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月中下旬,全国多个省份密集进入“地方两会”时间。截至1月19日,已有上海、北京、江苏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了地方两会,并公布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记者梳理发现,多数地方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或5.5%左右,海南、内蒙古、湖北、重庆预期目标分别定在6%以上或6%左右,显示出对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今年,多地确定5%以上经济增长目标。一方面,基于去年全年经济增长5%打下的良好基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随着今年一系列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经济向上增长的预期更加明朗。
“扩内需”成多地今年经济工作重点
1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首就是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要提振居民消费。
记者注意到,“扩大内需”出现在多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比如,《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方位扩大内需,精准有效释放消费投资潜力。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推进“两重”项目,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
在张依群看来,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既可以带动有效投资,又可以促进质量改善,所以各地将促消费、扩大投资、增效益作为经济工作重点,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更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增强市场信心的首要任务。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内需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
绘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路线图”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中,“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纷纷提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动能。
比如,1月13日,河北省省长王正谱在河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做大做强各市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要工作内容,各地均在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培育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明明认为,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一方面,深度挖掘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另一方面,打破科技与产业壁垒,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各地将前沿行业和未来产业作为重点,赋予科技创新更大自主空间和更多灵活性,激发科技创新、产业动能,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寻求突破,将更多政府资源和市场要素向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张依群表示,各地应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立足本地打造区域特色优势,才能确保创新具有可持续动力。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