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 去年大马进口中国3254万美元中成药,海外中医药市场全球第一

文摘   2024-10-02 16:54   新加坡  

嗨,大家好,我是小熊全球话的主理人陈垚卉。最近10年我一直专注于创业投资和企业出海,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上积累了丰富的客户经验。 去年大马进口中国3254万美元中成药,海外中医药市场需求居全球第一。


今年8月份,在马来西亚岐黄研究院成立仪式上,我深度采访了研究院秘书长张天骅先生。但让我决定写这篇文章的动力其实源于视频发布后,后台收到了大量中国国内中医药从业者的出海咨询,咨询中,我能够从这些中医药从业者感受到他们的行业情怀和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自信,但我最近其实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

直到在雪兰莪州人力资源发展(SHRDC)智慧工业4.0活动上,和朋友又重新聊起了这个话题,朋友告诉我:200年前咱们中国中医药就开始出海了,震惊之余脑海中浮现一行字:

侨行万里一脉岐黄

“陈李济,始创于明代,是全球连续运营最久的药厂,已在中医药的出海之路上走过了200多个春秋。早在百年前,陈李济就凭借广州通商口岸的区位优势,将中医药带入东南亚,开启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序章。


1925年,王老吉远赴伦敦展览会,成为最早在国际舞台上闪耀的中国民族品牌之一,并在全球56个城市建立了凉茶博物馆,药香中浸润着深深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万里侨情。

新马地区风靡的肉骨茶,再到现代中药膳代表‘福寿宴’走出国门,这些承载‘药食同源’理念的美食,始终牵动着华侨华人的味蕾,唤起他们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与情感共鸣。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说到发展脉络。在马来西亚,老一辈中医师在当地华社的鼎力支持下,不畏艰难险阻,开展义诊服务,这成为了中医在马来西亚生根发芽的重要开端。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在马来西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马来西亚仍处于英殖民统治下,经济社会尚未完全恢复,但华人社会对中医药的热情未减。吉隆坡的几位中医界先驱——廖沛如、黄守廉、雷家炎、饶师泉、岑君任、许第才、王进洪、叶荪伯、罗可人等,为了发扬传承数千年的中医学术,决定团结起来,成立一个专门的中医组织。他们于1945年12月19日在吉隆坡成记酒家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成立雪兰莪中国医学会,并推出《医学新声》季刊,作为推广中医理论与技术的桥梁,开启了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的新篇章。


1954年,在雪兰莪中国医学会的带动下,中马中医师公会本着继承和弘扬中国医学的精神,积极筹备开设义诊机构。同年3月17日,中华施诊所正式开业,成为中医服务社区的第一步。早期施诊所的场所设在雪兰莪陈氏书院的一隅,由陈泰阶老先生提供。义务医师由中马中医师公会的会员承担,所有运行费用由公会承担,各界的捐款则用于购买药品。中华施诊所不仅是提供医疗救助的场所,也是培养中医人才、传承医学知识的重要基地。


1954年9月,中华施诊所得到了英殖民政府的认可,所有捐款被豁免所得税,这极大地鼓励了社会各界的支持。随着求诊者日益增多,原有场地已无法满足需求,公会开始积极寻找新址。经过多方努力,1958年,政府终于批准在吉隆坡大威信律二号(现称汉哲拔路)拨出6700方尺的地皮,用于新诊所的建设。


1959年4月26日,中华施诊所举办了五周年庆典,并庆祝新厦落成。新大楼不仅是义诊中心,还成为了马来西亚中医药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进一步推动了中医教育与实践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马来西亚积极参与其中,成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一员。这为中马两国在中医药领域的现代化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医药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正在推动两国间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发展。





中国以外中医药产业最肥沃的沃土


马来西亚政府的朋友告诉我,马来西亚去年第四季全国总人口有3370万,其中,华人有690万(22.6%);其他土著人口有370万(12.2%)、印度族200万(6.6%)、其他种族20万(0.7%)。



不同民族在医疗手段及药品选择上有着各自的传统与偏好,这在多民族国家马来西亚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东盟创始国之一,马来西亚不仅在区域内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文化地位,还是东盟国家中进口中药最多的国家。根据现行规定,马来西亚对中药类产品(包括食品及传统药物)实行零关税政策,使得中药进口相对便捷。只要产品符合相关标准,海关一般不会对中药进行特别估价,进口数量也不受严格限制,除非出现特殊的产品质疑。

在马来西亚,传统与辅助医学(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T&CM)是受到政府认可和规范管理的医疗范畴


马来西亚法律明确规定,除了西医和牙医之外的医疗实践统称为传统与辅助医学,涵盖了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体系,如马来人的乌占(Ubat Kampung)、华人的中医、印度人的阿育吠陀(Ayurveda)以及伊斯兰医学、顺势疗法、按摩疗法等多种辅助疗法。相较于其他传统医学,中医在马来西亚具有悠久的历史,影响广泛。马来西亚中医从业人员众多,体制相对完善,这得益于华人社区在马来西亚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和社会贡献。


马来西亚卫生部在2018年3月13日发布了《马来西亚传统与辅助医药发展蓝图2018—2027》,这是政府对传统与辅助医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明确了推动传统医学标准化、系统化发展的路线图。该蓝图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使中医在马来西亚继续蓬勃发展。


根据不完全统计,马来西亚已有8所大学设立中医本科课程,形成了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医高等教育体系。这为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教育现代化方面,中医相比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体系优势显著。比如,原住民医学和部分其他民族的传统疗法依然以口头传承为主,缺乏系统化的现代教育体系,因此在学术和临床实践方面尚未达到中医的影响力与规范性。

  马来西亚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增长,还涉及更深层次的行业动态与战略机遇。随着全球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加快,传统中医药与数字医疗的结合尚未完全挖掘潜力。与此同时,马来西亚正崛起为医疗旅游中心,中医药可通过与医疗旅游机构合作,吸引更多国际患者,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品牌差异化尤为重要,开发更多中医药定制化产品以适应马来族和印度族的医疗传统,提升市场认可度。此外,科研创新是企业未来竞争的关键,马来西亚的高校和科研资源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合作机会,推动传统与现代医学结合,开发更具科学认证的中药产品。





生物制药催生巨大中药市场需求

马来西亚,位于赤道之上,坐拥东南亚核心地带,这不仅是一片风光秀丽的热带土地,更是全球贸易与商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其战略性的地理位置,横跨印度洋与南中国海,将全球主要航运和航空枢纽汇聚于此。


制药业是马来西亚过去十年最为稳定且充满活力的产业之一。这一行业不仅仅体现在生产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在全球市场中的战略布局。马来西亚生产的医药产品覆盖了从新药、生物制剂到仿制药、保健品、食品补充剂,乃至传统与辅助医药(TCM)以及兽药。制药厂商具备制造各种复杂剂型的能力,如无菌制剂、注射剂和明胶软胶囊,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环,特别是在为跨国公司提供合同制造方面,表现出色


在生物医药领域,马来西亚展示出强大的前瞻性。政府通过生物经济机构(Bioeconomy Corporation)提供的优惠政策与税收减免,不仅在吸引外资方面卓有成效,更推动了国内生物技术产业的现代化。


在这一背景下,Oncogen制药率先在东盟设立了第一个肿瘤学活性药物成分(API)研发中心,其位于Glenmarie的研发基地和森美兰州的制造工厂,代表了马来西亚在肿瘤学制药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与此同时,Biocon Biologics的胰岛素卓越中心(CoE)成为全球胰岛素需求的重要供应基地,投资超过3.5亿美元,是马来西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生物技术外商投资。

   生物制药,尤其是在创新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中,越来越依赖于天然植物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常常是新药研发中的关键原料。中药材作为天然药物的主要来源,具备丰富的活性成分和治疗潜力。因此,随着马来西亚生物制药产业的扩展,尤其是以植物为基础的药物开发,必然带动对中药材等天然植物资源的需求





中医药出海:“走得出去”但“扎不下去”


出海落地后扎根不深是很多出海企业共同的痛点问题,中医药企业以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首先,尽管马来西亚对中药实行零关税政策,但企业仍需应对复杂的市场监管和准入壁垒,包括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认证要求(T&CM)。其次,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不同民族对医疗的偏好存在差异,华人社区接受中医药,但马来人和印度人更倾向于使用本地或传统疗法,出海企业若缺乏针对性的本土化策略,难以打开市场。此外,品牌认知度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难题、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以及中医药未完全融入主流医疗体系,进一步限制了其市场拓展和长远发展。许多中医药企业在进入马来西亚时,缺乏明确的长期战略规划,不能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和建立本地合作机制,导致在面对激烈竞争时难以立足。要在马来西亚市场扎根,中医药企业需要解决这些挑战。


   在进入马来西亚市场时,我建议中医药企业需要真正深入理解和尊重这个国家多元文化的背景。品牌推广不能局限于华人社区,而应超越这一界限,采取更广泛的策略。比如,通过清真认证,让中药产品更符合马来人群体的需求,结合阿育吠陀等本土医学传统,创造跨文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专门为马来人设计的清真中药产品,可以成为中医药与伊斯兰医药结合的桥梁,同时也为品牌赢得更多的文化认同和市场份额。与此同步,联手当地有影响力的医疗专家和文化领袖,能有效建立起中医药在非华人消费者中的信任感,打破文化与信仰的界限。


中医药企业要想在马来西亚长远发展,本地化研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与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进行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不仅可以为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还能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在马来西亚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能够让企业更贴近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并调整产品策略,提升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作为全球中医药最大的产能国家,中国国内中医药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更加激烈。当庞大产能面临持续疲软的国内市场时,相关企业为了避开市场内卷,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将业务拓展到海外市场。出海,特别是出海马来西亚必然成为企业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在此过程中需要方法论及充分的本地化战略部署,才能实现企业出海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中医药出海大家有什么想聊聊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如果你喜欢小熊的洞察,也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转发。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观点 / 陈垚卉  主笔 / 陈垚卉

这是小熊全球话 Ravstar Global的第131篇原创文章





投资孵化 产业合作 | 创业辅导 | 出海服务|战略规划

如需  合作  请后台私信


小熊全球话 Ravstar Global
我将分享自己在东南亚的十年旅程,聊聊那些有趣的经历和难忘的时刻。同时,我也会结合行业动态,谈谈对未来全球供应链布局的一些小想法。希望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一起玩转全球化的浪潮!欢迎关注小熊全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