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罗振玉金石学研究】
罗振玉,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 祖籍浙江省上虞县人,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近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农学家、教育家。“甲骨四堂”之一。
罗振玉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他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他以学术的眼光发现挖掘中国传统文献,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刊布流传,其功大焉。编著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乙编》《殷墟书契续编》。
罗振玉一直在努力多方搜集甲骨及各家拓本,最终收集甲骨达3万片之多。不仅出版了《殷墟书契前后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还收集了大量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等资料,最终才完成了《殷墟书契考释》这个中国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罗振玉手稿《置杖录》中有关甲骨文的研究札记,探索了罗振玉甲骨文研究的历程,证明罗振玉是中国第一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除鼓励刘鹗编集《铁云藏龟》外,还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
他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一)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原始资料。著有《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同时他还编有《殷墟古器物图录》及《附说》。
(二)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罗振玉指出卜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断定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作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同时他还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墟遗址,也就是商朝国都。这对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甲骨自受到收藏家及学者的注意后,古董商为了谋取高利,隐瞒了真实的出土地。罗振玉一开始研究甲骨就致力于调查其真实出土地,并且考订出这些甲骨出土于商朝晚期都城,属于商朝王室遗物。甲骨出土地和性质的考订,直接导致后来安阳殷墟的发掘。罗振玉派人去小屯,不仅收集甲骨,还收集了一批不为古董商重视的出土物,他认为在搜集甲骨时必须龟、骨“兼收并蓄”。另外他还记载了殷墟的地形,甲骨出土情况,考订其它出土物及绘简图,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墟的著作,对整个甲骨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领导的作用。
(三)考释出大量的单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说文解字》,并将甲骨文与金文、古文、籀文、篆文做比较,以阐释文字的渊源与流变情况。他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先后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释出单字近三百个,在《殷墟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五百个,其中多得到学界认可。他还将未识别的卜辞中的千余字编成《殷墟书契待问编》,供学者探讨。
(四)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殷墟书契考释》一书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五)罗振玉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著有《殷文存》《秦金石刻辞》等收录以前诸家著录中未见之青铜器铭。与此同时收录当时见到的已著录和未著录的青铜器铭。集一时青铜器铭文原始资料之大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提出通释古金文的设想,提出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他的工作内容丰富,甄别谨严,成绩浩瀚,方法崭新,“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
【王国维金石学研究】
王国维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金石学家。
字静庵、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是我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望的著名国学大师、学术巨子、“甲骨四堂”之一。
1922年,应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1925年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讲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课程。
王先生的重要成就在于治学方法上,他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方法,同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考据方法,成功结合起来,创立和提倡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将地下的新材料与文献材料、古文字学、古器物学与经史之学互为表里。同时又以阙疑的态度,谨慎对待学术课题,这样他取得了同辈无法比拟的成就。
王国维先生研究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证范围,将其作为原始材料,用以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所著有《殷墟卜辞所见先王先公考续考》、《殷墟卜辞中所见地点略考》《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他第一次证实了《史迹、殷本纪》中载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并根据卜辞加以纠正,使商史成为信史。他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材料中国历史古籍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因而论断堪称精审。
王国维早年进行文学研究,所著《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书,即有相当的贡献。转治经史金石之学以后,有关考古学的贡献主要是在甲骨文、金文、简牍及度量衡等方面。王国维研究商代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释的范围,将其作为原始的史料,用以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所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周制度论》、《殷礼征文》及《古史新证》等。他第一次证实《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并根据卜辞加以纠正。又提出商周之际礼制截然不同的独到看法。他还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缀合的第一人。
王国维为进行金文研究,从编辑《宋代金文著录表》和《国朝金文著录表》入手,对宋代以来著录的金文资料进行全面整理;他不仅先后撰写数十篇重要器铭的跋语,而且将金文资料用于西周历史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同时,他还进行古器物的研究,订正一些器物的名称,辨明它们的用途。
在简牍研究方面,他根据文献记载讨论古代的简册制度。后与罗振玉合著《流沙坠简》一书,曾撰写长序论述敦煌和西域所出汉晋木简的学术价值,考证汉长城和玉门关等历史地理问题,又作屯戍丛残部分的考释。
王国维还进行古代度量衡的研究,曾对宋代著录的晋前尺、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尺、鉅鹿古城出土的宋尺,以及新莽嘉量等撰有跋语。《记现存历代尺度》一文,根据 17 种古尺的实物拓本或摹本,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得出尺度之“由短而长”以魏晋至唐增长最快的结论。
另外,王国维作《明堂庙寝通考》和《胡服考》,考证古代的建筑制度和服饰制度,虽然主要根据文献记载,但对考古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又作《魏石经考》,首先讨论汉、魏石经的经数和石数,也和考古学有关。
王国维生前著作六十余种,他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更有今人整理出版之遗著、佚著多种。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董作宾金石学研究】
董作宾
字彦堂,出生于河南南阳。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在甲骨学、年代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1923年-1924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
1)甲骨文发掘
1928-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28至1934年间,曾8次主持或参殷墟的发掘,主编《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二书。选录抗日战争以前1-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片。
「《甲编》是民国二十三年第九次发掘之后开始着手整理的,第一次至第九次殷墟发掘所得共6531版,《甲编》就从中选出字甲2476片,字骨1399片墨拓编成。
《乙编》继《甲编》而作,包括殷墟发掘第十三次至第十五次所采获得甲骨文字。因为第一次到第九次所得甲骨文字已经收入《甲编》,第十次到第十二次由于工作重心转移到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岗殷代陵墓的发掘,没有得到甲骨文字,所得全部是金石陶器铭刻,后来这部分内容收入到了《殷墟文字丙编》。《乙编》所收材料虽然只是三次发掘所得,其数量却“超过《甲编》约四倍以上,共得甲骨18405片,出土坑位简单明晰,内容新颖而且丰富。
《甲编》和《乙编》共收录甲骨一万三千零四十七片,是当时收录甲骨片最多的著录,且从著录名字到编撰体例到编辑经过都与以往的甲骨文著录有着显著区别。本来这本书准备命名为“甲骨文字”,因为甲骨文字是殷墟发掘最重要的部分,但是由于董作宾计划把殷墟出土的古物中有文字的全部收入,并不只限于甲骨,凡是铜器、石器、陶器、角骨器等铭刻,均在其内,因此用“殷墟文字”来概括这本书。每一编都有“图版”和“考释”两部分,图版先期付印,考释部分以后续出,为的是先发表新材料,让翘首以盼的中国学者们尽快见到这些珍贵的材料,从而尽早进行分析研究。」
董作宾将殷墟历次科学发掘所得甲骨辑为《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出版,在刊布甲骨文字材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在编排体例上注重甲骨文字出土的相关地形、坑位、所伴随遗物遗迹等的记述也让这两本著录有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从此甲骨学研究突破了传统金石学只重文字而不注重与文字同出的遗物遗迹的屏障。”
1933年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按照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十项标准将甲骨分为五期,从而使得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董作宾的学术论文共计约200篇,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之后又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地论证甲骨断代学说;并将殷墟出土的甲骨又划分为5个时期。从而使甲骨文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还根据甲骨资料,探讨殷代年历之学,著有《殷历宏》。
2)甲骨文研究
就对甲骨文材料进行的研究成果而言,董作宾既沿袭前人研究理念注重甲骨文字考释,又因身处发掘第一现场,近距离接触甲骨实物,对于甲骨地下埋藏、甲骨钻凿形式、龟甲定位分析、甲骨文字风格等多方面颇有创见,其发现了“贞人”,进而对甲骨文分期断代的研究更是甲骨学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因此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
「1」商代龟骨卜之程式。董作宾的《商代龟卜之推测》不仅是对商代占卜法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梳理,还纳入了龟的生物学、卜用龟的整治、龟卜的钻凿形态和卜辞契刻、文例行款等许多属于甲骨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命题,因此称得上是一篇继往开来的启动后来研究的提纲挈领性质的序章。鉴于当时的材料,董作宾专注于龟卜,未对骨卜做详尽分析,随着后续殷墟发掘出土材料的丰富,续作了《骨文例》,专门对骨卜之法,钻凿形态及其有关卜辞文例进行了考察。
「2」“定位分析法”及卜辞文例
研究卜辞文例就是研究卜辞在卜用甲骨上所刻写的辞例形式、地位、行款走向的习惯格式和分布规律等等。将卜辞文例研究透彻才能释读甲骨上的卜辞含义,认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3」甲骨的来源与整治
占卜龟甲之来源及“标准甲”:董作宾认为商代卜用龟甲除了靠南方、北方诸地进贡而来以外,还有本地所产这一条途径,虽然从数量统计上来看,外地进贡占大多数,且在南方与北方比较中,南方进贡而来的更是占了绝大多数比例。董作宾进一步对龟甲的制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计算出龟甲的“标准甲”大小。首先是推断占卜之龟的品种,确定卜用之龟的种属后,结合相关属性推求大小。最后推算出商代贞卜所用之龟。此标准甲的推导出,对于之后龟甲残片具体部位的认定,进而对于甲骨的缀合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龟甲整治的工具与方法:董作宾根据出土龟甲的边缘和纹理,以及伴随甲骨出土的其他遗物,如铜器等,推导出龟甲整治的工具和方法具有指导意义,之后的学者研究卜甲卜骨的整治时,均参考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4」甲骨文分期断代
董作宾由“贞人”的发现到断代研究“十项标准”的建立,是他对甲骨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这一研究“使罗振玉、王国维以来的将近二百七十三年甲骨文作为混沌的殷代史料,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时期了。从此凿破鸿蒙,有可能探索甲骨文所记载的史实、礼制、祭祀、文例发展变化,把对晚商各期的历史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以‘断代例’的发明,是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划时代大事”。同时董作宾甲骨文分期断代说的建立是甲骨学研究由“草创时期”进入“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因此他也被称为这两个时代的摆渡人,《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也成为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名篇。
5)甲骨书法
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成就是建立在甲骨文考释研究之上,现代社会中无法找出与他相提的甲骨文学者,其书法风格是当时甲骨文书法家中最具殷商甲骨风貌的。在其著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董作宾提出五期说,五期说的划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奠定了甲骨文书法的理论基础,为热衷甲骨文书法的学者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推动甲骨文书法的多元化发展,完善甲骨文风格的评价标准,将甲骨文书法推向更高的发展台阶。
【郭沫若金石学研究】
郭沫若:1892-1978年。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字鼎堂,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1923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科。后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进行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开拓者,对古文字学有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民大会副委员长以及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是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领导人。
郭沫若在古文字上的贡献:
「1」甲骨文方面:《甲骨文字研究》《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卜辞通篆》《殷墟粹编》,晚年担任集成性大型甲骨资料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用甲骨文研究商周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沫若是甲骨文研究领域有名的四大权威之一,他的《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甲骨文研究著作迄今仍然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卜辞通纂》是在日本文求堂老板田中庆太郎的支持下得以出版的,也得到董作宾等国内学者的帮助,凝聚了中日两国学界的共同努力。
「2」“东洋文库”查阅资料
甲骨学是19世纪末兴起的学问,专门研究地下出土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郭沫若认为,甲骨文作为资料来说,是相当可靠的。于是,他开始搜求甲骨文拓片和甲骨学著作。他先来到上野图书馆,发现这里的资料有限。于是,想起了求学时期曾经光顾过的文求堂。在这家书店,他发现了店里有自己一直试图找寻的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并且此后,通过在“东洋文库”(日本顶尖的亚洲研究图书馆)里借阅大量相关甲骨文方面的著作。最终,通过刻苦钻研,他写出了《甲骨文字研究》这部著作。
郭沫若在历史考古方面的贡献非常大,据统计,郭沫若流亡时期出版了有关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的14部著作。
「3」寻访出土甲骨
郭沫若拜访了京都帝国大学的考古学教室,结识了一些京都著名的学派学者。复见京大考古学教室所藏四五十片。加上前次东京的收获,郭沫若已访得三千片甲骨。访得这些甲骨后,郭沫若编著《卜辞通纂》,目的在“选辑传世卜辞之菁粹者,依余所怀抱之系统而排比之,并一一加以考释,以便观览”。
《卜辞通纂》标志郭沫若在甲骨文整理上创造了一个科学的体系。此前,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已有的10多种甲骨文著作,大都随手编排,不按内容分类。《卜辞通纂》将“卜辞之精粹者”分八类编排并作考释。这就将甲骨卜辞各项内容联系起来,并为初学者指明了入门途径,即先判读卜辞的干支、数字、世系,确定卜辞的年代,再进一步探究卜辞显示的社会内容。
「4」甲骨文的研究
郭沫若在释读甲骨文方面,也取得突破性成就。除通过选编所体现的甲骨断代外,他还创造性地使用断片缀合、残辞互足两种释读方法。甲骨年代久远而破碎,很多本来是一片的,碎后不幸散见各处。郭沫若将其拼合在一起,从而得出比较完整的内容,这就是断片缀合。但是,有些残辞可能无法找到缀合的对象,且由于“殷人一事必数卜”,所以有很多“同文卜辞”。集中“同文卜辞”分析比较,使一些不能属读的卜辞被解读出来,这就是残辞互足。
甲骨断代、断片缀合、残辞互足为甲骨文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所以,文字学家唐兰感叹,在甲骨文研究方面,“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雪堂是罗振玉,观堂是王国维,彦堂是董作宾,鼎堂是郭沫若。罗王董郭,就是有名的“甲骨四堂”。
相关链接
2025式古堂文物、博物馆考研提高班、模考冲刺班正式招生啦!
免费领!手慢无!价值399元课程!2025式古堂·文博考研新闻热点考点课免费领!
2025考研必看-【备考干货】备考热度持续上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次招生院校】汇总2025年文博专硕「文物/博物馆」首次招生院校
北京式古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北京式古堂教育·文博考研考证网
你的文博考研路上,有我一路相随!
更多2025文博考研复试&2026文博初试资料
☞关注微信公众号:wbkykzw
☞QQ:1508389382
☞QQ考研交流群:374476758
☞文博考研考证网客服 微信号:wbkykzkf/13671049486
☞新浪微博:文物博物馆硕士考研培训
☞文博考研专业课辅导:
腾讯课堂网络视频直播课程/面授课程/录音视频课程
获取2025文博考研专业课笔记、真题
淘宝网搜店铺:文博考研考证网 或者 微店APP 搜 XX大学文博,在“式古堂文博考研”微店或者“文博考研考证网”微店均可以看到。
咨询电话:400-080-1992 | 136-7104-9486
现场咨询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绿地香树花城S4商铺309室(合肥式古堂•文博考研考证网)(欢迎来现场咨询哦~)
考研路上
一路相随
微店地址
式古课堂APP下载二维码
文博考研考证网微店
扫码 立刻获得高分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