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青釉四系罐
廊坊博物馆藏 隋代
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早期阶段的主要产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流行一种直口无颈,器身近椭圆形,肩上贴附二系、三系或四系的瓷罐,以四系者居多,被称为“四系罐”。
廊坊博物馆就收藏有这样一件青釉四系罐。通高2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0.5厘米。1999年出土于永清县通泽村张善敬墓。直口,短颈,溜肩,垂腹,腹以下内收,饼形足微外侈。肩附四系,系略高于口沿。胎质青灰,内夹杂细小砂砾。器表施豆青釉未及底,釉面不甚均匀,深浅不一,有凝脂状泪痕,积釉处釉色较深,呈深青色。根据胎、釉及器物的制作特征,这件青釉四系罐应为邢窑产品。它出土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张善敬墓,纪年明确,可视为隋代北方青瓷的标准器。
中国成熟的瓷器发源于南方,浙江上虞在东汉时期烧出了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的青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北方早期青瓷的兴起时间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地区是北魏制瓷的中心区域;东魏北齐时期,随着政治中心转移到邺城,豫北冀南的磁县与安阳地区成为制瓷业的中心,邢台与山东地区的瓷业也得到极大发展;隋代,北方早期青瓷走向繁荣,以相州窑和邢窑为代表,安阳和邢台地区成为北方两大制瓷中心,窑业规模和制瓷技术都达到巅峰。这件青釉四系罐就是这一时期邢窑的产品。隋代虽然立国仅三十多年,但是在此期间,北方地区不但青瓷生产日益繁荣,还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创烧出了白瓷,这就为唐代南方青瓷与北方白瓷交相辉映,中国古代陶瓷“南青北白”生产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字撰写:郭 姿
微信编辑:吕海弟
微信初审:杨芳芳
微信终审:苑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