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视点|“特权幻觉”何时休?

时事   2025-02-10 11:05   福建  


  峰视点

近日,《百家讲坛》主讲人张宏杰曝光首汽约车司机拒载并声称“投诉也没用,我们是国企”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个体出行遭遇,更折射出在法治语境下,国企与民企应被同等对待却面临现实挑战的深层次问题。

从事件本身来看,司机提出线下交易遭拒后拒载,还搬出“国企”身份,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令人深思。在法治社会,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应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不论其性质是国有还是民营。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更应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但该事件中司机的言行,反映出一种错误认知。

这种“国企特殊论”观点的产生并非偶然。在过去,部分国企因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和政策使命,在资源获取、监管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这绝不意味着国企可以在服务质量、市场规则面前有特殊待遇。从法治角度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企业也不应例外。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参与市场经营,就必须遵循相同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准则。若国企凭借身份在经营活动中享有特权,破坏的不仅是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更是法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反观当下,国家大力倡导国企和民企同等对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法治精神的体现。民企在市场竞争中,凭借灵活的机制和创新的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它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市场中摸爬滚打,靠优质服务和良好信誉赢得客户。国企拥有雄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更应在合法合规经营上树立标杆。

在这起事件中,“投诉也没用,我们是国企”的说法,进一步凸显了个别国企内部管理与法治要求的差距。如果国企员工因为所谓的“正式职工”“北京户口”身份,就能在违规后逃避严厉处罚,那么法治如何落地?企业内部管理又如何与外部法治环境相契合?这不仅损害了国企自身的形象,也给社会传递了不良信号。

首汽约车作为国企旗下的网约车平台,在回应事件时表示会加强教育和严肃处理。这是一个积极的态度,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健全法治思维下的管理机制。要让每一位员工明白,国企身份不是护身符,违规行为必将受到处罚。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在国企和民企同等对待的大环境下,打破“国企特殊论”,消除体制内外的不合理差异,才能真正实现公平竞争,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只有所有企业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经济才能在公平有序的环境中持续繁荣。


作者:福建法治报记者 朱硕峰/文 吴琳/视频

编辑:谢苏斌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福建法治
福建法治由福建日报集团子报《福建法治报》主办,是福建最权威的法治类媒体。新闻爆料:0591-87870387
 推荐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