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字▲即可订阅本平台!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冬日的渤海湾,海浪在低温“催化”下堆叠成连绵冰排,沿着漫长海岸线延伸。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濒临渤海湾广袤无垠的滩涂潮带上,有一条绵延76公里的古贝壳堤,如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起了渤海与古黄河之间的一段千载奇缘。
黄骅古贝壳堤由六道与现代海岸线基本平行的古贝壳堤组成,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世界三大古贝壳堤”,是全世界共同的珍贵遗产。它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的形成等环境演变的重要基地,有着“天然海洋博物馆”之誉。
黄骅古贝壳堤从7000年前开始逐步形成,具有发育时间久、规模大、出露好、连续性强、序列清晰等特点,其形成过程及丰富的古海洋文化遗产,自上世纪20年代起就一直被中外学者关注。据专家考证,贝壳堤是由海洋潮汐的长期冲刷形成的。海水潮涨潮落,年复一年,似大浪淘沙,将细小的贝壳逐渐堆积到岸边,层层沉积下来,沿渤海西南海岸形成了这一道道贝壳堤。
1998年,省政府批准建立“黄骅古贝壳堤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17公顷,核心区面积10公顷,缓冲区面积35公顷,实验区面积72公顷。张巨河村村民张宝春,更是自发做起保护家乡古贝壳堤的志愿者。
“小时候,我们把这段贝壳堤叫‘沙坨子’,那时候,‘沙坨子’有几米高,上面不光有各种各样的贝壳,还有一片片的酸枣树。我们一群小伙伴几乎天天去爬‘山’、滑沙。”张宝春说,他曾是一名渔民。2002年,56岁的他告别了几十年乘风破浪、出海捕鱼的日子,但没有像其他渔民一样赋闲在家,而是拎着铁锨走上了古贝壳堤。“贝壳堤与‘海挡’相邻,在‘海挡’上种树,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能让残存的古贝壳堤不受海水侵蚀,一举两得。”张宝春说。
渤海岸边地碱水咸,种活一棵树实属不易。刚开始,张宝春种柳树,尽管每天细心管护,但柳树还是“水土不服”,100多探柳树无一成活。后来,在专家指导下,张宝春选中了苦楝树。尽管苦楝树耐盐碱,但由于“海挡”东侧就是渤海,沿线地下水都是咸水,并不适合浇灌树木。为了保证成活率,张宝春每天骑车从家里驮水。20多年来,驮了多少桶水,走了多少里路,他无法统计,只知道光自行车就已经换了4辆,水桶换了好几茬。如今,他已在这里种出一片绵延3公里的树林。
现在,张宝春一天到晚基本就“粘”在了堤上,与树为伴,以护堤为荣。“我爱动,闲不住,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贝壳堤焕发出新的风采。”他满是自豪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