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预测】2025文博考研热点预测!考古发现50周年,这些考古发现今年是热点!「修改版」

文摘   2024-12-14 20:00   北京  

1974年,我国考古学界有很多重大的考古发现,以下列举三个重要的考古发现。

正值这些考古发现的50周年,也是今年文博考研的重点哦~

这三个重要考古发现是:

【1】陕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

【2】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3】北京大葆台西汉墓

1

陕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

考点一: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 5 公里,南靠骊山,北临渭水,陵区内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这就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其是中国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整个陵园为长方形陵园,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呈回字形,内城垣周长 3774 米,外城垣周长 6300 米,面积 2.13 平方公里。封土在内外城垣南半部。(2)陵园的整体布局:秦始皇陵的整体布局可分为四个层次,核心部位的封土和地下宫城,内城,内外城之间,外城以外,由近及远四个部分,主次分明。具体来说:①封土:地宫在高大的封土之下,封土居内城中部偏南,人工夯筑,形成了三级阶梯,呈覆斗形,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 25 万平方米,原高度 50 丈,合 116 米左右,现封土底面积约为 12 万平方米,今实际高度 62.3 米。封土下面北、西各有一过洞通向地宫,西侧门道过洞,1980年发现彩绘铜车两乘,上各有铜御官俑、车、人、马,均为实物的 1/2 大小。勘探表明,封土以下距地表 20米左右的地宫,内二层台或三层台上还分布有陪葬坑。②地宫口的东西长 170 米,南北宽 145 米,地宫的面积 1.8万平方米。底部东西长约 80 米,南北宽约 50 米,高约 15 米,估计地宫的深度在 50 米以下。③内外城之间,有供奉祭品、掌管奉陵膳食的大型地面建筑有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除此之外,东南部发现大型石质铠甲坑和目前所见最大的秦代青铜巨鼎(重 212 公斤)。④外城以外,陪葬分布众多,著名的除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外,又新发现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 600 余处。(3)总之,秦始皇陵在中国陵寝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皇帝登基后预造寿陵的制度,直接影响了西汉帝陵的建制,并对后世帝陵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点二:

【延伸考点】

秦始皇帝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经过陕西考古工作者 60年的考古工作,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基本上探明了秦始皇帝陵园的基本结构、遗存分布与主要内涵,发现了以墓室墓上建筑为核心,由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陪葬坑陪葬墓陵寝建筑以及墙垣、道路、门观、陵邑等共同构成的丧葬遗存体系,此外还发现了五岭防洪大堤、阻排水渠、石料加工场、击鼓坪、陶窑等陵墓工程遗存。这些发现为秦始皇帝陵的结构、布局与内涵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研究秦始皇帝陵的丧葬体系、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及秦代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秦始皇帝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丰富的陵园之一,是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见证,其建造时间之久、用工之众、规模之大、埋藏之丰富,均为世界历史罕见。秦始皇帝陵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墓“独立陵园制”确立的标志,并首创了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帝陵陵寝制度,对后世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该遗址也在秦俑彩绘保护、土遗址保护、微生物防治、陶俑修复、秦陵铜车马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考点三:

【秦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在南,东西长 216 米,宽 62 米,面积 13260 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 124 米,宽 98 米,面积为 6000 平方米。三号坑面积 520 平方米。三个坑的总面积为 22, 780 平方米。共出土武士俑 800 件,木质战车 18 辆,陶马 100 多匹。陶俑、陶马身材高大,一般在 1.75 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秦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距秦陵东 1.5 公里,1974年陕西临潼村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按发现时间分别定为一号、二号、三号。另有4号、5号未发掘。(2)兵马俑坑为地下坑道土木结构,洞底以青砖铺。其中一号坑在南,平面呈长方形,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总面积约19000多平方米。(3)其出土武士俑 800 多件,木质战车 18 辆,陶马 100 多匹,以及大批青铜器。(4)制陶技术非常高超,陶俑、陶马身材高大,同真人真马。俑高 1.75 米左右,形制各异,表情逼真,艺术价值极高,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5)武士俑用数量巨大,兵种齐全,陈列整齐,形象地再现秦时阵列和装饰,是研究秦代军队阵列的可靠资料。(6)俑的制作有很高的技术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不同装束,也是研究秦代服饰的重要资料。(7)俑坑中的青铜兵器制作精良,冶铸技术高超,制作精密,表面大多经过铬盐氧化处理,防腐能力强,非常锋利,其先进的冶金金工艺,至今都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8)兵马俑的朝向对于研究和确定秦始皇陵的朝向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总之,兵马俑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拓展补充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09 年至 201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正式发掘,发掘位置位于 T23 方,发掘面积 400 平方米,发掘陶俑 220 余件,陶马 12 匹,车迹 2乘,以及大量的兵器、建筑遗迹等,获得了许多新的材料。这次兵马俑考古新发现出土了大量文物,出土了彩绘陶俑,包括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下下级军吏俑、一般武士俑等五个等级。其中下下级军吏俑是新发现的陶俑等级,为俑坑军阵的排列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


2023 年,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初步搞清军阵排列规律发掘表明,俑坑的木质结构是由地栿 一立柱-枋木一棚木构成的框架式结构,较其他陪葬坑由垫木一地板一立柱一厢板木一棚板木构成的厢椁式显得技术原始,据此认为兵马俑陪葬坑应是陵园中修建较早的一组陪葬坑。据了解,此次发掘的俑坑内的长兵器主要为铍与戟,短兵器可分辨出两种青铜剑有等级上的区别,远射兵器解决了檠木的使用问题,防护设备清理出俑坑中第一面盾牌,指挥设备清理出鼓与鼓槌。在俑的等级与军阵方面,明确了特殊俑的职能,初步搞清了军阵的排列规律。在车属遗迹方面,清理出笼等遗迹,并判定其为车配置装纳杂物之器,并非马槽。

发掘显示,陶俑制法取得新突破,明晰了陶俑的制作程序。俑的双臂单独制作,在陶俑躯于完全制作好并且二次覆细泥、细部雕饰完成后才粘接双臂。“物勒工名”有其具体实施的范围和程度,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彩绘保护与文物修复也有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已修复陶俑 140 余件。


2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考点一:

【长沙马王堆汉墓】:(1)位于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乡,1972 至 1974 年发掘。(2)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墓 2)及其妻子(墓 1)、儿子(墓 3)的墓葬,其中 2号墓唐代即被盗,损毁严重,1和3号墓保存基本完好,其是中国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号和 3号墓葬结构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有三棺四箱,四重棺及垫木所组成。

(4)椁室用厚重的松木板构筑,内置四重套棺,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部再用白膏泥填塞封固。(5)墓1为利苍夫人辛追的墓,深达 16 米,周围用 5000 公斤木炭填塞,外围用白膏泥封填,厚达11.3 米。深厚均匀,加之深埋,填炭,形成恒温恒湿的环境。使得女尸长存地下 2000 多年仍未腐烂。女尸 50 多岁,高 1.54 米,重 34.3 千克形体完整,肌肤润泽,部分关节可活动,软组织尚且有弹性,与新鲜尸体相似。(6)经病理解剖表明,女尸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然保存完整,而且结缔组织等细微结构保存也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纪录中也是十分罕见的.病理检査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马王堆女尸的出土,为研究尸体的保存以及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7)1号和 3号墓中出土随葬文物 3000 多件,主要有大量衣物和丝麻织品。其中素纱襌衣和绒圈锦代表汉代最高的丝织水平(素纱禅衣1号墓中出土,长 1.6米,重仅有49 克,薄若蝉翼,十分珍贵)。(8)还有食品、药材和大量精美的漆器等。(9)出土帛书共有 28 件,12 余万字。其中除《周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内容涉及思想、军事、天文、医学、地理等各领域,其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还有华夏最古老的医药专著《脉法》《五十二病方》。(10)出土帛画5幅,其中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实物地图以及 1、3 号墓棺盖上覆盖着的“T”型的神秘帛画,辛追墓这幅长达两米并且完好无损的巨幅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11)此外还出土 410 多枚竹简,主要是“遣册”和“医书简”。(12)虽然 2号墓被盗,但出土三颗印章分别为玉质私印一枚,上书阴体篆书“利苍”二字:铜制明器官印二枚,分别用阴文篆体雕刻“长沙氶相”“软侯之印”,为确认墓主人身份,提供直接证据。总之,马王堆出土文物不但品种繁多,且价值十分珍贵,艺术性高,实用性强,引起海内外关注,有着极大的历史考古价值。


考点二:

【马王堆帛书】: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乡,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妻子辛追、儿子的墓。其中出土的帛书内容丰富,经整理研究,有《周易》《老子》 《战国纵横家书》 《相马经》,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五星占》 《天文气象杂占》,还有华复最古老的医药专著《脉法》《五十二病方》等,共 20 多种,约 12 万字。帛书中的《导引图》,复原后长约 100 厘米,高约 50 厘米,彩绘有各种运动姿态的人物 44 人,有些人物旁标有文字说明。帛书整理成果《马王堆汉墓帛书》已出版。


考点三:

【素纱襌衣】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该文物于 1972 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衣,衣长 128 厘米,通袖长 190 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 49)克(另有一被毁 48 克出土),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3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

考点一:

【大葆台汉墓】:(1)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乡郭公庄西南,共两座,东西并列。据推测,它们是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夫妻的墓,其是中国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号墓保存较好,是最早发现的结构清晰的黄肠题凑墓此墓封土高 8米,南北 90 米、东西 50.7 米;墓圹底部长 23.2 米,宽 18 米。墓道在南,与甬道相接的一段用木材构筑。墓顶有木炭和白膏泥。M2 被焚毁,只出土了百余斤五铢钱。(3)大葆台汉墓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黄肠题凑由15880根长90 厘米、截面 10 厘米见方的柏木条顺向纵铺,左右壁横铺,与椁成垂直方向,层层叠起,每壁各有 30 层,高3米。在题凑墙的顶端增设压枋,高于室,墓室的顶盖棚木即架在题凑墓上,使得题凑同时起到承重墙的作用。该墓是已发掘的黄肠题凑墓中使用木料最多的一座,题凑外侧围有双层外回廊,内置木俑、车马模型、大量陶器和马、豹等殉牲。题凑内部空间分为前室、后室和内回廊,后室中放置重椁和三层套棺,发现大量玉器、玉衣残片。

(4)大葆台汉墓 1974~1975 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一、二号墓,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 900 余件文物,其中许多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体现了 2000 多年前工匠的高度创造才能,是研究西汉中晚期的政治、经济和物质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料。大葆台汉墓也是我国首次发掘的黄肠题凑墓,其规模之大、用材之多,仍居题凑墓之首!


考点二:

【黄肠题凑】:是汉代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其比普通木椁墓的规格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别的高级贵族。“以柏木黄心,叠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题凑即以黄芯的短柏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周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者,天子之制也。”目前所见黄肠题凑墓皆为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墓,以西汉早中期为多,东汉则有仿黄肠石条题凑墓,说明题凑墓的没落。从地域上看,题凑墓不见于长江以南。通常在缺少柏木的地方常用楠木代替,如北京大葆台汉墓,定县北庄汉墓。

文字来源于:式古课堂笔记精编甲编内容


相关链接


2025式古堂文物、博物馆考研提高班、模考冲刺班正式招生啦!

免费领!手慢无!价值399元课程!2025式古堂·文博考研新闻热点考点课免费领!

2025考研必看-【备考干货】备考热度持续上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次招生院校】汇总2025年文博专硕「文物/博物馆」首次招生院校


北京式古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北京式古堂教育·文博考研考证网

你的文博考研路上,有我一路相随!




更多2024文博考研复试&2025文博初试资料

☞关注微信公众号:wbkykzw 

☞QQ:1508389382  

☞QQ考研交流群:374476758

☞文博考研考证网客服 微信号:wbkykzkf/13671049486

☞新浪微博:文物博物馆硕士考研培训

☞文博考研专业课辅导

腾讯课堂网络视频直播课程/面授课程/录音视频课程


获取2025文博考研专业课笔记、真题

淘宝网搜店铺:文博考研考证网  或者 微店APP 搜 XX大学文博,在“式古堂文博考研”微店或者“文博考研考证网”微店均可以看到。

咨询电话:400-080-1992  |  136-7104-9486

现场咨询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绿地香树花城S4商铺309室(合肥式古堂•文博考研考证网)(欢迎来现场咨询哦~)




考研路上

一路相随









微店地址

式古课堂APP下载二维码



文博考研考证网微店



扫码 立刻获得高分秘籍


文博考研考证网
一家专门致力于服务文博考古艺术类学生学习培训的专业平台,一为文博考研辅导培训;二为艺术品经纪人、文化艺术品鉴定师、注册拍卖师、文物修复鉴定等考证培训以及专门推荐介绍专业实习,同时也搭建文物修复与鉴定学习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