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波密县,是一块红色文化的沃土,是西藏红色文化重镇。波密红楼、易贡将军楼、通麦十英雄纪念碑等著名红色旅游景点承载的红色精神依然历久弥新,并见证着代代相传的民族团结情谊。
人民公安诞生于烽火岁月,脱胎于人民军队。追溯波密公安历史,就是追忆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红色奋斗历程,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性修养宝贵且生动的教材。
波密县红楼
易贡将军楼
通麦十英雄纪念碑
从红色历史中孕育而生
1950年昌都战役后,波密三宗(多宗、曲宗、易贡宗)获得解放。同年11月,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西藏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党委在四川甘孜召开会议,决定由18军53师抽调干部、战士进驻波密,负责在波密地区开展工作,确定成立中国共产党西藏地区波密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波密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53师副政委苗丕一任中共波密县工委书记。
1951年3月31日,西南局批复同意由苗丕一任中共西藏地区波密工作委员会书记。4月,苗丕一在江卡召集157团团长、股长、处长、参谋等8人开会,传达中共西藏工委、18军党委的指示,抽调孙德泉为中共波密工委秘书长,曹宗堃为军事科长,何祖荫负责公安工作,王长安、张克宇、王笑雨、郑克明(后调整为陆长宏)分别负责组织、宣传、财经、卫生工作,并在各团抽调军事代表10人,参谋、干事一部分,搭起中共波密工委的框架,开始着手进军波密的准备工作。同年7月18日,西藏工委正式批准了分工委干部任职:何祖荫任社会部长兼公安处长。(摘自苗丕一回忆录)
在革命斗争中浴血拼杀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在1959年3月20日拉萨全面叛乱爆发前,西藏军区内还有四场保卫战艰难“上演”,扎木保卫战就是其中之一。
1959年1月,扎木保卫战打响,波密红楼成为了这场战役的指挥中心。当时只有158团一个38人的加强排和20余名县委工作人员(包括社会部保卫人员)。县委书记孟宪民预料到叛匪早晚要来,和指导员林天得、排长张雪奎带着大家事先修筑了12座碉堡、41个掩体和800米交通壕,并打了6口水井。驻地人人站岗,县委书记也不例外。
18军是一支军政双优的部队,从进藏开始,始终模范地执行民族、统战政策,常年给藏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叛匪逼近波密时,当地很多进步头人和群众都躲进了扎木,如许木宗头人江村等,都是举家前来,附近的尼姑也都跑来给解放军通风报信。这些群众的帮助,对18军掌握叛情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扎木保卫战打了13天,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我军民同心、众志成城保卫扎木,取得了西藏大规模平叛的第一次胜利,也为西藏树立起了“平叛必胜”的信心。
于历史进程中不断壮大
1960年,波密县设立公安局,隶属昌都地区公安处领导,下设办公室、扎木派出所和看守所,其他股室联合办公。1969年9月,波密县公安局撤销,其业务工作由波密县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负责,1977年8月,恢复设立县公安局。1991年,县公安局设立刑警队、治安股、政保股,此后多年间新增禁毒大队、法制大队、督察大队、财务室、松宗派出所、倾多派出所和通麦派出所。
从中共波密工委社会部到人民保卫组再到波密县公安局,73年波密公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任务单一到多元化发展,波密公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打击敌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稳定,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坚强柱石。
在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
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波密公安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新时代,波密公安以维护稳定为本职,优化了“点线面”一体化巡防体系;以舆论宣传为阵地,打造了县局“融媒体”中心;以打击电信诈骗为重点,成立了集宣防断打于一体的“反诈中心”;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开通了户籍、边境通行证等业务“一站式办理”窗口;以规范执法办案为目标,建成了多功能一体的“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以保障国家重大项目为侧重,推行了辖区川藏铁路各标段“一标一警”模式(即一个标段一警务室);以激发队伍热情和活力为抓手,完善了爱警暖警“四大工程”举措;以防控“输入型”风险隐患为基础,增设检查站“无感通行”设备;以提升全警综合素养和实战水平为根本,探索了“1234”练兵工作思路。
民警参观波密红楼
来源:【平安西藏】
审核:普珍
责任编辑:卓玛金宗
编辑:旦增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