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为猩红热高发季
家长、老师若发现孩子
发热、咽痛、起红疹
一定要警惕
猩红热目前无疫苗可防
家长速看,转发收藏!
猩红热为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人群普遍易感,3—9岁儿童高发。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合并病毒感染者、孕产妇以及免疫力低下者患病风险高。
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
之所以叫“猩红热”,主要是因为此病临床主要特征为发热、咽痛、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为:
◆ 呼吸道飞沫传播。
◆ 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
◆ 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可经皮肤创伤处引起“外科型猩红热”或经产妇产道引起“产科型猩红热”。
猩红热临床上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
猩红热快速识别口诀:一看嘴,二看舌,三看皮疹出如何。
◆ 普通型
发热:体温多在38.0摄氏度以上;
咽峡炎:表现为扁桃体发炎,严重的会有化脓;
典型的皮疹:表现为全身皮肤充血潮红,散在或密布鸡皮样皮疹,伴痒感,初期为草莓舌,后期为杨梅舌,恢复期出现脱屑或脱皮。一般在发病第2日出现,6—9天内消退,疹褪后会出现皮肤脱屑。
◆ 脓毒型
除普通型的表现外,还会出现扁桃体化脓性炎症等症状,可侵及周围组织,出现化脓性鼻窦炎、乳突炎、淋巴结炎、化脓性中耳炎。
◆ 中毒型
表现为脓毒型症状,严重可出现脓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咽峡炎多不明显,但皮疹很重,甚至为出血性皮疹,可危及生命。
◆ 外科型
皮疹在破损皮肤及黏膜周围先出现,无咽峡炎表现。
猩红热潜伏期1—7天,平均2—3天。发病前24小时至出疹期的患者传染性最强。若起病时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在开始治疗后24小时内即不再具有传染性。
得了猩红热,要遵医嘱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务必遵医嘱按完整疗程用药,一般预后良好。
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也可减少心肌炎、肺炎、脑膜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猩红热仍没有研发出疫苗。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
◆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应避免到公共场所等人员聚集处,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
◆ 若孩子确诊猩红热,应避免上学,及时就医治疗。
◆ 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按规范流程洗手。
◆ 被患者污染的用具要及时消毒。
◆ 合理均衡安排饮食,为孩子提供充足且均衡的营养,鼓励孩子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其免疫力。
自治区疾控中心
传防所供稿
供稿|郜振国、陈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