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守信,带来华夏最富裕、文化最鼎盛期

文摘   2024-10-13 00:16   广东  

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到了宋朝时,登峰造极。

话说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宋太宗都想夺回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连年兴兵作战,但都无功而返。

 

宋太宗赵光义的后半期,被人打怂了后,已经泄气了,由战略进攻改为被动防守。

 

到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的时候,辽国萧太后治国有方,国力增强,辽国开始主动进攻。

 

宋军在杨延朗即《杨家将》中的杨六郎杨延昭)、杨嗣即《杨家将》中的杨七郎杨延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防御。但辽兵以骑兵为主,速度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极大压力。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南下,直达黄河岸边的澶州(河南濮阳)城下,离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开封)不远了。

 

汴梁城里一片混乱。大臣中的主流声音是迁都,有的说迁往南京,有的说迁往成都……只有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士气。


 

宋真宗是一百个不情愿,心里暗骂了寇准一千遍羊驼。但寇准义正辞严,宋真宋要丢下祖宗的江山逃跑确实也说不过去,只好上前线了。

 

宋真宗一路上腿肚子直打哆嗦,战战栗栗地抵达澶州。大宋军民见到龙旗,山呼万岁,方圆几十公里内呼声震天,士气大振。宋真宗自己也受到了鼓舞,发现听寇准的,受到军民拥戴,也是件很爽的事。

 

宋军连战连捷,并用九牛驽击杀了辽军大将萧挞凛,辽军大挫。

 

宋真宗和寇准见好就收,趁机向辽国提出议和。

 

萧太后这时发现宋朝也不是好惹的,强打下去很难有什么收获,同意议和。

 

宋真宗派曹利用去谈。曹利用问:“如果辽国要钱,我们的底线是多少?

 

真宗说:“如果实在没办法,一年100万银绢,是可以的。

 

寇准知道后,把曹利用叫来,说,“虽然皇上说可以100万,但如果你谈的超过30万,回来我就砍你的脑袋。



最终宋辽签订了和约,即著名的《澶渊之盟》,主要内容是:宋、辽是兄弟之国,宋为兄;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辽归还所占领的宋三个州城;宋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在边境开展互市贸易。

 

一句话,不打了,做贸易。


此后以方基本遵守了协议,一百年未起战争。

 

《澶渊之盟》引发了极大争议。

 

有人认为,宋朝在取得局部胜利,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却主动和谈,还每年送给辽国银绢,太软了

 

更多的人却认为,《澶渊之盟》“功在百年,利在百年”。宋辽之战,宋朝打掉了3000万两银子,死伤不计其数,无数家庭破裂。相对于巨大的战争开支,每年给辽30万银绢,简直是毛毛雨,而且还不用死人了。

 

要知道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改朝换代,无休止的混战,老百姓要过100年太平日子多么不容易。


正是《澶渊之盟》带来的100年和平,使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


当然前提是:


签约的双方都要守信用。如果一方守信一方不守信,暂时吃亏的肯定是守信用的一方。


所以如果感觉另一方不可信任的话,还是不谈、不签的好。


本公号前期文章,点击阅读:

“网红”王安石:隔壁老王“三不爱”

王宝强《八角笼中》的升华,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真诚

此人堪称大先生

深度see
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深度解读、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