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钢铁之城” 是如何炼成的?

民生   2025-01-07 11:24   安徽  


钢铁,是马鞍山这座城市的符号。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中国人的“钢铁梦”,十多万建设大军汇聚于此,马钢在这里诞生,城市从这里崛起。通过安徽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我们一同见证这座“钢铁之城”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



今日的中国宝武马钢集团。

01
由企设市创造历史

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马鞍山,临江通海,是历史上楚汉相争之地,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史载秦汉时期,这一带即因盛产铁而著称,操铁艺者多达千人。三国时,冶铁已用于铸造兵器。据《马鞍山市志》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马鞍山地区的南山、向山、姑山相继发现铁矿床点10余处。解放后,经过大规模的矿山普查与地质勘探,已发现铁矿床点60余处,探明铁矿储量16.35亿吨,占安徽全省铁矿总储量的57.3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大量的钢铁来支持工业化发展。党中央指示,利用马鞍山的有利资源,以少量投资,在短期内建设好铁厂,希望由此形成华东地区的重工业基地。1953年初,为构建新中国钢铁工业“南北而分”“多点支撑”基本格局,马钢的前身马鞍山铁厂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紧张筹建。

这一年,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十多万建设大军汇聚在这里,凭着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战天斗地的顽强品质、人拉肩扛的原始劳作、1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9月16日,改建后的2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顿时炉台上下一片欢呼、一片沸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流出的第一炉铁水,由此结束了华东地区有矿无铁的历史。

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仅仅两年后,在当年马鞍山铁厂的基础上,马鞍山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马钢)正式成立。作为马钢的“粮仓”,矿区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据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61年《马鞍山钢铁公司矿山工作调查报告》记载,“马钢公司现有南山铁矿、姑山铁矿、桃冲铁矿及梅山石灰石矿四个矿区(目前梅山石灰石矿尚在基建),其中南山铁矿又分南山、凹山、东山三个主要矿场;姑山铁矿又分姑山、钟山两个矿场;桃冲铁矿分长龙山及荻港石灰石两个矿场。除桃冲铁矿的长龙山采区是用坑下开采外,其余各矿均为露天开采,去年露天开采的矿石产量就占90%,此为马钢矿山目前的一个特点。”

其中,南山铁矿的主体矿山凹山采场,更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山,从1917年开采至2017年正式闭坑,百年间累计采出优质铁矿石2亿多吨,是马钢当之无愧的“功勋采场”。

1959年,安徽省马鞍山钢铁公司炼钢车间3吨转炉在吹炼钢(安徽省档案馆藏,马昭运 摄)。


02
“江南一枝花”誉满天下

可以说,马钢从一出生就肩负“钢铁报国”的使命。1958年9月20日,对于马钢人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毛泽东主席亲临马钢视察。

视察过程中,毛泽东听取了马钢公司建设情况汇报,对马鞍山人民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点头称赞,并作出明确指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时隔一年后的1959年10月29日,毛泽东再次亲临马钢视察。毛泽东两次亲临马钢视察,给马钢人极大地鼓舞,全体干部职工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又一个热潮。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60年《积极革新技术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就记载了马钢人是如何敢于创新突破、攻坚克难的,“我们厂投入生产初期,曾经一度在备品和原材料供应方面出现了供不应求现象:比如1958年以前,我们厂钢包里所用的泥心杆陶塞头都是由外地供应,由于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到58年四季度就出现了紧张局面,外地采购不来,库里的备品无几,当时马鞍山市耐火材料厂生产浇不起头又不耐高温,一遇到1400度的钢水就熔化。由于陶塞头的质量不好,而经常发生跑钢事故……这个问题如不迅速设法解决,眼看就有停产可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厂党委提出要我们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我遵照党的指示和同志一起进行研究,根据转炉炉衬里的沥青镁砂砖耐高温的原理,开始试验用沥青煮陶塞头,提高其耐温强度。”

马鞍山钢铁公司炼钢一厂的倪兆明在档案中回忆,第一次试验,由于熬煮的时间短,沥青没有渗透,加上没有火洗陶塞头,结果失败了,“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在党的大力支持下,总结了第一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其结果良好,从此解决了这一生产关键问题。我厂自从使用了沥青熬煮的陶塞头以后,从未发生过因为陶塞头而漏钢、跑钢现象,保证了正常生产,避免了烫伤事故的发生,而且每年还可以为国家节约两万多元财富。”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马钢人攻坚克难、敢做敢拼,冲破重重困难,战胜种种艰险,解决“卡脖子”难题,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铸就了马钢的辉煌。1963年11月18日,国产第一个车轮轮箍在马钢试轧成功。1964年7月29日又成功轧制出国产第一个辗钢整体车轮,结束了我国长期依靠进口车轮、轮箍的历史。1966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马钢公司“江南一枝花”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江南一枝花”誉满天下。


03
一“马”当先踏新程


20世纪70年代开始,马钢就像这座城市的火车头,带着马鞍山的经济飞速前进。据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3年《关于成立马钢建设指挥部的批复》记载,安徽省委同意成立马钢建设指挥部,开始马钢的扩建工程。在另一份馆藏档案1975年《关于加快马钢扩建工程的报告》中,亦有对此次扩建工程的详细介绍。

档案中这样描述,“为了进一步建设马钢,一九七三年冶金部曾批准了马钢扩建初步设计方案,并已报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扩建方案总投资九亿元,设备总重量十万零八千吨。全部建成后,马钢的生产能力是:年产铁矿石九百五十万吨、生铁二百五十万到三百万吨、钢二百万吨、钢材一百五十万吨、钢坯九十万吨、磷精矿十万吨。”

据档案记载,此次扩建工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主要建设项目有:凹山、姑山、东山铁矿扩建;新建七十五平方米烧结机三台;一千二百立米高炉一座;五十吨氧气顶吹转炉二座;八百五十毫米初轧机一套,以及相应的辅助工程。第二期工程,仍是扩建矿山;增加七十五平方米烧结机二台;一千二百立米高炉一座;五十吨转炉一座;六十五孔焦炉一座;新建直径三百一十八毫米和一百四十毫米无缝钢管轧机各一套;八百毫米轨梁轧机一套。”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鞍山钢铁工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马钢开始进行企业改革,逐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理念。这一时期,马钢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据《马鞍山市志》记载,从1953年至1987年的34年间,马钢工业总产值累计达126.17亿元,有43种产品获得国优、部优和省优称号,9座中型高炉全部达到国家特级高炉标准,在全国十大钢铁联合企业中,铁矿产量居第五位,马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铁矿石原料基地和钢铁工业基地之一。

钢铁产业的繁荣,让马鞍山这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曾长期在安徽省名列前茅。“北有大庆,南有马钢”则是马钢最繁荣时期人们心理的真实写照。2019年,随着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集团实施战略重组,中国宝武马钢集团应运而生,开启了马钢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已经68岁的马鞍山不再是过去那座单纯的钢铁城市,而是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一代代马鞍山人用自己的辛勤与智慧,书写着城市变迁的精彩史诗。



来源:合肥晚报

合报发现融媒体工作室  
文:安征 王晓峰

编辑:邓奇
一审 邓奇/二审 张艳/三审 王蓉



往期推荐
1.西藏突发6.8级地震
2.紧急提醒!已抵达安徽!戴口罩
3.速报!安徽两地下雪了!



小编起早贪黑、不眠不休

只为盯紧最新消息
求亲们送
↓↓↓

合肥晚报
最合肥 最好看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