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舞龙灯习俗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清《武昌县志》风俗篇记载:“十三日张灯,曰试灯,至元夕而止。是日舂糯米为团,曰元宵……上元前后数夕,剡木蒙纸如龙状,置灯其中,曰龙灯。其各肖禽兽台阁形者,曰散灯……”
舞龙灯习俗遍布鄂州。每年从腊月开始,许多村湾着手用竹片扎龙灯、绣龙衣,用彩纸扎龙头、龙尾,并依序连接组成一条完整的龙灯,每条龙灯节数从9节到20多节不等。各地龙灯的数量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都有1条主龙(也叫老龙、游龙),2条或4条或8条滚龙,龙灯队伍多伴有舞狮、武术、蚌壳精、采莲船、锣鼓等,声势浩大。
舞龙发展至今,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搭建框架:用竹条、铁丝等材料通过弯曲、绑扎,构建出龙头的基本框架,确定其大小、形状和结构。
龙身框架制作:以竹条为主要材料,按一定间距和弧度绑扎成圆筒状的龙身框架,并根据设计安装木棍或竹竿作为舞龙的把手。
龙衣制作:选用色彩鲜艳的布料,如红、黄等传统颜色的丝绸或锦缎,裁剪成合适的形状和尺寸,缝制成龙衣。
用竹条弯曲成龙尾框架,尾部逐渐变细,再裱糊布料并绘制图案,使其与龙头、龙身风格一致,通常还会添加一些飘带等装饰,增加舞动时的动感。
将制作好的龙头、龙身和龙尾用绳索或铁丝连接固定,确保连接牢固且活动灵活。然后对舞龙进行整体调试,检查各部分的连接、重量分布及舞动的流畅性,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复。
请龙仪式:在舞龙前,前往供奉龙的庙宇或祠堂,由德高望重的人主持,通过上香、献供品、诵读祭文等,恭请神龙降临。
点睛仪式:通常由当地的名人、长辈或重要嘉宾用朱砂笔为龙头点睛,象征赋予龙生命和灵性。
舞龙表演:舞龙是核心,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常见的动作有“游龙戏珠”,龙珠引导龙身游动、穿梭;“蛟龙出海”,表现龙从海中跃起的磅礴气势;“盘龙云海”,龙身盘旋,似在云海中翻腾。
化龙:舞龙结束后,舞龙队伍将龙具送回,过程中保持庄重,表达对龙的敬重。
//
2025年梁子岛
非遗传承文化
大型舞龙
活动时间:【正月初一至初七】
【正月十二至十五】
//
针对人群:属蛇的游客,以及名字中有蛇(含同音字,she近音字)的游客免船票。
优惠时间为:2025年1月28日至2月4日(春节期间)
领取地点:长岭旅游码头游客中心售票口(凭身份证到售票窗口兑换免费船票)
*最早一班上岛轮船时间为上午9:30。最后一班下岛轮船时间为下午5:00,具体时间以景区调度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