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届状元学长学姐寄语
2020年山建大快题真题为名人纪念馆设计。建筑面积2600 ㎡,场地不规则,场地内部与周边环境考虑要素丰富,在基地内有一名人雕塑,并且基地内有一陡坡,高差 4m。主要考点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回应”“复合功能与流线组织” “基地保留物的利用”“高差处理”等,没有难点,快题难度适中。
考点解析
01“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回应”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回应”是在建筑快题中常见的考点,根据基地周边环境情况:项目基地范围内地形有高差 4m,基地位于景区中,基地西侧为景区主路,北侧为上山道路,场地内有一个名人像保留物。
常考题型
在进行设计时应当回应周边环境,合理搭配相应的建筑空间类型,注重建筑功能的分区与展览空间的流线的连贯性。
案例:余村游客综合服务中心
该案例不同于城市中的建筑营造活动,乡村因其自身丰富的自然景物之美、人居空间智慧,赋予设计更多有利因素。出于对余村周边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尊重,建筑以“消解”于环境的存在形式成为设计演进的主要线索,但其本身因自身功能体量而显现于自然。于屋面与建筑本体之间置入一条上下联通的观景连廊,使得使用者能够感受建筑垂直维度的空间体验,亦使“步移景异”的古典园林意趣以现代的形式再现,使得周遭景物之美以多角度视点呈现于使用者眼前。
案例:赤水纪念馆
该案例从贵州赤水独特的“多院落”布局的建造传统中生长而出。这种布局在赤水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有益于自然采光和通风降温。“多院落”布局与西线工作室特殊的氛围制造方式相结合,生产出与纪念馆气质相吻合的院落氛围。双坡青瓦屋面转化为连绵起伏的整体屋面,突出了区域特点与地势起伏。建筑以“多院落”布局为特征,三个庭院依山就势,并保存现有树木,两颗高达30米,50年树龄的老樟树,凸显主入口庭院;而西北三角院则由一株桂花飘香营造清新悦目的场景;西边的竹林也被蓄意保留了;这些保留的植被和小青瓦屋顶,将整栋建筑谦虚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
应对策略
本次快题需要优先考虑停车场位置。基地南侧为为名人雕像主要景观面,北侧为上山道路,布置停车场,结合布置辅助次入口。围绕名人雕塑布置陈列馆空间。
02“复合功能与流线组织”
建筑主要功能有展厅、陈列馆、音像展厅多功能厅等空间,同时,配置辅助展览的办公空间与展览库房,办公空间有餐饮、厨房的配置要求,各空间之间既要有联系,也应尽量避免流线干扰。
注意要点
在总体布局与流线组织方面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 主与次
分清主次空间,优先考虑主要空间的布置。考题中主体功能明确——多功能厅、展览陈列空间,并且与售卖、饮品休息等组合搭配。辅助功能为办公、库房等空间,与主体功能分隔。要优先考虑好两类空间的联系与分隔。同时,对于展览空间要进行合理排布,实现路线的串联。
● 内与外
在本题中的游客空间的流线组织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针对游客参展的的流线,另一针对工作人员的辅助流线空间,在排布功能时需要将这两大部分流线分开。根据不同功能空间的开放程度,对其进行合理布局。
● 动与静
分析不同功能空间的使用需求,将功能空间进行动静分区,避免不同空间之间的干扰。
案例:HIDEOUT展厅
该案例将设计重心放在屋顶,利用树木和石头来为房屋提供荫蔽。他们从屋顶上开了几个可以容纳树木的开口,试图以此来将建筑和谐地融入周边的樱桃树林中。当阳光透过树叶的播洒下来,这里就是人们消遣和放松的理想之地。矗立于山脚的建筑,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
应对策略
针对建筑功能分析展览空间为主要功能,同时这部分也是未来这个建筑中使用最频繁部分,将这部分结合建筑主门厅布置,提供了最便捷的使用条件。多功能厅布置于一侧,并增加相对独立有独立出入口。通过垂直分区,将办公功能布置在三层,一二层为展览空间,并在建筑北侧布置办公、库房独立的交通空间,库房布置在首层,可以通过办公电梯便于布展。
本次快题基地内有4m的高差,可以利用高差做室内台阶布置观展路线,串联展厅空间。
03“基地保留物的利用”
基地内部保留名人雕塑,要考虑保留物与建筑、场地的设计。“基地保留物”是建筑设计快题中的常考题型,历年真题中有出现要求保留树木、构筑物、建筑等类型题目。
常考题型
保留雕塑在设计中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处理方式,题目中有要求名人纪念馆功能,可以结合名人雕塑布置,在室内结合坡道营造漫步观战空间,并且串联展厅功能。
案例: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大闸蟹文化园
该案例通过保留粗犷的旧厂房结构框架,在内部建造精致的崭新展馆,产生新与旧的对话,不仅在空间上回应了新的功能,也在时间上留存了记忆,充分展示改造项目的全新生命力。新展馆成为旧框架的内胆,旧框架成为新展馆的骨骼,新与旧,内与外,在互相交织与对比中,重新孕育出新的空间活力。入口处的廊道与原有办公楼之间,形成一片入口广场,便于旅游集散,是为前院;两栋建筑之间,设计有生态自然的景观水体,伴以景观步道和蟹文化主题小品,是为中院;新展馆南侧至围墙,是另一片自然绿地,从南侧观看,建筑掩映在自然景观中,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是为后院。以此形成前院、中院、后院三进的空间结构,并以混凝土长廊相连接,组成完整且丰富的空间流线。
应对策略
本次快题场地内部保留名人雕塑,结合室内坡道观展流线布置。
04“高差处理”
建筑场地有4M的高差,针对快题中的高差考点是常考点与重难点,也是必须掌握的考点。快题中的高差处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3m以下的,可以建筑做室内的高差错层来解决高差问题,一类是4m以上的,则需要采用分层处理,在进行分层处理时要注意建筑造型应当顺应地形的坡度,同时营造良好的室外活动空间。
常考题型
针对场地内部4M的高差,可以和建筑内部功能结合布置,利用错层营造流动空间。
案例:黄花岸酒店
该案例沿用了现状建筑群的用地边界。在这片场地内,红砖平房掩映在高大的梧桐树下,登临地质断面的山路真实记录了地质工作者在这里活动的痕迹。为了兼顾实用性,把酒店功能在三维向度上进行了梳理:首先在平面上进行动静分区,原始地势相对平坦的西侧规划为公共空间,安排酒店大堂、全日餐厅等公共性强、面积较大的功能;东侧坡地上则根据地形规划为依次跌落的联排客房单元,在客房和东侧山体间安排各种类型的室外温泉汤池。在垂直方向上,将登山路的基面标高适当抬升,使酒店东西两部分的功能可在其下方连通,保证登山和酒店内活动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
应对策略
本次快题场地内部保留名人雕塑,结合室内坡道观展流线布置。并且通过大台阶串联一二层空间。
01 根据基地道路情况,确定建筑场地主次入口与场地布局
基地西侧为景区主路,是主要的人流来向,针对多人流来向。北侧为上山步道,在面向主路作为纪念馆的主入口,在建筑北侧做次入口。
02 回应考点,应对保留雕塑
针对保留雕塑,围绕建造体量,营造室内观赏体量。
03 根据功能,合理分区
1、主门厅分流多功能厅与展览流线。
2、展厅空间通过大台阶与陈列室的坡道串联一二层展览空间。
3、办公辅助空间布置在建筑三层,有独立交通盒子。
04 完整方案
A.总平面图
B.一层平面图
C. 二层平面图
D. 三层平面图
E. 轴测图
01 东莞黄江科技公园城市展厅
该案例中植入院落与廊道,拓展了公园中的空间类型,让公园与展厅产生了场所的交互,补充了室内展览空间不足的需要(注:院子成为儿童科普教育及年青人喝露天咖啡的多义场所),重塑了功能多义的公园公共空间。
公园与展厅建成后,建筑师通过不同的网络社群平台持续了解建筑日常使用,既看到预设过的多义使用场景,也看到出乎意料的多样性,空间中各行其是的行为所叠加的复杂意涵让建筑成为了真正的社会空间,与设计的起点一样,我们拥抱这种基于多样个体所呈现的复杂性。
02 謇里小镇展览馆
建筑师延续了“宅沟”形态的策略,保留场地原始水系,在建筑南、东两侧设计新桥,建立场地与对岸空间的联系;在建筑周围以绿植和水景营造汀洲特色风貌,遵循木构老建筑的尺度,延续当地的人文风土和空间肌理。
展馆整体为钢结构,门厅和序厅内柱体消隐于幕墙的竖挺中,展厅内钢柱与墙体结合巧妙,内部空间最终以无柱的形式呈现。建筑师在核心功能空间的交汇处置入窄院,将阳光、园景充分引入内部。玻璃与墙体虚实相间,使建筑内外交融,光影纯净而变化丰富。
屋面最高点达15m,建筑师尝试以新的建筑语言回应历史,将传统的屋顶形式解构为四片单坡双曲屋面。低矮的檐口回应老街既存建筑尺度,屋顶向中心汇聚,为展览功能创造空间。化整为零的策略既巧妙地化解了大体量展馆与小体量历史保护建筑的矛盾,又形成了具有当代精神的标志性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