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很好,就是连回自己爸爸妈妈身边过年都成了一种奢侈

乐活   2025-01-28 12:18   浙江  

结婚本是一件充满幸福与希望的事,组建了新的家庭,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生活旅程。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回自己爸妈身边过年,竟成了许多已婚人士心中的奢望,尤其是对于外嫁的女性来说,这种感受更为深刻。

就拿我邻居张姐来说,她结婚前,过年那叫一个热闹。

一家人忙前忙后,张姐和爸妈一起贴春联、包饺子,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可结婚后,第一年过年,婆婆就说:“嫁过来了,头一年得在婆家过,这是老理儿。” 

张姐心里虽有一百个不愿意,但也只能忍着。

大年夜,看着婆家一大家子,她却总走神,想着爸妈那边是不是也在热热闹闹地过年,会不会也念叨着自己。

很多像张姐这样的已婚女性,都面临这个难题。

而外嫁的女性,面对的困难更多。

从家乡远嫁到另一个城市,生活环境、风俗习惯都有很大差异。

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同,过年时,婆家的热闹有时候反而让自己觉得更孤单。

回想起以前在娘家过年,大家说的都是熟悉的家乡话,吃的都是从小吃到大的家乡菜,那种亲切感是在婆家难以找到的。

我的朋友李丽就是外嫁,她和老公倒是商量好了,过年轮流去两边家。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老公单位过年忙,总加班。

有一年,好不容易盼到过年能回娘家,结果老公临时接到任务,得留在单位。

李丽一个人带着孩子,大包小包,一路折腾回娘家。

孩子小,路上哭闹,她哄得手忙脚乱,心里还委屈得不行。


在传统民俗中,对于出嫁女儿过年回娘家其实有诸多讲究。

比如在一些地区,有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正月不能看娘家灯” 的说法,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正月里回娘家会对娘家不利。

这背后反映的是传统社会中家族观念与女性地位的问题,女性一旦出嫁,便被视为夫家的人,与娘家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描绘了老北京过年的热闹场景,其中也提到了诸多家庭团聚的画面,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出嫁女儿回娘家,但从侧面反映出春节对于家庭团聚的重要性。

可如今,这些传统习俗却在无形之中成为外嫁女性回娘家过年的阻碍。

外嫁的女性回娘家,路途遥远是个大问题。

过年时,一票难求,抢票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

即使抢到了票,漫长的旅途也让人疲惫不堪。

坐火车,要在拥挤的车厢里熬过好几个小时;

坐飞机,昂贵的机票又让经济压力倍增。

要是自驾,一路上的奔波和劳累更是让人吃不消。


除了路途遥远,还有现实问题,像酒店价格。过年期间,酒店价格涨得离谱。

要是家里住不下,想在附近找个地方住,那费用真让人肉疼。

这些现实问题,像一道道坎儿,拦住了外嫁女性回娘家过年的脚步。


回娘家过年,对我们来说,不只是吃顿饭、住几天那么简单。

那是一种情感的回归,是想再重温儿时的温暖。

回到家,听爸妈唠叨两句,一起做顿年夜饭,感觉心都踏实了。

可现在,这简单的愿望却越来越难实现。


夫妻之间,在过年回谁家这事上,真得好好商量。

别因为传统或者面子,就忽略了对方的感受。

咱们可以提前规划,要是一方工作忙,另一方就多担待,一起想办法。比如今年在婆家,明年就去娘家,或者把两边老人都接过来,一起热热闹闹过年。


结了婚,我们有了新家庭,但娘家永远是我们的根。

别让回娘家过年成为心里的遗憾,多花点心思,多做点努力,让两边老人都能开开心心,让自己也能在过年时,感受到真正的团圆和幸福。

希望大家都能在过年时,和最爱的家人相聚,别让这份奢侈的愿望一直奢侈下去。

文趣商坊
生活百宝袋,旅游爱好者,是90后儿媳, 更是未来的婆婆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