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能源格局正在朝着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等多元方向转变。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对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源热泵技术是当前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关键依托技术,通过从自然界的水或土壤中获取低品位热能,经过电力做功,向人们提供可被利用的高品位热能,热泵技术已被MIT科技评论列为2024年世界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
2024年世界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热泵技术”
随着近些年“城市规模化、单体大型化”的快速发展,大型地源热泵高效换热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制约着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大规模、可持续高效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2022年以来,北科院紧密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立足北京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需要,持续着力开展以地源热泵工程技术为牵引的新能源方向研发布局,积极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卫万顺同志带领的研究团队,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组织多家院属单位、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科研、集中攻关,围绕新能源发展重点中的地热能方向,开展“大型热泵工程高效换热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系列项目研究并取得系列进展。
(a)浅层地热能用管材产品 ;(b)管材的力学性能应力-应变曲线
管道流体自发电装置
地埋管钻孔群三维非稳态传热离散传递矩阵(g-DTM)模型
地源热泵系统碳足迹评价平台
基于目前大型热泵高效换热存在的技术难点问题,聚焦基础理论、产品研发、智慧管控、双碳支撑、系统搭建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团队原创性地提出浅层地热能换热贡献率理论及建模方法,通过理论科学划定换热贡献率高的目标体或换热孔,合理规划大型地源热泵项目的整体系统设计,为实现热泵系统的高效换热提供技术支持。在浅层地热能开采用地埋管材料研制方面,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高导热、耐压的聚乙烯管材,其爆破压力较未改性管材提升50%,断裂伸长率和耐老化性均约为浅层地热能用地埋管最低应用需求的2倍,导热系数和耐热温度均高于市场管材,在新能源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在地下传感器设备自供电方面,研究团队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在聚合物薄膜表面改性,提升材料表面电荷密度一倍以上。基于此研发的管道流体自发电装置,为浅层地热能开发系统传感器提供自供电支持。在地源热泵系统高效运行智慧化管控上,研究团队建立了浅层土壤源地源热泵系统 “地下-地上”一体化快速仿真模型及优化调控方法,开发了仿真优化软件。该软件能实现地下温度场仿真及运行策略仿真,优化后系统能耗降低 5% 以上。在地源热泵系统碳足迹评价方面,研究团队构建了碳足迹评估模型,建立数据库,设计开发评价平台,使地源热泵系统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便利化和可视化。
《城市、浅层地热能和热泵技术》图书出版
部分研究团队成员
管材实验相关设备
截至2023年12月,团队研究成果已发表专业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专著1部,并多次应邀在行业专业会议做主旨报告。以上成果不仅推动了地热能技术进步,也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双碳” 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继续立足自身定位、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学会、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首都乃至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等新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于湲,王珂/文
赵松美,陈琳,沈春明,刁晓华/图)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坚持“创新立院、人才强院、服务兴院、开放办院”发展战略,秉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追求,巩固提升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分析测试四个优势领域,持续强化科技智库、科学普及两个特色领域,前瞻布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信息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与低碳技术四个研发方向,成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科技力量,高精尖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国际和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和先行先试政策的重要实施力量,全面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如果你对北京科技、科普的
“大事小情”感兴趣,
就一定不要错过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