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看不懂的事情越来越多?
有没有觉得新闻事件一天一个反转,让人反感的同时,也越来越难辨真伪。
这些事件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大量发生,均被以“罗生门”来形容。
“罗生门”这个名字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文学作品,由七十多年前的影视作品被世界熟知,几乎每一个观众都听过,然而却鲜有人知道其真实的意味。
1915/11/01
关于小说
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罗生门”本是日本平安时期京城正南门“罗城门”的别称。故事围绕着“择手段还是不择手段”展开,彼时在仆人的胸中回荡着的还是“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声音。
这种声音有些像哈姆雷特发出的“生存还是毁灭”,是他内心深处还存有的向善的良知呼唤。
然而面临生存的压迫时,仆人来自内心良知的呼唤终究还是敌不过要活下去的“不择手段”,正如小说中,仆人听完老妇“行恶”理论后,故事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瞬间变化。
小说结尾的命运不确定性再次出现,给人以震撼的同时,也让人不禁发问,如果是自己面临这般境遇,我们会怎样选择?
1950/8/26
关于电影
小说《罗生门》最后一句是“谁也不知道这家将到哪里去了”。也许家将是跑去芥川龙之介的另一部小说《竹林中》了。
1950 年黑泽明根据他的小说《罗生门》和《竹林中》改编完成了电影《罗生门》,并在1951 年第12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震惊了西方观众,一举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同时获得1952 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如今,影片问世七十余年了,黑白影像中的那座残破的罗生门对于经典影片的朝圣者来说,依然是一道轻易迈不进却总也绕不过的门槛。
《竹林中》的故事暂不展开详述,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自行搜索。
单说电影,黑泽明虽然借用了芥川小说的内容与结构,但他按照电影观众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原作进行了整合,并富于现代哲学意味。
既:每一个人所表达出来的看法, 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 但也存在着极大的偏见和谬误。
黑泽明所要表现的其实是他一贯的人道主义信仰与情怀,正如影片的异常光明的结尾所象征的,这种光明与温情在原作中是根本感受不到的。
2023/4/15、16
诸行无常
对于看过小说《竹林中》和电影《罗生门》的人来说, 大家总想透过各种人的叙述获得肯定的、最终的事实真相。
然后通过“事实真相”去给故事或人物加载某些道德上的评价, 想在人物中区分出谁善谁恶、谁对谁错、谁高贵谁卑贱。
但细想之下,当你站在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立场上看, 都有一定的真实性、真理性, 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虚假和谎言。
小说和电影的作者对于结尾的处理, 同禅僧的“参禅”一样, 没有给出事件和人物的任何结论。
“罗生门”三字无形中便隐含了“包罗人生众象”之门,也隐隐包含着佛家“三法印”的“诸行无常”含义
一切皆变:现象在变, 关系在变、过程在变、结论也在变。
2023/4/15、16
话剧罗生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为你带来环形沉浸剧场《罗生门》
环形的舞台造型,宛若“斗兽场”,亦是轮回
你可能已经习惯于老老实实呆在镜框式舞台的观众席上,习惯于舞台上的演员为你带来期待中的表演,但是,你是否有想过从一种另外的角度去看演出呢?
在这部话剧中,四个角色,四种立场,在观看他们博弈中,问题会被一针见血地抛出,坐在舞台的那一刻,你的心中是慈、是悲、是喜、是舍,还是痴狂?相信坐在环形剧场中的不同位置,你的感受也许会不尽相同。
在这种环形剧场里,传统话剧的第四堵墙完全被打破,与此同时,也带给观众间离的效果。它一面让观众融入其中去做评判,一面又将观众抽离出来,它提醒着观众不要沉迷于此,去思考戏中真实传达出来的意义。
我们期待你的答案!
欢迎来到罗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