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纪实摄影
2024中国· 雷山苗年暨鼓藏节活动在去年11月盛大开幕。鼓藏节是苗族最盛大的节日,十三年才过一次,雷山县有几十个村寨过鼓藏节,要用足足一个月的时间,为人们上演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民族文化视觉盛宴。这里有色彩斑斓的服饰,有悦耳动听的芦笙,有热情奔放的舞蹈,有激烈精彩的斗牛......
我们有幸参加了雷山县丹江镇党高村鼓藏节,节日当天,只见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参加活动,随着欢快的芦笙节奏,大家跳起苗族鼓藏舞,巡游队伍里三层外三层,逐渐形成一个大圆圈,象征着民族大团结。村里准备了丰厚的礼品,首先给回娘家的姑妈们,然后给参与鼓藏节的苗族群众,每人发一床粉色的夏凉被。现场欢歌笑语,气氛热烈,整个苗寨都洋溢着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作者:宋金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2019年度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提名。
1980年开始摄影,几十年来的摄影历程,获得了摄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收获,以下是笔者近几年来取得的摄影业绩:2019年第四届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活动中,《中国56个民族肖像》(组照56幅)作为特邀展展出;2020年第三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中,《民族群像志》(组照)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2023年第六届澳大利亚SPRING国际摄影巡回展中,《呐喊》荣获金牌作品、《赤脚踩火》荣获银牌作品。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有“中国苗都”的美誉。
苗族南花村风雨桥,为群众提供避风挡雨的桥,整个桥身不用一钉一铆。
岜沙(bā shā)苗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茫林海中。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这里男子佩扛火枪,获得公安机关的特别批准。
镰刀剃头,是岜沙苗寨的特色。
凯里南花村苗族群众。
苗家祖孙三代人,三种服饰各不同。
苗族帅哥,温文尔雅,多才多艺。
苗家女,端庄贤淑,银饰熠熠(yìyì)生辉。
苗族服饰(国家级非遗)有三大特点,银饰、苗绣和蜡染。
苗绣(国家级非遗),以构图的精美和夸张、造型的独特和色彩的丰富而闻名。
苗族织锦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小芝。
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光宾。苗族银饰制作有30多道工序,大师现场雕刻,纹路都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莫厌学,制作一个芦笙需要60多道工序。
苗医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昌德。
苗族蜡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金才。
苗族鱼酱酸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白坐娥。
苗族藤编(州级非遗),一种利用山藤编织成各种器皿和家具的传统实用工艺。
苗族姊妹节(国家级非遗),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参加姊妹节大巡游的苗族盛装姐妹。
苗族鼓藏节(国家级非遗),又叫祭鼓节、吃牯藏,每隔13年举办一次,姑妈回娘家大聚会是鼓藏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雷山县党高村鼓藏节,当地群众身着盛装,整齐列队,蓄意待发的阵容。
鼓藏节仪式中,芦笙队伍边走边吹。
苗族姐妹边走边舞。
鼓藏节人山人海,姑妈们披着村里发的夏凉被,兴高采烈地载歌载舞,欢庆节日。
鼓藏节的苗族斗牛活动,俗称“牛打架”“牛打角”,是指人们让两头牛用角相抵斗,以此决出胜负。
家庭长桌宴,举杯欢庆鼓藏节。
湖南凤凰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
苗族飞歌(国家级非遗)。飞歌是苗族的一种山歌,通常在节日、喜庆场合演唱,表达喜悦和快乐之情。
苗族禾库赶集。禾库镇位于湖南省湘西凤凰县西北部,为苗家人聚集的集镇,每月农历逢一、六为赶集日,是置办年货的绝佳去处。
广西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国家级非遗)开幕式。
苗族芦笙舞(国家级非遗),又名“踩芦笙”“踩歌堂”,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苗族的传统舞蹈。
融水斗马,骏马之间力与勇的较量。每次两匹公马上场相搏相斗,败者下场,最后的胜者为冠军。
苗族婚俗(州级非遗)——新郎新娘,喜迎宾客。
苗族婚俗——鸣炮迎宾。
苗族婚俗——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带着各自祝福的礼物,一波接一波,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苗族婚俗——有的挑着被褥、水果、食品来贺喜。
苗族婚俗——有的挑着大米、美酒等来贺喜。
苗族婚俗——迎宾酒。主人家在路口放一张桌子,桌上放几十张扑克牌,牌上放酒和水果、食品、2元、5元、10元钱,来宾从盘子中抽出一张牌,然后对应桌上的扑克牌进行领取。
苗族婚俗——看来这几个美女的手气不错,个个笑颜逐开,一手拿钱,一手端起桌上的迎宾酒。
苗族婚俗——拦门酒。亲友们在路口喝了迎宾酒,要进主人家大门,还要喝拦门酒。
苗族婚俗——喝拦门酒。
苗族婚俗——再吃块肉。
新娘出嫁部分礼品。
苗族婚俗——喜宴开席,姑娘们抬着酒坛去敬酒。
苗族婚俗——用长柄勺从酒坛里舀出一勺酒,先给长辈敬上。
苗族婚俗——酒足饭饱之后,亲戚好友们挑着或抬着主人家赠送的回礼,喜气洋洋地走在返程的路上。
苗寨,欢迎您!
据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苗族有人口1100万余人。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约占苗族人口50%)、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地,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史书记载,苗族起源于蚩尤和九黎部落联盟。蚩尤是苗族传说中的英雄,他率领九黎部落联盟主要生活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涿鹿一带,九黎部落与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战争,蚩尤先打败炎帝,但最终被黄帝擒杀。九黎部落大部分向南流徙,形成了新的部落。在苗族的古歌、传说、习俗中,至今还有不少关于蚩尤的故事。在历史上,苗族有不同的称呼,如“九黎”“三苗”“荆蛮”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服饰非常有特色,以刺绣、编织、蜡染等工艺著称,图案丰富、色彩斑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苗族银饰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光华熠熠,瑰丽多彩,以大以重以多为美,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被称为“歌舞的民族”,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
苗族名人有我军著名将领滕代远、文学家沈从文、歌唱家宋祖英等。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姊妹节、鼓藏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往期精彩推荐——
(消息来源:纪实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