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束微光照亮山区孩子的求学路
时事
2025-01-08 22:05
贵州
1988年,朱启平出生在大河乡官代河村岩口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家庭物质条件极为有限。朱启平的童年,是在贫困与匮乏中度过的。小学时,简陋的民办学校里,两块石头架着木板就是桌椅,水泥墙便是黑板,全校仅一位老师轮流教授各个年级,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目睹了家乡教育的落后,幼小的心灵便立下了长大后成为一名教师的志向。家庭条件的限制,朱启平早早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为了读书,假期里,他就和父亲靠采摘野生水果、药材,换取学费,当他将那些一毛、两毛、一元的老旧钞票交到老师手里时,内心激动又害怕。“老师每数一张,心就抖一下;如果钱不够,就没有了上学的机会。”虽已时隔多年,但谈起这段经历,朱启平依然记忆犹新。
家庭的贫困没有阻挡他求学的脚步,从初一开始,朱启平就一边读书一边打工,靠着采摘野生药材、捡废品、在餐馆做服务员、水泥厂搬运、路边卖水果等方式,艰难地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生活的窘迫,一度让他陷入绝望,怎样跨越这道坎,圆自己的大学梦?2007年,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的一则新闻,如同黑暗中的曙光,重新燃气了他对求学的希望,朱启平深知,这是他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立下志向,一定要考上北京师范大学。
历经三次高考的磨砺,朱启平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终于在2009年夏天,以毕节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叩开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
在北师大的校园里,他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来自老师和同学们那如暖阳般的关心与帮助,这份温暖照亮了他的求学生涯,也让他深知教育的力量与价值;在这里,他深刻领悟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也燃起了用教育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决心。
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感恩,朱启平在校期间便成立了北师大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期望以支教为利刃,斩断贫困在这片土地上的代际传递。每一个暑期,他都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奔赴家乡那片熟悉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用自己的爱心与知识,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点燃了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之火。
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关注与助力下,希望工程在支教地建立了公办小学,北师大也援建了图书室和计算机室,并设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这一系列的改变,让当地的教学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也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而朱启平,作为这一切的推动者之一,见证着家乡教育事业一步步走向新的篇章。
作为村里走出的大学生,朱启平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如今,在他和支教团队的努力下,已有19名支教学生考上了本科以上的大学,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梦想的绽放。
去年,朱启平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基层就业卓越奖,奖金3万元。他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拿出1.4万元设立了“晨曦微光”奖学金。
朱启平说,“晨曦微光”这个名字,源于他与爱人李秋菊在北师大晨曦路的相遇相知;北师大给予他们的关怀与温暖,如同那破晓的曙光,照亮了他们的人生。如今,他们期望将这束光传递下去,让更多毕节山区的孩子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激发他们的求学梦想。
朱启平用29年的时间,从乡村教学点的学生成长为北师大的教育博士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与情怀,用自己的人生轨迹书写着教育的力量。他是乌蒙山区教育路上的一位坚守者、引路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之光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照亮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前行的道路。
点亮和
分享给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