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辈子《新闻联播》,究竟是什么体验?

文摘   2024-09-09 14:14   贵州  


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聼風樓』,陪大家一起,倾听世界的声音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非常老套的话题:我们央视“永恒”的王牌节目-《新闻联播》。


在央视所有的节目中,《新闻联播》应该是一个最经久不衰无敌一样的存在,我相信大家只要是中国人,都不会认为这种说法有什么问题。


可就是这么一个我们好几代人天天都看到的东西,恐怕现在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认认真真地完整看完过《新闻联播》。


这不怪大家,因为是它实在是太无聊了,天天傍晚7点钟都雷打不动准时出现,一本正经唠唠叨叨的一讲至少就是整整半个小时。


这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娱乐休闲节目短视频、电影短剧、动漫曲艺等节目信手拈来垂手可得,根本就没人会专门去看哪怕那么一小段,那让人感觉死气沉沉到快要窒息的《新闻联播》。


那么这个感觉几乎没人看的节目,为什么我们央视却还要一如既往浪费寸秒寸金的黄金时段,毫不动摇的继续播下去呢?


我们的年轻一代(特别是10后)小朋友们可能完全不能够理解,但是我相信年龄越大的国人对这个《新闻联播》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今天我就以我自己亲身经历的视角,来谈一谈《新闻联播》在我生命之中的体验和感受。


第一次见到电视的时候,我们家甚至村子里几乎所有人家也才刚刚告别煤油灯用上电灯,村里人除了手电筒,其他电器比如电视机什么的听都没有听说过。


具体是哪一年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那时候我也才几岁的样子,但是我清楚的记得没多久我就报名上了小学,听到爸爸带我报名的时候给老师说我刚好7岁,因此推算下来应该是1980年左右。


而刚刚在头一年,我们这里完成了“下户”大家都分到了自己的土地,接下来大家基本上都能够吃饱饭了,虽然油水非常少。



第一次看《新闻联播》,正是在我第一次看到电视机后面的那几天。


很早以前某一个不曾记得日子晴朗的傍晚,也许是某一天家人们收工比较早的缘故,一家人早早就吃了晚饭忙着家务,闲着没事的我叫上邻居家的小伙伴跑了好几里山路到城镇供销社买盐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有一个方方正正发光的铁盒子,摆在门口坐满男女老少的院子正前方的桌子上,铁盒子时而满是雪花白条不断的翻动,时而出现一些模糊的人影不断的滚动着在里面说话。


满是惊奇的我问了好几个坐在院子里的小朋友才知道,这个铁盒子叫做电视机,可以看到北京、天安门和毛主席,还可以看到里面的人打仗吵架等很多稀奇古怪好玩的东西。


因为还要赶路,买了盐巴的我看了没多久拉上小伙伴就风一样的往家跑,路上还叮嘱小伙伴不要告诉家人有这种好东西,以后有空了就悄悄的一块儿来看。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某天,当我和小伙伴早早的跑到供销社院子占了个好位置,再一次看到打开电视的那一刻,雪花没了图像也不滚动了,正好是傍晚7点整,一个黑白色圆球在里面滚来滚去消失不见之后,出现一男一女两个人开始播报《新闻联播》。



那时候的我,第一次非常认真的看完了整整半个小时的节目,依然意犹未尽。


从新闻报道里我知道了我们国家的名字,也知道了我们国家人很多地方很大很大,而且还第一次听到了“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还有国家要普及小学教育……


后来,随着大家吃饱穿暖之后,我们的小日子也慢慢的有了些改善,不知不觉村里、邻居和我家都有了电视机,有的还买了冰箱洗衣机。


但是作为已经上学的我们,虽然可以随时打开电视,但是扭来扭去根本没有我们小孩子喜欢的节目。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陪着父母一起看《新闻联播》。



而且基本上看完这个,大人们就会收拾床铺,招呼我们姊妹几个通通都上床睡觉了,第二天还有干不完的活,必须早睡早起。


不知不觉时间过得飞快,家中的哥哥姐姐们都已经相继成家分了出去,最小的我也因为40块钱的高中生活费凑不齐不得不辍学南下广东打工去了。


说实话,虽然那个时候打工经常加班加点,生活工作条件也非常的恶劣,但是比起我们贵州山区,好了真的不是一点点。


所以那个时候的我们觉得蛮幸福的,特别是还可以在工厂食堂随时随地可以看19英寸的彩色大电视。


但是广东的电视节目好多都说广东话,我也听不懂,于是看得最多的还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也正是因为爱看新闻,打了几年工不甘寂寞的我主动要求给厂里跑业务卖产品,最终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磨练,我成了一个左手买右手卖的工商个体户老板。


再后来,家长也开始搞开发区,漂泊在外近20年的我回到了曾经离开的地方,结婚生子照顾老人小孩成了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主业。


每天回到家,一身疲惫得动都不想动,打开电视基本上《新闻联播》都看不完就睡着了。


日子虽然过得并不怎么样,可是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新闻联播》就成了我教育孩子最好的现实教材。

 

慢慢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个人自媒体开始井喷式的疯狂发展,我也笨手笨脚的开始模仿探索。



讲真话,现在我已经基本上好多年没有看过《新闻联播》了,总觉得它不但形式古板消息滞后,而且还总是报喜不报忧。


再加上现在休闲娱乐的节目真的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实在是对《新闻联播》提不起丝毫兴趣。


不过后来的一件事,让我彻底再一次改变了这种近乎荒谬肤浅的看法。


就在前不久,就在离我家不远的村上路过,买烟的时候偶遇一位孤独的老大爷,健谈的我没忍住就和他似乎一见如故的攀谈了起来。


这位老人年轻时候天南地北到处都闯过,如今俩孩子都很有出息在外边工作,老伴一年前去世后家中就只剩下一条狗和一台电视陪着他。


看着他步履蹒跚孤独伶仃的现在,我知道将来某一天老了也会是这般模样,不免有些失落伤感。



于是当我问他如今这样子孤零零一个人,儿女亲人们都不在身边,这么大年纪了有个三病两疼的怎么办呢?


本以为可能因为我问到人家痛处会让他伤心难过,没想到他精神抖擞开心的告诉我,只要儿女们过得好,国家繁荣富强他就放心了,至于我对他个人健康安危的担心,他丝毫都不在意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我看他用着一个早就磨掉漆的老人手机,问他在哪里知道我们国家变富变强这些消息的呢?

这位佝偻的老人指着电视说《新闻联播》里啊,然后口若悬河的跟我说起我们的天宫空间站、航空母舰、高铁、大飞机和嫦娥月球探测等等等等,那表情,那口气,仿佛都是他参与完成的一样。


说真的,突然间我都懵了,一个山野老汉怎么会对我们国家如此了解,如此兴奋,如此自豪?


我佩服他对国家饱满充实的真实情感,也惊讶于他对现实生活如此的满足和释然。


当我正想夸赞他几句的时候,他那个老人机很大声的响了起来,原来是他儿子打电话来了,我只好赶紧收住还没出口的话语,坐在旁边尴尬地摆弄着手机。



在隐隐约约的交谈声中,这位老父亲与儿子说了又接着和女儿讲,中间还夹杂着孙子外孙稚嫩的问候声,喜形于色之下这通电话似乎一时半会根本就停不下。


我只能微笑着提给他一根烟,挥手告别了这位让我对未来不再伤感,反而还幸福充实的老人。


是啊,只要国家好,儿女好,剩下的根本就不算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新闻联播》太土了,它每天总是非常老套而又中规中矩的播报新闻,还总是一成不变的报喜不报忧,而且一播最少就是不厌其烦的半个小时。


确实如此。


但是,有时候仔细那么一想,它是不是特别的像出门在外时,远在故乡辛勤劳作而时常挂念自己的父母?它是不是也特别像孩子出门求学工作时,年老后独守家乡的我们自己?


《新闻联播》真的就像总是唠叨不停的母亲,又像高大严肃而又不善言辞的父亲,每一次电话响起,听到的总是好消息,每一次临别挂电话的时候,却总是想多说上几句,虽然知道肯定还是那不厌其烦又正二八经的声音,可依旧还是不愿把通话挂断关闭。



如今儿女们都已长大出门远行,我自己的双亲已经离我远去,每天陪伴我们的就只剩下《新闻联播》那腔正字圆中规中矩的声音。


通过这几乎陪伴了我们一生的《新闻联播》,记录了我们从一个吃不饱穿不暖、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蜕变为一个上能遨游太空、下可五洋捉鳖的世界强国。


我也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小顽童,似乎一霎那之间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再做梦的中年大叔。


有时候,我感觉《新闻联播》一点儿没变,小时候觉得它腔正字圆古板严肃,现在我仍然觉得它中规中矩准时准点。


但我又觉得《新闻联播》已经变了,以前它总是讲一些穿衣吃饭挖土种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它已经开始说那些航母导弹、载人航天了。


但我知道变的并不是《新闻联播》,而是我们的国家和我自己,祖国母亲越来越繁荣、富强,本就是我心之所愿,我虽老去,但有儿女续源。


所以我经常告诉女儿们,有时间真的应该多看看《新闻联播》,因为我觉得她,就像是我爸爸宽大的肩膀,和妈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



好了,今天我想分享的内容就是这些,这里是微信公众号【聽風樓】:陪大家一起,倾听世界的声音。


手机打字原创不易,如果您愿意,最后麻烦各位帮我点一下“在看”(相当于“分享”)。


当然,如果您愿意把这篇内容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那我就真的太高兴了。


衷心感谢您们一路陪伴鼓励,非常感谢!

我们下期再见。


——全文完——

聴風樓V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