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仗这样打赢——绥中县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纪实

时事   2024-11-26 12:51   辽宁  



核心提示

一场洪灾,将绥中人众志成城的精气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8月20日,强降雨导致绥中县加碑岩等6个乡镇受灾严重,电力、通信一度中断,很多房屋被淹,道路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大灾面前,绥中全员发动,克服万难,与时间赛跑,打赢了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硬仗。8月26日,绥中县打通全部自然屯、村民组道路,所有停电用户恢复用电,全部村屯恢复通信。10月24日,全县765户D级危房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受灾群众陆续迁入新居。

在这场大考中,绥中县何以一马当先,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交出漂亮答卷?绥中县领导的回答铿锵有力:是国家和省、市及时的政策、资金支持,是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是群众不等不靠的奋起自救,让绥中经受住了这次大考。

上下齐心 救灾全力以赴

时隔仨月再看绥中,景色依旧:加碑岩写生基地,采风学生们正用画笔描绘绥中的秀美山河;水果飘香,范家满族乡“网红书记”在直播推销苹果,直播间人气十足;葛家乡新建大棚里,黄瓜苗蹿起一尺多高,元旦前即可上市……

“关外第一县”正在快速恢复往日风采。重建住房暖洋洋的,百姓一个个脸上红扑扑的;水毁道路重新铺好了路基,还穿上了“防护甲”,施工人员披星戴月干得热火朝天……初冬时节,走在绥中大地,所见尽是盎然生机。

然而,三个月前可不是这样。

“一天时间下了一年的雨!”8月20日零时至21日7时,绥中县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单站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达到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6月至8月单站最大的一次降雨过程。

尽管雨量之大和降雨之急都超乎想象,但绥中并没有慌乱。因为在强降雨到来前,他们就对此进行了周密部署。8月19日上午,绥中县对防范此次强降雨工作进行安排;20日下午和晚间,县委、县政府又先后两次召开视频会议,对强降雨应对工作进行再部署,县级包保领导、乡镇(农场)、有关部门立即行动,各级干部全部坚守岗位。

及时应对。强降雨导致交通、通信陆续中断,县指挥部随机应变,及时部署受灾乡村各自为战,各级干部各司其职,子夜冒雨走村串户敲锣转移安置危险区群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马不停蹄。8月25日,绥中县成立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和11个工作专班,灾后重建的新战役全面打响。

交通重建。本报特约记者 田嘉 摄

“铲车24小时连轴干,人歇机器不歇。”太阳升起,加碑岩深山坳里的村路在群众的奋战下一米米延伸。“县领导后半夜还来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不出点力哪好意思。”沟口村村民阚忠新说。8月26日,全县快速实现道路、供电、通信“三通”,打赢了抢险救灾的第一场战役。

“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谁在这场‘战斗’中表现优异,县委就优先选拔谁;谁让群众不满意,我们就追责谁。”在灾后重建调度会上,县委书记刘晓军的讲话掷地有声。

时间紧,任务重。县领导、主责部门每日深入受灾乡镇指导灾后重建工作,现场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乡、村两级干部把办公地点搬到重建现场,紧盯施工进度;全县建筑企业挖掘机、铲车全部出动,各自领任务,不讲价钱,奔赴各个重建现场。

加碑岩乡道路施工如火如荼。绥中县委宣传部供图

上下同欲者胜。房屋修缮重建、大棚修复建设、道路桥梁施工……灾后重建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截至10月24日,绥中县2114户维修重建房屋全部竣工;7000余栋受灾大棚全部完成修复和加固;主要干线道路交通路基和防护工程已基本完成,水利设施修复工程均完成设计并进场施工,明年汛期前全部竣工。


众志成城 重建拼出“奇迹”

11月19日,来到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的41户异地集中重建住房地,驱车沿路上山,到达山顶,一块写着“祝家新村”的牌子率先映入眼帘。


这是自“8·20”暴雨洪涝灾害后,记者第三次来到这里,还记得9月中旬初次来这时,施工人员刚刚完成房屋的地基建设;到了10月20日,41户民居房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具备入住条件;而如今,村民们已经搬进新家,过上了红火的好日子。


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的“祝家新村”,入住新居的朱洪辉在玻璃上贴“福”字。本报记者 姜帆 摄

“之前忙着盖房,急匆匆的,顾不上你,这次带你好好转转。”村党支部书记王丽丽拉着记者在“新村”走了一圈,水泥路面通到每家每户门前,路两侧都种了树,安装了路灯,还挂上了一排喜庆的红灯笼。村民们有的在新房煮饭做菜,有的在收拾屋子,还有的在装修新房,都忙得不亦乐乎。


走进祝家沟村的党群服务中心,照片墙上记录着“祝家新村”从无到有的变化。不到两个月时间,完成选址拿地、平整土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41户房屋和村党群服务中心,奇迹般造出一片“新村”,不仅保证了百姓入冬前温暖住新居,还在11月1日前,完成了全部附属配套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了十多天时间,绥中人是怎么办到的?


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异地集中重建房屋。本报特约记者 田嘉 摄

洪水过后,绥中县立即在祝家沟村祝西组周边选址重建房屋,协调捐赠企业孚迪斯石油化工科技(葫芦岛)股份有限公司昼夜不停清理新址13万余立方米土方。


王丽丽的工作本上记录着每天的工作进展,封皮上写着“两点半”。“这是啥意思?”记者不解地问。“从开工建设,我们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有好几次都是两点半,大家就起了这个名,而且县、乡领导也和我们一样,天天守在施工现场,忙到后半夜,饿了一起吃盒饭,领导带头,让我们特别感动,大伙儿的干劲十足。”王丽丽说。


不只机关干部,开工以来,施工队也一天没休,夜以继日奋战,争分夺秒抢抓施工进度;国网葫芦岛供电绥中县分公司新建10千伏线路,新装变压器,第一时间解决新迁安置点的用电需求;村民们起初易地搬迁意愿不高,祝家沟村老村支书王宝文重新出山,拖着刚做完手术的双脚,蹚着水挨家挨户动员……


快还是其次。房屋建设的质量咋样、路基防护工程牢不牢固、水利工程达不达标……对于灾后重建的每项工程,县主要领导都会带队走一圈、看一遍,确保灾后重建的各项工程不仅有速度更有质量。“房子质量杠杠的,墙和屋顶都铺了保温层,自己盖房子都不舍得这么用料。”村民朱洪辉说。



奋发向上 家园生机盎然

作为“关外第一县”,绥中县四通八达,历史上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可以说闯劲拼劲已融进绥中人骨髓,流淌在血液中。

一场洪水就能把绥中人的意志冲垮吗?怎么可能?

洪灾后,北部山区的果农顾不得收拾家里的房子,第一件事就是爬上山看果树,这是他们的命根子,以后的生计还要指着这一片果树。

绥中县也立即响应果农需求,不到一周就抢通了全部上山作业路和运输水果的道路桥梁。9月初全县水果顺利开始采收,丝毫没受影响。前不久,绥中县还举办了秋季果品推介会,绥中白梨、寒富苹果、维纳斯黄金苹果、妮娜皇后葡萄等各种水果集中亮相,“水果大县”风光更胜以往。

在葛家满族乡,洪水过后,农民跑到“趴窝”的大棚处,就开始清理垃圾重建大棚。“县乡如果给些补偿当然好。但不能靠这个,关键还得靠自己,早一天把大棚支起来,就会早一天收获。”一位大棚户说。

受灾以后,省、市、县、乡、村五级合力帮扶,绥中县出动挖掘机、铲车将棚底杂物清理干净,组织机械设备和人员帮助农户重建大棚,同时协调育苗基地及时供应黄瓜苗。绥中县还制定了设施农业灾后重建扶持方案,对于重建大棚农户,在省市政策补贴基础上,每亩再补贴1万元;协调辽宁农商行绥中支行,通过财政贴息为受灾农户发放灾后重建贷款,财政贴息后贷款利率降至1.675%……一系列帮扶政策,让百姓重新发展设施农业的底气更足了。

11月初,记者在葛家乡木锨沟村小台子屯,目光所及尽是恢复生产的火热场景。“我记得你,上个月我家建大棚时你就来过,现在你再看看,棚里的苗都蹿老高了。”村民邱静奎笑着和记者来到大棚,棚里一株株翠绿的黄瓜苗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再有一个来月,棚里的黄瓜就开始成熟,元旦、春节市场都能赶上,预计两个棚里的这批苗能出10万元钱,这日子不又好起来了吗?”

灾后重建,村民在大棚内抢耕补种。本报记者 姜帆 摄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从重建住房到恢复大棚,从果林到田间,在灾后重建的每一个现场,每一个阶段,绥中人不等不靠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斗志始终没变。

“灾情压不垮绥中人,灾后重建更是绥中发展的一大机遇。”绥中县县长韩景生说,通过3个月灾后重建工作的考验和锻炼,现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空前高涨,百姓也都铆足了劲,抢抓契机提标重建,将原来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完善,充分用好上级政策,谋划包装项目,让绥中县不仅能全面恢复灾前水平,还要实现新的跃升。

宽邦镇大棚内绿意浓浓。图片由绥中县委宣传部提供

的确如此,统建房屋自来水、卫生间实现入户,百姓生活品质提升了;新建大棚竹架升级成了钢架,质量提升了;道路路基安装了防护工程,防洪能力提升了……绥中人是有化危为机的智慧和韧劲的。

晨光熹微,木锨沟村的大棚里早已出现忙碌的身影,荣利农贸蔬菜批发市场熙熙攘攘,大小货车川流不息;夜幕初垂,“祝家新村”炊烟袅袅,灯火通明,“叮当”的装修声还在响起,“明年开春,梨花开了,请你来旅游。”临行时,村民们说。

届时,绥中人又会创造出怎样一番景象,让人期待呢。



小庄子镇多出的2万多亩收成是从哪来的?


5.5万亩的土地种出了近8万亩的收成,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在绥中县小庄子镇,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多出的2万多亩收成是从哪来的?小庄子镇充分利用大棚将土地复种,一年种两茬,甚至三茬,打造高效农业,将一片地种出多倍收益。

大棚一年种多茬 土地长出“花”

11月23日,已经是初冬,但在绥中县小庄子镇,路上仍能看到一辆辆拉蔬菜的车来回穿梭。走进一栋大棚,一棵棵芹菜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翠绿挺拔,掐一把嫩得出水,菜农王实军和老伴儿正在棚里忙着收芹菜。“这是种的第三茬,第一茬种的土豆,五月份起完土豆,第二茬种了香菜和菠菜。”王实军说。

王实军将棚内土地分成了一个个长方形菜池子,有的种芹菜,有的种香菜,就连紧贴墙壁的位置都种上了豆角,可谓将棚里的空间利用到极致。

“分成小块种不同的菜,收完立马再种上新的,这样每块地都不闲着,一茬芹菜亩产就能收9000多斤,不仅回了租棚的本,还有剩余。”王实军告诉记者,这片芹菜收完,12月份还能再种上一批新菜。

同样的土质,为啥一年能种三茬?就俩字——勤快。地不闲,人也不闲,王实军有4个大棚,每天天刚亮,他就拎着一壶水,一头扎进大棚,一忙就是一天。“一年365天,也就过年能休息个两三天。”王实军说。

小庄子镇设施农业发展由来已久,早在40年前,当地农民从黑龙江买回种子,用大棚栽种土豆,大棚土豆很快成为小庄子镇的一张名片,曾吸引全国多地的农户来学习技术。

对于高效利用土地,小庄子镇农户们也下了一番心思研究,单土豆就有大冷棚、小拱棚、地膜覆盖三种种植模式。大棚土豆在5月份陆续收获,不仅能提前上市卖出好价钱,之后还可以种植玉米、大豆和蔬菜。目前全镇马铃薯年产量约10万吨,年产值逾亿元。算上复种的收益,平均亩产收入1万元。

在小庄子镇,像王实军一样,一年种两茬、三茬的大棚户并不少。“在小庄子可没有猫冬一说。”镇党委书记刘伟说,即便收完地,现在也都在忙着养地,将农家肥撒到地里,机械翻地时均匀搅拌到土里,提升土壤肥力。
把地养好,才能再种出高效益。

不断开辟新赛道 争当“弄潮儿”

每年10月份的生姜成熟时节,都是小庄子镇最热闹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客商涌入这里,拉姜的大货车一辆接一辆。

小庄子镇的生姜个大、肉厚、味道醇香,无农药残留,不仅畅销国内,而且香飘海外,今年10月,就有德国客商前来考察。全镇生姜种植5000亩,生姜年产量约2.5万吨,产值1.25亿元。小庄子镇的独头蒜产业,同样飞速发展,产值超过4000万元。

“咱小庄子人种的东西都挺冷门,而且都赚钱,今年生姜价格好,一年就种出不少百万富翁。”刘伟笑着说,就连起姜时在地里打零工,一个月都至少能赚6000元钱,有不少周边乡镇的村民特意包车来小庄子镇打工。

不随大溜,专挑“冷门”农特产,实际上,这正是小庄子人的精明所在。“跟风,能挣几个钱儿,要做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引领潮流,当弄潮儿,小庄子人心气儿高着呢。

这一点在近年兴起的葡萄产业体现最明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小庄子的葡萄苗就卖到了新疆,市场上葡萄苗价格多少,小庄子人有一定话语权。

近些年,他们又瞄准葡萄市场,而种就种冷门高端品种——阳光玫瑰葡萄。2018年,当时这种葡萄销售火热,每公斤的售价超百元。这么贵的葡萄,能卖得出去吗?可在大家都这么想时,小庄子人已经干上了。抢占了阳光玫瑰葡萄兴起的风口,种植户也赚得盆满钵满。虽说如今这种葡萄价格大幅度跳水,可他们压根不愁,因为早就有所准备,这不,近两年又种上妮娜皇后葡萄,每公斤批发价格高达160元。

敢干却不蛮干,面对生姜、葡萄的高收益,小庄子镇却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并没有一窝蜂去种生姜、葡萄,玉米、大豆、蔬菜等传统作物同样没有扔下。因为他们深知“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不断地学习、摸索,开辟新赛道,这是小庄子镇人深耕土地多年,摸索出的经验和智慧,也是小庄子镇高效农业能够持续发展壮大的根本。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记者:翟新群 姜帆

编辑:辛垚  检校:高峰 张勇

责编:王德坤 王思雨  审核:李德强


辽宁日报
价值 链接 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