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同事居然从家里带过来不少水果和零食,部门每个人都分到了好几个。
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些都是平时超市搞活动的时候囤的。
很多已经放了十天半个月,再不吃就不能吃了,索性拿过来大家一起消灭掉。
这个同事平时还挺节俭的,没想到还是中了“活动优惠”的坑,忍不住囤货。
仔细想想,其实这种现象还是蛮多的。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消费行为,看似没什么影响,其实也在悄悄“吃掉”我们的钱包。
1、过度囤积食物
很多时候,因为超市大减价或者“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我们总忍不住购买大量商品,觉得买到就是赚到了。
这其实是对“省钱”的极大误解。
食物不同于其他一些日用品,保质期很短。
如果没有及时吃掉,可能过几天就没法吃了,只能扔掉。
所以,考虑到食物的保质期和实际消耗速度,这种囤积行为反而是对金钱和资源的双重浪费。
2、过度购买服饰
大部分女孩子的衣柜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衣服,只穿了那么一两次就束之高阁,甚至有的连标签都没拆。
那些因为商场促销或朋友安利而买下的衣服,多半没有用武之地。
毕竟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穿出门的,往往还是那几件最舒适、最实用的。
买多了,只会降低单价衣服的使用频率。
千万别想什么换着穿不容易坏,明年后年还能穿。
我们的衣服,90%以上都不是穿坏的。
用不着等明年,过阵子你就有新的想买了。
3、过度购买低频使用的物品
有些物品,尽管价格不菲,但我们使用它们的频率却非常低。
例如,那些专业的健身器材,或者只在特殊场合才会用到的厨具。
这些物品在购买的时候,看起来很高级很诱人,好像有了它们,生活一下子高了好几个档次。
但不符合资金使用习惯的东西,买来之后只会沦为家里的摆设。
就拿咖啡机来说吧,大部分人,为了不迟到可能连早餐都顾不上吃,又有多少人会在早上,不慌不忙地给自己做一杯咖啡呢?
不要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多灵魂拷问一下自己,就能避开不少冲动消费。
4、过度追求潮流,频繁更新电子产品
有些人是不折不扣的科技迷,为了拥有最新款的手机或电脑,不惜花费大量金钱。
哪怕手里的产品,几个月前才买,也非得折价卖掉换新的。
5000块买入,3000块卖掉,又加上3000块买新的,一来二去损失了多少钱?
这种行为,看似能让你倍有面子,但对于钱包则是巨大的负担。
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很快,实际上性能变化并不大,所以能够满足需求就行了,没必要非要最新款、最顶配的。
每一次明智的消费决策,都是对未来更好的投资。
毕竟等到真正需要用钱的时候,只有存款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拥有再多也无济于事。
定时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把钱花在刀刃上,日子才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