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开始的地方 ◆◆◆
好消息!安陆全城派发红包福利啦!打开支付宝搜索857810758,领花呗大红包,支付的时候用花呗红包支付!3天有效!速抢! 用了可以再抢!每天都可以!
寒假期间
不少中小学生及大学生
将手机游戏、短视频
当成假期放松的主要方式
而这也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面对涉世未深的孩子
骗子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近期已有多名孩子被骗
各位家长务必要高度重视!!!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李某(10岁)在其家中玩手机时,有人通过快手给其发信息,让其扫码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其按照对方要求扫码后,出现一个中二等奖的页面,随后对方以交认证金、解冻账号、任务未完成为由让其陆续向对方扫码付款3887元。其通过微信和支付宝扫码共付款3887元。
案例六
张某女儿(10岁)拿着其手机玩耍,一某书app好友给其女儿转发了一张图片,并称转发该图片到其他群聊即可获利200元,其女儿按照对方要求操作后,对方给发了一个收款二维码,其女儿扫码向对方转账后,对方称因其女儿是未成年人转账,导致对方账户被封,要求其女儿按照对方要求继续转账,其女儿继续扫对方收款二维码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18笔,共计40180元,后被李女士发现遂报警。
案例七
赵某(12岁)在看某手上看到一个视频可以免费送某游戏皮肤,让添加他的群聊,后对方发二维码让用QQ扫码进入领皮肤,在确认领取的时候跳转页面变成了QQ群页面,其加入群后对方说支付1.88元,免费领取游戏皮肤,通过扫码微信支付并将支付截图发给对方,接着对方说其是未成年人,导致他们的商户被司法冻结6万,需要付款用户的配合激活账户来解冻商户余额,如不配合激活操作,将向法院起诉,接着对方指导其向对方指定微信账号转账3笔,计24200元。
案例八
郑某(15岁)想将自己的游戏账号卖掉,就在应用商店下载了APP,下载好后其就将账号信息挂在APP内,没多久就有人跟其私聊,并约定好购买价格,其将链接发给对方后,对方称已经付过款了,但需扫二维码解绑游戏账号,其在QQ上和客服联系时,客服称需要缴纳20000元的违约金并称对方已经缴过了一部分违约金,其缴纳过违约金后客服称账户被冻结,需要再转账60000元,其转账8000元后和买家联系,发现对方联系不上,其便在官方APP内联系客服,客服称不需要缴纳那么多钱,其感觉被骗报警,共被骗8000元。
案例九
2025年1月4日,初中学生小乐在家玩平板电脑时,收到一陌生QQ好友添加申请,小乐同意后,对方自称是某县公安机关警察,并发来警官证照片(几秒钟后撤回)。随后对方谎称“小乐的QQ号违规了,涉嫌诈骗别人5万元,不允许告诉家长,否则家长就要坐牢5年”。害怕不已的小乐就按照对方的要求,悄悄拿家长的手机进行扫码、付款等操作,等家长发现时,已经损失17000余元。
案例十
寒假期间,为了赚取零花钱,19岁的大学生小胡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了一则 “轻松兼职,日赚千元” 的刷单广告。小胡心动不已,立即添加了广告中的客服QQ。为了让小胡相信这是真的,客服先安排了几单小额刷单任务,小胡按照要求完成后,很快收到了本金和返利。尝到甜头的小胡,对客服的话深信不疑。随后,客服给小胡发送了一个链接,称这是一个大额刷单任务,返利丰厚,但需要先垫付资金。
小胡没有多想,按照客服的指示,先后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了3次,共计2万元。然而,当小胡完成任务后,却发现无法提现。客服以各种理由推脱,称小胡的操作存在问题,需要继续刷单才能解冻账户,提取返利。此时,小胡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
专盯未成年人的诈骗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形式多样,手段隐蔽。不少家长认为我家孩子只是上上网、玩玩游戏,怎么会被骗呢?
殊不知网络诈骗黑手伸向未成年人,诈骗陷阱就在我们身边!未成年人易被骗的诈骗手段有哪些?父母应该怎样做?我们一起来了解……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
主要有四种:
一、免费皮肤“大陷阱”
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二、红包返利“杀鱼盘”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三、“防沉迷”骗钱财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四、假明星发“假福利”
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反诈小贴士
电子游戏快乐多,网上交友便利多,互联网络套路深。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不应被诈骗分子伤害利用,希望家长多多关心孩子的动态,常态化正向沟通、交流、引导,避免孩子和家庭陷入此类骗局中。
警惕伸向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黑手,需要做到“四不轻信”和“两个保护”:
1.不轻信任何宣传收费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2.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3.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
4.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5.家长要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设置好开机和打开软件的密码,防止孩子使用自己手机转账付款。
6.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监护,提高未成年人反诈意识。引导孩子适度上网,加强对孩子反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涉及金钱往来时,一定要多加甄别,也要多问问长辈,以免上当。同时,家长们平时也要对子女加强教育,在假期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以应对复杂的网络风险,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管理和使用自己的零花钱,谨防上当受骗!
再次提醒:
安全永远第一!
请保护好自己!
紧绷防范之弦!
远离诈骗之害!
来源:基层那些事
▍综合编辑:安陆同乡会(小编微信:xiaov107,投稿邮箱:2906597549@qq.com)
▍版权声明:我平台目前与维权骑士签约,凡引用本平台原创内容请务必注明出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本平台引用文章已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进入安陆便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