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召开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对1496项获奖成果(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进行表彰。这些成果是如何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中国教育报》报道——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举措。自1995年设立以来,这一奖项在高校领域乃至全国社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前,教育部召开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对1496项获奖成果(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进行表彰。究竟哪些成果脱颖而出?它们展现了中国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哪些研究趋势?这些成果是如何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
锚定正确方向,迈出坚实步伐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底,全国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活动的教师约97.9万人,44岁及以下青年学者约占比66%。
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何为?
本届成果奖提供了1496个回答——
北京大学教授王浦劬与汤彬撰写的《当代中国治理的党政结构与功能机制分析》获得一等奖。该文研究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世人瞩目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特色党政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并提出了不断完善政治与行政统筹协同、良性互动治理机制的探索路径。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编杜泽逊的回答是他主编的《尚书注疏汇校》,该成果获得一等奖。《尚书注疏汇校》是杜泽逊主持的“十三经注疏汇校”首部成果,通校19个版本,吸收15家校记,富有较强的史料与学术价值。
本届成果奖评选分为著作论文、咨询服务报告、普及读物、青年成果4个类别,获奖名单浓缩着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就——
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启动实施,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分领域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集中提炼打造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体系化知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设使用,例如2021年建设首批30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2023年教育部会同中央统战部等部委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取得明显成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迈出坚实步伐。”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颁奖会上说。
扎根中国大地,不负时代重托
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越来越足的底气。
底气,来自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关心关怀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的成长发展,为我们施展抱负、发挥才干提供了广阔舞台。”武汉大学教授赵一鸣说。得益于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杰出青年学者、优秀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等,赵一鸣有更多机会进入学术前沿,洞悉学科最新发展。今年9月,他参加的“情报智能与科技安全创新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团队将继续发挥所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同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落地实施,近10年来支持各类研究项目4.2万项。
底气,也来自脚下的泥土和千百个日夜。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邬志辉的著作《中国农村教育:政策与发展(1978—2018)》获一等奖,书中全面揭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教育的政策变迁和深刻变化。邬志辉还向记者介绍了3个数字:10年跟踪研究,连续出版《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年扎根中国农村开展大规模调查,建成“中国农村教育专题数据库”;30年开展教育实验,走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改“长白山之路”。
考古学一等奖、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的著作《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共收录有明确出土地点及收藏单位的青铜器5000余件,出版历时10余年;经济学一等奖,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的著作《中国的经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总结》,课题组深入经济发展有代表性的地区实地调研,深入访谈近百位改革开放亲历者……
肯下笨功夫、甘坐冷板凳,成为表彰背后更为深沉的精神内涵。
奋进强国建设,矢志再立新功
“希望获奖人员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潜心治学、守正创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到教育教学、教材建设和社会服务中。”表彰会上的号召与学者们的心声共鸣。
著作《人格权重大疑难问题研究》获得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很是振奋。“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我国民法典的重大亮点和体系创新,既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在人权保障领域取得的重大立法成就,也反映了中国民法学术界在构建中国自主的民法学知识体系中取得的重大进展。我将继续与广大民法学同行一道,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法治保障提供理论支持。”王利明说。
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庆伟也深有感触。在陕西周原考古基地,他边发掘边写作《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该成果获二等奖。“践行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就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既‘接地气’也‘有人气’,既‘有高度’也‘有温度’,构建成果转化的自主应用体系,真正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孙庆伟说。
颁奖会前两天,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张慧智还在韩国考察。“作为一门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决不能靠国外文献‘炒冷饭’,更不能道听途说‘追热点’,必须深入了解对象国各阶层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做在场、在地的‘真’研究。我将继续做好研究,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