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非遗年”来了!
春节被列为世界非遗的第一年
属于我们的文化瑰宝
有了新的“主场”!
🎉🎉🎉
甘孜州非遗数量非常丰富
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项
国家级非遗25项,省级非遗140项
近日公示的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甘孜州60名代表性传承人上榜
那么,趁着非遗年的热潮
让我们来盘点最新上榜的非遗人传承的非遗
解锁你的甘孜非遗crush🫰
01
丹巴县
/ DANBA /
嘉绒藏族新年
嘉绒藏族新年,嘉绒语称“嘉绒代汝”,代汝一词是嘉绒话中的词缀,“汝”意为报恩、报答。
嘉绒藏族新年在藏历虎月初十二至十五庆祝。初十二,居民打扫房屋,涂白灰并绘制吉祥图案,祭拜阿米格尔东。炮声响起,家家户户点燃桑烟,长者念祷文祈求平安和丰收。年夜饭首席留给阿米格尔东。大年初一,全家早起制作麦面年饭和面塑,代表阿米格尔东及自然元素,每个面塑盖章象征月份。祭拜后共享早餐。十四、十五日,举行舞蹈、祈福和赛马等活动,人们盛装出席,活动直至十五夜“送年”。
/ DANBA/
弓箭舞
丹巴弓箭舞,是嘉绒藏族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舞蹈,又名“嘉绒十三战神舞”,表演由十三名男子完成。表演时,先由一名身材魁梧的领舞者开场,随后舞者们便与领舞者一起,踏着鼓点,作拉弓、引箭等动作,以逆时针方向踢踏跳跃,把腰旋转,舞姿矫健有力,每跳完一次,领舞者还会高歌介绍嘉绒地区的历史、传说故事等。
/ DANBA /
嘉绒藏族刺绣
嘉绒藏族刺绣,主要用于装饰嘉绒藏族服饰的头帕和围裙,其绣品质地柔软,图案精巧细致,构图简洁,色彩对比强烈,装饰性极强。
面料通常是黑蓝两色,均以五色彩线束边;纹样以花为主,构形分为中心花纹、角花和边花;色彩协调而醒目,暗底亮花,搭配得当。嘉绒藏族刺绣生活气息浓,绣工精美,美观实用,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艺术感染力,是嘉绒藏族审美观念的体现。
/ DANBA /
成人仪式
成人仪式,嘉绒部落流传至今的古老仪式。丹巴嘉绒藏族成年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促成的。首先,嘉绒藏族在历史上对女性不歧视,女性成年当家,招婿上门也是常有的事,并且形成当地婚姻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式一般以自然村落为单位,举行的时间一是需请喇嘛或贡巴择吉日,二是在农事有闲的时候。当桑烟袅袅时,人们共同向成年女子祝福,主持人、成年女子父母或亲属分别向成年女子献哈达,成年女子也分别向主持人和父母回敬哈达,同时分别向主持人、父母、亲朋好友敬酒。
02
康定市
/ KANGDING/
木雅锅庄
木雅锅庄是木雅地区农牧民庆祝丰收、祈福和祝福祖国的重要活动。它在节日、庆典、农闲和喜庆场合举行,村民自发组织,无论老少,欢聚于草坪、脱粒场或家中,围成圈跳舞。
舞蹈由技艺高超者领歌,舞者低首俯身,随歌曲内容牵手或扶腰,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基本动作为“三踏一靠”,韵律体现在膝关节的“颤份儿”和力的下沉,形成柔颤韵味,舞步柔韧轻盈。尽管动作简单,但整个舞蹈韵味无穷。
/ KANGDING /
康定鱼通刺绣
在康定市鱼通地区妇女间传承着一种民间技艺,那就是康定鱼通刺绣。它来自于生活,发展于生活,且完全靠手工完成制作。其图案的创作采用写实或夸张的手法。
刺绣前可以先画花,即先用笔在布上画好花样再刺绣;也可以先剪花,即先将剪出的花样贴于布上,然后再刺绣。康定鱼通刺绣造型别致,技艺精湛,具有浓郁而淳朴的高原风味,体现出鱼通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
03
泸定县
/ LUDING /
泸定凉粉制作技艺
泸定凉粉是甘孜州泸定县的传统技艺,已有百年历史。选用道孚县等地的自然风干麻豌豆,经泡制、石磨成浆、沉淀、煮制等七个工艺环节制作而成。制作时火候和搅拌技巧关键,需保持豌豆香并匀速搅拌。特制调料如盐酱、熟油海椒和蒜泥,为泸定凉粉增添独特风味。
/ LUDING /
冷碛天须花花制作技艺
天须花花,泸定人民过年必备小吃糕点。甜而不腻,脆而不硬,香甜耐嚼,易存放,被当地居民深深喜爱。天须,学名黍米,是泸定农村零星种植的一年生植物。其果实似小米,微粘,秋后炒至膨胀,形如爆米花,与饴糖粘合成饼,挤压成条,切成三尖角,称为天须饼,又称天须花花。
这种食品由清末冷碛的毛姓农民发明,他将天须、麦芽糖、玉米粉按比例炒制,加入核桃仁、花生等制成酥饼。经过多次尝试和改进,他发明了这种饼的制作方法,并流传至今。
/ LUDING /
铁索桥铁链制作技艺
泸定桥,一座历经百年战火的铁索桥,其坚固耐用归功于精湛的铁链制作技艺。泸定桥结构特殊,造型别致,大体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是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桥的主要构件是铁,认真来说,是一座铁链桥,由28毫米粗的铁条手工锻打成长形扣环链接而成。
制作铁链需优质钢材和精准火候,纯手工打造,规格多样。现代铁链制作已标准化,使用预制钢材经铁匠二次锤炼,形成均匀形状。烧制过程中,高炉子将铁打成环状,地炉子烧红软化后套扣,锻打至无缝连接。
via:黄永邦
/ LUDING /
岚安刺绣
岚安刺绣起源于隋,定型于唐,是唐如意年间贵琼部落降于朝廷献上的贡品。以其丰富的图案、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韵味闻名于世,被誉为“指尖藏花”。
这是一种流行于当地乡镇妇女间的手工技法,常见于衣物和配饰,色彩鲜明、图案美丽。直到今天,在岚安乡都可以在随处一户人家看见身着民族服饰的绣娘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绣着“贵琼刺绣”。
/ LUDING /
杵坭山歌
杵坭山歌起源于17至18世纪,与泸定县的茶马古道、泸定桥及革命文化紧密相关,融合了汉族、藏族、彝族等民族特色。歌词以七言为主,采用五声音阶,演唱方式多样,包括独唱、齐唱、对唱等。唱腔丰富,能灵活搭配歌词和曲调。杵坭山歌在农耕、行路、放牧、婚庆等场合演唱,内容涵盖情歌、劳动歌等多种类型,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04
巴塘县
/ BATANG/
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是藏族的优美抒情舞蹈,以“长袖善舞”著称。表演时,男性持“毕旺”领舞,其余人边歌边舞。特点为轻盈舒展的舞步和柔美典雅的舞姿,动作韵律以轻、柔、颤、顺为特点,基本律动为“三步一撩、一步一靠”。
舞蹈动作包括含胸、颤膝及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形成独特地域特色。弦子舞在喜庆、集会、劳动后跳起,不限性别和人数。音乐分前奏、间奏、尾声,柔中带刚,节奏适合舞蹈。
/ BATANG /
巴塘酒歌
巴塘酒歌是巴塘县的传统民歌,以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具有易记、易理解的特点,无固定唱词唱腔。歌词多为6字或4字句,内容丰富,涵盖猜拳、见物唱物、祝贺、颂赞等。敬酒者边唱边舞,歌词根据敬酒对象身份选择。领唱开始后,所有人起立歌舞,唱完后敬酒者举杯敬酒,表达友好和敬意。巴塘酒歌是巴塘人民情感与智慧的体现。
05
理塘县
/ LITANG /
理塘牛羊皮手工制作技艺
牛羊皮手工制作技艺是指将动物生皮通过削皮、鞣制、上油、定形等多种工序,加工成熟皮,再制成各种满足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一项传统技艺。
其制作技艺是当地许多文化现象赖以存在的基础,也覆盖了牧区人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如鞍鞯、围带、顶针、皮口袋等,能有效帮助牧民应对高原地区恶劣气候,健康、幸福地生活。如今,这项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技艺因传承时间长、发展程度深,已成为研究理塘县历史发展进程、见证重要历史事件的活态标本。
/ LITANG/
“替”的制作及使用习俗
“替”是四川甘孜理塘县的特色藏族奶制品,主要原料包括奶渣、酥油和糖,既是一款美食也是装饰艺术品。得益于理塘“天空之城”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奶制品绿色健康,具有独特的雪域风味。“替”以其酥而不腻、香脆可口的口感和多样的形状而闻名,形状如佛手、龙爪、弯月等,手工技艺流传200多年,是研究高原牧区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婚礼等重要场合,“替”常以吉祥八宝图的形状出现,寓意吉祥如意,成为宴席上的传统风景。
/ LITANG/
藏香制作技艺
理塘藏香是甘孜州理塘县的文化瑰宝,其制作技艺融合了传统藏药制作技艺,工序严谨,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因其独特品质而远销各地。藏香用材讲究,配方包含沉香、檀香、丁香、木香、当归、肉桂、没药、甘香、菖蒲、红花等二十多种药材及一百多种天然香料,以及麝香等名贵药材。原料中的藏药草生长于无污染的高原环境,药效和香味纯正。
06
道孚县
/ DAOFU /
藏族“崩科”建造技艺
康巴地区的藏族民居多样,其中道孚“崩科”尤为独特。这种建筑采用卯榫技术,全木结构,无需铁钉,以圆木为立柱,层层搭建,抗震性强,可维持百年。适应高原气候,建造需长时间备料,以木材、石材、泥土为主。室内装修和彩绘装饰耗时且具艺术价值,体现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 DAOFU/
藏纸制作技艺
道孚县孔色乡的藏纸制作技艺与当地气候和狼毒草生长密切相关。狼毒草仅在每年6-8月可采摘,制作一张藏纸需3斤原料,传承困难。传统工艺包括去皮、划捣、蒸煮等步骤,使用狼毒草根中间白层,经过晒干、煮制、捣浆,最终制成纸浆。制作过程精细且耗时,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 DAOFU/
扎坝嘛呢舞
扎坝嘛呢经舞作为藏族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共分为38段,它生动的反映扎坝人勤劳、朴实的生活状况,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此舞蹈在该地仅百余人会,也没有现代的传承系统,仅作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所跳。“扎坝嘛呢经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歌词、舞蹈生动、形象、传神,所表达的意蕴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不可言。因此“扎坝嘛呢经舞”是现代文学艺术的有效养分。
07
白玉县
/ BAIYU/
白玉传统服饰
白玉传统服饰是白玉县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在于长期融合创新后形成的鲜明风格。男装融合了多地区特色,如尼泊尔头饰、印度汗衫、本地氆氇、蒙古裤子和宫廷官靴,形成了右襟短装外罩长袍,灯笼裤和官靴的传统装扮。女装则仿格萨尔王王妃装饰,头饰以珊瑚、玛瑙等宝石为主,无论老少,女性将头发编成细辫,额顶嵌蜜蜡,后脑勺用头花点缀,寓意吉祥。
/ BAIYU/
贴布脱胎藏戏面具制作技艺
贴布脱胎藏戏面具融合了绘画和雕塑艺术,件件匠心制作。戴面具是藏戏早期表演人物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广泛流传于甘孜州白玉县的贴布脱胎藏戏面具,其制作技艺主要体现于对各种工具的使用:包括取土、调土、制坯、贴布、彩绘和安装附件等多个步骤。
制作时,首先用黏土制成坯具,然后贴布或纸,接着彩绘,最后敲碎土坯,倒出泥土,缝制边缘。贴布脱胎面具融合了藏戏面具的艺术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样式体系。
/ BAIYU/
花色青铜锻造技艺
白玉县的花色青铜锻造技艺历史悠久,自西藏流传至甘孜州后,在白玉县得到传承与发展。这项技艺在金沙乡卡岗、茂业、安丘等村寨已非常成熟,制作的工艺品图案精美、材质高档、装饰华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主要制品包括金银器皿、不同色度的青铜器、镶嵌宝石的乐器,以及造型庄严的青铜像。
金属锻造和鎏金技艺是花色青铜锻造中的关键步骤,使工艺品色泽纯净、细腻柔润、熠熠生辉,即使历经岁月依旧璀璨光亮。
08
新龙县
/ XINLONG/
新龙锅庄
新龙锅庄,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约1500年历史。它不仅是新龙文化的代表,也是康巴民间歌舞的典范。新龙锅庄分为上瞻、中瞻、下瞻三类,展现风格一致性的同时,也各有差异。其特点包括鲜明的地域性、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
舞蹈动作以附身舒袖、踏步蹲身、磋步转体、勾腿跺脚为特色,膝部颤抖动作贯穿始终。新龙锅庄以其古老、质朴、优美、洒脱的风格,成为康巴地区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 XINLONG /
新龙民居建造技艺
新龙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的独特标志,建材以原木、泥土和岩石为主,遵循“就地取材”原则,展现原始风貌和地域特色。宅院门南向,寓意迎接阳光。院墙用柴薪、夯土或石块建成,主体墙石块垒成或泥土夯筑,坚固稳重。
内部以藏式木架穿逗为骨架,空间分隔多样。屋顶硬杂木条垫底,铺“阿嘎土”,防老化漏雨。装饰精美,门楣、窗框、顶柱、梁壁、天花板雕刻图案,色彩鲜艳,寓意吉祥,与藏式家具相映成趣,协调自然环境,符合生活习惯,充满民族特色。
09
得荣县
/ DERONG /
觉央弹唱艺术
觉央弹唱是得荣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五声调式的6、2、5三种调式为主,融合了得荣弦子和锅庄的风格,装饰音突出,韵律跳跃,注重旋律美。这种艺术不仅视觉和听觉效果强烈,还具有高研究价值,代表着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觉央深深植根于得荣人民的文化和历史,蕴含着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受到艺术界的关注。
/ DERONG /
得荣学羌
得荣学羌,是得荣县特有的民间自娱性歌舞。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音乐色彩而闻名,动作特点在于脚下的踏跺组合,刚劲有力而古朴大方。学羌舞的曲调结构复杂,以五声调式音阶为主,旋律明快而古朴,常分为起式、连接、主段、结束段。
舞蹈结束后,舞者以踏点填补旋律的空白,给不稳定的余音造成稳定的结尾,使舞曲充满生机。得荣学羌不仅是当地民众喜爱的舞蹈形式,也是历史文化、民俗学、舞蹈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10
石渠县
/ SHIQU /
石渠邓玛宫廷舞
诞生于格萨尔王时期的邓玛宫廷舞,是金沙江流域最典型的并具有悠久历史的宫廷舞之一。这种舞蹈融诗舞于一体,载歌载舞,以词带情,以姿促心,使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
邓玛宫廷舞穿过历史长河传承至今,依旧彰显着古韵之美。它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邓玛宫廷舞的传承和发展,也体现了藏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
11
乡城县
/ XIANGCHENG /
乡城木雕
乡城木雕的线条流畅度与雕面美感度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乡城木雕的线条流畅度与雕面美感度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雕刻前的线条均由技艺上乘的唐卡绘画师绘制,再由木雕师将画师的线条粘合在木头上,根据线条雕刻完成。乡城木雕具有更明显的装饰性和庄严性,凝聚着唐卡技师与木雕技师共同的心血,也体现出乡城县独具特色的木雕文化神韵。
12
甘孜县
/ GANZI /
藏族民间彩绘
藏族民间彩绘以雕刻与彩绘协调统一为形式,创作中以画补空、以色填空为过程;以补充平面彩绘本身在画面效果上的不足为目标,主要体现在藏族建筑、家具等木质品的装饰上。
绘制过程中,彩绘线条主要以铁线描为主。画师会先用线条勾勒出精细的图案,然后再加上颜料进行绘制填充。彩绘时各种曲线和折线不断地排列和叠加,产生了奇妙的组合,形成了某种固定的节奏,展现出了一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装饰效果。
非遗有匠人守护
有新鲜血液的支持
那么迎接它的
将是更加熠熠生辉的未来
via:全网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