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攀登,摘星之志
他们是一群追求卓越的科学新星
他们是一支力求创新的学术榜样
学海泛舟,迎难而上
上下求索,坚韧不拔
汇聚点滴智慧,铸就信念之巅
恪守创新精神,践行梦想之旅
在他们奋斗的时光,
您是那面迎风飘扬的旗,鼓舞而激励;
在他们成功的瞬间,
您是那片默默鼓掌的云,欣慰而淡然;
在他们人生的旅途,
您是那首永恒不息的歌,温馨而鼓舞。
第十二届研究生“十佳学术新星”的十位获得者们
将为我们动情讲述
“我与导师二三事”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实践是奋斗的必经之路。
我是公共卫生学院22级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何鲜
师从秦新生副教授
他说:坚守初心,追求卓越,具备辨识能力,在失败中坚持探索和提升自我,平衡工作和生活,坚持科学精神,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当代青年。
作为秦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我幸运地获得了“一对一”教学的宝贵机会。他毫无保留地对我进行指导和帮助,我们经常一起“泡”在实验室,让我有更多尝试和学习的机会。我经常第一时间将实验结果反馈给导师,他也会及时的审核并指导我制定下一步计划。秦教授对我谆谆教诲,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要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科研如此,生活亦是。从他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我能更有规律地认识世界,让复杂变得简单,无形之中影响着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秦教授的指导下我以第一作者在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篇,最高影响因子9.336分;以第二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2项;主持2023年度校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1项。
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项目-腾讯奖学金、校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奖、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获研究生创新创业之星、优秀学生党员、三好研究生等荣誉;积极参与安徽省巩固脱贫成果第三方评估、安徽省视力干预检测等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类赛事,获安徽省第十五届“双百”大赛校一等奖。
往前走就好,慢一点也没关系。
我是公共卫生学院22级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研究生何义胜
师从潘海峰教授
他说:自进入课题组以来,我便以自律为笔、认真作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科研篇章。这份难能可贵的态度,宛如坚实的基石,铺垫着我在科研征途上的每一步,助力我稳步向前。期待我能够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怀揣炽热梦想,以无畏的勇气探索未知,用创新的思维打破边界,让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绽放,持续收获新的硕果!
我第一次调研课题相关的前沿文献,一个月后交上去的文章,格式混乱,语句不通、专业术语误用等问题重重,内容也只是浅尝辄止地罗列了几篇热门文章,缺乏深入剖析。面对这份不尽人意的答卷,潘教授没有丝毫责备,而是把我叫到身旁,逐句帮我斟酌修改,告诉我:“做科研,沉下心是第一步,文献是基石,每一篇都藏着前人智慧,要深挖。”慢慢地,我们常常为了一个词语的精准表达、一个段落的逻辑连贯,讨论很久。有一回,为了让论文引言部分既能充分展现研究背景的深度,又能自然引出创新点,潘教授和我在办公室反复打磨词句,从不同文献中找灵感,一次次推倒重来。看着最终成型、逻辑严谨且富有新意的论文,也在这个过程中,我完成了从青涩新手向成熟科研人的华丽转身。
在潘教授的指导下我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在JAMA Pediatr、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Autoimmun Rev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4篇。主持2023年度安徽医科大学科研与创新实践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博士在读期间,获安科生物研究生奖学金、 校级研究生优秀学术创新成果奖、三好研究生和三好研究生干部等荣誉。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勤奋是成功的催化剂。
我是公共卫生学院23级卫生毒理学博士研究生张进
师从王华教授
他说:科研之路,如暗夜行舟,唯学以致用为指引之光。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使成果为社会福祉添砖加瓦。不做束之高阁的学问,要成经世致用的先锋,用科研之笔,绘就学以致用的壮美画卷,书写造福人类的辉煌篇章。
当我得知我的第一篇文章被顶级期刊外审拒稿后,心情瞬间跌入谷底,整个人陷入了自我怀疑和沮丧之中。我忐忑地去找导师,准备迎接批评。然而,导师却温和地看着我,说:“被拒稿是常有的事,这并不代表你的研究没有价值。每一次拒稿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他鼓励我不要气馁,仔细分析拒稿的原因。“也许是方法上可以再优化,也许是论证还不够充分。把这次拒稿当成一个挑战,重新审视你的文章,你会发现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在导师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认真研究拒稿意见,和导师一起探讨改进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补充实验和修改论文的努力,我的文章有了很大的进步,最终被另一家专业领域内权威期刊接收。
在王教授的指导下我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篇,以合作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同时以第一发明人或主要发明人成功申请国家专利2项。
获第七届亚洲环境诱变剂学术大会“最佳青年科学家论文奖”和“优秀壁报奖”;获中国毒理学会神经与表观遗传毒理联合学术年会“精彩汇报奖”;获博士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奖、最具影响力十佳论文和三好研究生等荣誉。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
我是药学院22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高欣冉
师从葛金芳教授
她说:科研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科研之路,虽漫漫而艰辛,但充满了无限的可能。面对挫折和失败,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创造辉煌。
葛老师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勇于创新的科研方式和持之以恒的科研激情,一直是我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当我的开题遇到问题时,是葛老师陪着我一页一页修改幻灯片;当我的论文经历无数次拒稿后,是葛老师耐心的帮我反复修改;当我对实验感到迷茫时,也是葛老师陪我一起捋清思路寻找方向。深刻记得葛老师曾经说过,既然选择做一件事情,那就全力以赴,不然就不做。在日常生活中,葛老师更像是一位无话不说的朋友,甚至如妈妈一样温暖亲切。无论是工作上的困难,还是情感上的挫折,葛老师都会陪伴在我们左右,鼓励我们坚强勇敢,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帮助我们释放压力,排忧解难。
在葛教授的指导下我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参与发表SCI论文1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主持安徽省质量工程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1项,参与专利项目2项。
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徐叔云奖学金、“琦元”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壁报展示一等奖、学术汇报二等奖及“三好研究生”荣誉。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我是药学院23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赵雪沁
师从王学富教授
他说: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厚德至善、博学济世。
在安医大求学的几年中,王老师在科学研究上给予我们细致指导,在个人成长中给予我们明确指引。从实验室卫生到毕业论文,王老师总是亲自参与和把关。他的严谨与敬业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做科研不仅是要追求学术上的突破,更要在每个细节上严谨负责。为了让我们学好理论知识,课题组坚持每周的journal club,研读最新的免疫学文献,王老师引领深入讨论。他对学术的执着,让我们每次讨论都受益匪浅,也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王老师不仅是我们的导师,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他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给了我们很多无形的教育和启示。作为学生,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做科研,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这将为我的未来成长提供力量。
在王教授的指导下我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3篇,总计影响因子达到23.6;以参与作者身份发表了2篇SCI论文,其中一篇影响因子高达14.7。
获“琦元论坛药学院分论坛”壁报一等奖和汇报二等奖、“安徽省药学会第九届第二次学术年会壁报交流比赛”优秀奖、第五届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论坛暨粤港澳高校药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获一等学业奖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
行己所爱,爱己所行。
我是第一附属医院22级内科学博士研究生朱赛
师从吴永贵教授
他说:科研要一步一个脚印。
每当实验结果不理想时,吴教授总是跟我们一起冷静分析原因,寻找改进的方法;当实验遇到瓶颈时,他总是引导我们拓宽思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吴教授的指导下我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累计影响因子49.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是第一附属医院22级老年医学博士研究生陈旭
师从范晓云教授
她说:科研贵在热爱和坚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无论临床工作有多忙,范老师都坚持每周组织组会,这是一个雷打不动的传统。组会的气氛既严肃又轻松,范老师会耐心听每个人汇报实验进展,无论是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还是遇到的困难,她总是给予中肯的建议和指导。她常说:“科研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思考的过程。”有一次,我的实验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满怀沮丧地去组会上汇报,范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和我一起从实验设计到数据细节逐步梳理,最后还引导我思考其中的可能性,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收获。范老师不仅是我的学术引路人,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她让我认识到,科研不仅是追逐成果的过程,更是一场自我磨砺和成长的旅程。这份坚持、严谨与不懈探索的精神,将伴随我一生,无论是在科研还是人生的其他领域。
在范教授的指导下我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3篇、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1篇、以参与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4篇,发表会议论文2篇;主持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自然1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
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研究生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优秀共产党员”、“三好研究生”等荣誉。
扎根科研,勇攀医学高峰,
致力于通过创新研究解决临床难题,为医学发展贡献力量。
我是第一附属医院22级外科学博士研究生胡志远
师从陈旭林教授
他说:科研是探索与创新的旅程,愿你们坚定求知,勇于突破,持续追求卓越。
刚开始做课题时,面对繁杂的实验设计和无穷无尽的文献,我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记得有一次,我的实验数据完全不符合预期,连续几周的努力付诸东流,心里几乎崩溃了。那天,我带着满腹的疑问和失落,走进了导师的办公室,他没有直接批评我,而是静静地听我讲述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我讲完后,导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他让我回顾每一组数据背后的假设和实验设计,并提醒我不应急于寻找快速的解决办法,而要耐心分析每一个小细节,才能发现真正的突破口。导师的耐心和细致让我逐渐意识到,科研不仅仅是做实验,更是一个需要反复推敲和调整的过程,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如何理性看待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而不是急于放弃。导师不仅是我的指导者,更是我的引路人,正是他对科研的严谨态度和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成就了我今天的成长。
在陈教授的指导下我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分别在ACS Nano、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和Journal ofnanobiotechnology发表3篇SCI论文;英语托福成绩:105分;主持并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项目。
获国家奖学金、“三好研究生”、“优秀党员”等荣誉。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我是第一附属医院22级放射影像学博士研究生郑小敏
师从吴兴旺教授
他说:科研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
博士入学后,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从文献查阅到课题设计,初步确定了课题方向。然而在课题研究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导师却鼓励道:“科研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通过错误找到正确的路。”在导师的支持下,我重拾信心,不断完善课题方案,最终成功构建了疾病预后的预测模型。这项研究不仅发表在权威期刊上,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我感慨道:“导师不仅教会了我科研方法,更让我懂得坚持和责任。”导师则微笑着说:“我只是点燃了你的科研热情,未来由你书写。”
在吴教授的指导下我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最高影响因子9.7分;
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
科研创新,启迪智慧。
我是第二附属医院22级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刘芷言
师从陶辉副教授
他说:科研需要保持好奇心、不怕失败、持续学习、团队合作。
陶辉老师的研究小组专注于心肌纤维化发病的表观机制,旨在探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心肌纤维化的预防、治疗。我初入研究小组时,对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充满了好奇,但对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却感到有些无从下手。陶老师注意到了我的困惑,决定给予我更多的指导。陶老师说“科研就像探索未知的光芒,每一个实验都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们需要耐心和细致,就有可能找到答案。”在近三年的研究生时光里,我在实验和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每当我感到沮丧时,陶老师总是耐心地安慰并鼓励我,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完善讨论实验设计。
在陶老师的指导下我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在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Molecular Therapy、Redox Biology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校级科创项目1项,参与科创项目3项。
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校三好研究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心向朝阳,沐光而行;
不惧道阻险长,他们好学力行,只争朝夕;
不畏山高路远,他们自强不息,矢志不渝。
他们追逐着光、靠近着光、成为了光、散发着光,
用拼搏书写青春,
在奋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编辑:陈湘婉
责编:黄炳浩、郭壹凡、朱维正
审核:郭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