较专业,观潮君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


零基预算,意思是不管去年怎么花钱,今年都从零开始。


从有基数转为零基数,如何实际操作?它像一场大规模的文件清理,删去无用项、清理重复项、保留有用项。


每一分钱花还是不花,都必须重新论证其必要性,它需要人的智慧和韧性,去打破既有利益的分配格局。


在湖南,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从规范前的上千项,压减至42项。2024年,通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清收各类非重点、非刚性支出77亿元,全部调整用于落实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


数据的背后,不难想象工作的不易。


再说说国有“三资”(资金、资源、资产)管理


今天的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家底丰厚,但不能“躺在账上”。


湖南正不断加大对国有“三资”的清查盘活力度,对那些闲置、落后、低效的部分,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


 ▲ 湖南省直单位公物仓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低效运转、闲置、超标准配置的资产开展统一管理。(图源: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这无疑是一场产能升级和财政工作的共赢局。2022-2023年,全省盘活总规模达3000亿元,其中入库现金收益超1500亿元,为防风险、保民生、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无论是零基预算还是国有“三资”管理,本质上都是过紧日子,“该省省”的最终落点都是“该花花”。


积沙成塔,滴水穿石。


当一个个局部资源使用效能得到提升,整体的效率就能飞跃,生活才能稳定富足。


而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高质量发展吗?



来源:“观潮的螃蟹”微信公众号

审核:省财政厅办公室(政研室)

湖南财政
“湖南财政”由湖南省财政厅主办,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湖南财政新闻、重要政策文件、财政数据等政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