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娇发声劝阻室内吸烟被网暴,她到底错哪了?

情感   2025-01-03 11:55   北京  

最近公众号改版啦,发布的文章很容易淹没在信息流里,大家动动小手,设为星标,不见不散。


作者:潘懂懂

01

说到徐娇,大家对她的印象,是不是还停留在《长江七号》里那个假小子身上?


不过时间一晃,她已经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了。


而且,性格也刚了不少。



最近,徐娇在社交账号上分享了一件事。

她在餐厅里碰到一位抽烟的男士,服务员去劝阻了,可那位先生却摆出一副“我就抽完这支”的架势。


徐娇看不下去了,亲自上阵去劝阻,结果那位先生还理直气壮地说,“这里又没贴禁烟标志”。


徐娇想录下证据,手机却被那位先生一把抢走,更过分的是,他直接把烟头扔进了徐娇的饭碗里。


无奈之下,徐娇只好报警等待处理。



过了一会,徐娇又更新了一条:警察来了,说长沙室内抽烟不违法,罚不了款。



徐娇在评论区继续说:“那哥们意思是我删了视频他就道歉,但我不删,他的道歉我也不要。”



对此,有人力挺徐娇,说那位先生的行为简直就是寻衅滋事,公共场合不是应该禁止吸烟吗?


大家平时吃饭,尤其是吃宵夜的时候,饭店里经常烟雾缭绕,明知道室内抽烟不对,却总有人拿没禁烟标志当借口。


徐娇能站出来发声,简直是太勇了。


但同时,也有人质疑,徐娇此举是故意炒作。


甚至有些网友对徐娇进行人身攻击,说她做法过激、女拳、人品差等等。



话说回来,虽然徐娇记录并发布这件事有一定的引导性.


但视频中,徐娇尽量不拍到人脸,她可能就是想把这行为曝光,让社会环境更好一些而已。



02

可最终,迫于舆论压力,徐娇还是删掉了视频和微博发声。


于是,一些网友就摆出了一副“我们赢了”的样子,群嘲起徐娇来。


不过事情发酵后,也有不少新闻媒体开始站出来为徐娇说话。


虽然徐娇的做法可能有点冲动,但那个抽烟的男士确实是违规了。


法律要求公众场合不能抽烟,不能因为餐厅没贴禁烟标志就无视规定。



对此不难看出,尽管徐娇这几年作品不多,但“热心市民”这个称号,她可是当之无愧的。

记得去年她对疯马秀的那番狠批吗?


当时,内娱的人都集体噤声,生怕被牵连进去。


只有她,挺身而出说了句大实话:“我只看到被性化的职业女性。”



疯马秀事件后,有人就翻出徐娇的比基尼照片,说她自己也玩擦边。


可徐娇坦然回应:“我喜欢我的身体,大大方方展现给大家看,有什么问题吗?”


其实,泳装和疯马秀的区别可大了去了,关键在于动作、表情和目的。


在舞台上褪去衣物、搔首弄姿,那只是为了取悦异性而已。


作为一个演员,徐娇怼起导演也是毫不留情。


徐娇还曾吐槽过于正。


起因是于正发微博说,赵晴已经瘦到92斤,但他还是不满意,希望她能继续瘦到85斤,还提出了一堆减肥要求。


徐娇觉得这种过度减肥是对身体的伤害,于是转发并质问于正。



徐娇在评论区晒出和赵晴的合照:“晴比我高将近半个头,92斤都已经是极限瘦了,要让人瘦到85斤是多恶毒。”


徐娇身高164厘米,赵晴比她高半个头,至少170厘米,92斤已经算是不健康的瘦了。



大家听后,纷纷支持徐娇,呼吁不要制造女性身材焦虑。


这一顿操作下来,连号称“毒舌”的于正也不得不低头,他解释说发照片是为了鼓励赵晴和自己一起减肥:


娱乐圈的机会稍纵即逝,合理的减肥能让她获得更多机会。


另外,“爱管闲事”的徐娇,还曾指出某单词书联想记忆法低俗。


在评论区直接@日本导演竹内亮,说他的镜头太猥琐。


有个女孩因染粉红色头发被网暴,徐娇更是也将头发染成粉红色,与舆论对决。


只是,她这么频繁地“刷脸”,也被质疑是在蹭女权红利炒作。


03

对此,咱们不妨翻翻“旧账”,看看她到底是真的关心还是只是跟风。


大家可能还记得18年前,徐娇在周星驰的《长江七号》里反串小男孩,一举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


之后因为生病,演艺事业暂时搁浅。



后来,她去了美国深造,经常在微博上晒cos照片,结果被网友吐槽说读的是野鸡大学、不务正业。


等她晒出亮眼的成绩单,又有人嘲笑她本科读了七年。


其实,这些人不知道在国外GAP year是常有的事,而且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也不是随便能进的。



留学回来后,接受自由思想教育的徐娇。


就开始怼起了男权,第一炮就瞄准了韩寒。


那时候“好嫁风”正流行,韩寒电影主题曲的歌词放到现在,肯定被骂得狗血淋头。


但当时大家都没在意,只有徐娇看出了其中的猫腻。


只是那时候舆论没现在这么快,她的话也没被关注。



但这却可以看出,对于傲慢的男权,徐娇不是现在才开始蹭热度,而是早就决心为之。


虽然这些年徐娇在影视方面成就平平,但她这个年纪就能有这么深刻的思考,真的很难得。


而且现在的娱乐圈,像徐娇这样敢说话的“活人”太少了。


为了避免言多必失,为了表面的和谐,大家都不愿意站出来揭穿真相,不作声、不鸣不平成了常态。


于是,大多人都变“聪明人”了,他们聪明地躲起来,默不作声,最正义的事就是在网上敲键盘。


可沉默的大多数,却让愿意发声的少数,成了众矢之的。


这可是不对的。

———— END ————

来源:作者:潘懂懂。潘懂懂,每晚九点,小懂带你看世界,为你解烦忧。潘懂懂,懂人生,更懂你!转载请联系公众号。

征集原创稿件,稿费:500元起
投稿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投稿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潘懂懂
这里是三观比五官更正的潘懂懂,每天中午11:55,小懂带你看世界,为你解烦忧。潘懂懂,懂人生,更懂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