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环雅聚
秋分这天上午急急忙忙从珠海返澳门,皆是因为lua的澳门同行下午互邀一聚,还邀请了我。
说来下午一聚就是和lua这三位教师同行的朋友雅聚在三个不同的城市了。
第一次认识是疫情期间在上海。那次,她们参加澳教师在上海的学习培训,之前虽然在澳城从事同一职业,但彼此并不认识,通过学习机会,互相之间交流投入,有共同语言,于是结为上海学习的好友。此时正是疫情期间的缓冲时间,我休假到上海。那一次,在外滩黄浦江边一座高楼里雅致的餐厅,我参加她们的聚餐,餐厅高档,环境清静,菜品很好,那是第一次和她们雅聚认识。第二天,我们又在她们住地附近苏州河畔的夜市就餐,大家在一起喝了酒,彼此聊得很好。
第二次聚会就是去年十月在珠海前山岱山文化园了。岱山这个兴起不久的文化园,人不是特别多,但还是有几个地方可逛。那天我们在一家西餐厅就餐,让她们觉得感觉还不错。
今年秋分这次的聚会应该就是在第三个城市聚会了。澳门是她们生活的地方,是她们日常工作的所在,她们就是理所当然的地主。大家还是选择了路环这个地方。
下午,秋雨纷纷,这是今年入夏以来真正解决暑热的雨。出门的时候就在落雨,落雨的气势虽然没有夏雨那么大,更没有打台风时候的雨那么狂,但冷冷的微风裹挟的雨却实实在在把入夏以来的暑热开始彻底清算了。
秋天来了,不用太大的雨,就显示出内在的力度,这就是胳膀拧不过大腿,太阳跑偏季节变化来临就是大腿。
驱车十几分钟来到路环,虽然是星期天下午,路环人不是太多。今天又再次观察路环,第一个特点是欧式建筑的外墙颜色,应该是黄色和淡黄色涂墙居多,第二个特点是建筑的百叶窗是明显不同的地方,第三是道路所铺为拳头大的石片,为黑色和白色有图案混铺,特别是人行道上的图案,形成黑白相间的混铺,这大约也是路环来历的一种解释。第三个特点是行道树基本都是比较大的榕树。
路环过去的文化元素眼见的如那根“南无阿弥陀佛”石桩,渔村老住户门口供奉的神佛神龛,西洋文化的天主堂,中西合璧的路牌及路名,现在的墙上壁画、店铺里的画室、美术协会的培训,等等。
车停在了那根“南无阿弥陀佛”石桩附近,下车后我又去看了那石桩的文字镌刻,是四面体石桩,但有三面镌刻了相同的文字,有一面是空白。
而后很快找到蔡老师、莫老师、何老师三位老师。大家热情打招呼,而后一起去一家手磨咖啡店,喝咖啡,品饮料,畅意聊天。咖啡馆的环境布置很温馨,各种大小摆件也很有特色。大家坐下后首先关心莫老师摔伤的手彻底好了没有,她自己也在说治疗后上班的情况,而后就开始聊其它。她们基本都是用快速的粤语聊天,我虽然听粤语的水平有了提升,但还是听不懂她们的具体聊天,只是觉得几人聊得来,说得很舒心。
旁边这时走进来一对年轻男女,坐下后也是点了咖啡聊天。他们说的是普通话,也不掩饰聊天内容,聊的都是些出国留学上学的事情,可想他们大概是在澳门的大学读书的学生。
我坐了一会,起身来到门口,看小巷的建筑和天空正下的起劲的秋雨。小巷中基本没什么来往的人,对面小店子外有一位女子坐在凳子上玩手机。气温已经下降了不少,只有26摄氏度了,这真是喝咖啡、品饮料,朋友聚会聊天的好日子。
她们聊了一个多小时,起身去路环小街闲转,去找那路环一号的店铺。很快找到,进入其中,就是上次看过的画室和画作及相关文化产品店,大家看得很认真。而后又乘电梯下到地下室,原来是一家装饰非常有特色的餐厅,老板娘非常有艺术气质,说这里面的装饰布置都是她自己设计布置的。大家饶有兴致地观看、拍摄,并仔细询问了老板娘餐厅的预订情况。
从小店出来,前往去吃晚餐的地方。依旧是上次吃过的那家,就是天主教堂大门前一侧的长廊餐厅。大家坐下后,蔡老师等就开始点菜,而后依次上了醉虾、烤猪手、烤鸡、蒸贝、青菜等菜肴,何老师还带来了从云南买回的果酒。
大家一边品菜,一边品酒,一边聊天,气氛融融。
席间,餐馆老板的兄弟、一位82岁的老者走过来,热情和大家打招呼,老者个子不高,花白头发,留花白八字胡子,上身着粉红色小格子衬衣,左手带一块名表,腰间系一小包。他风趣地用粤语和普通话给大家聊天,逗得大家发出笑声。
而后他走到另一张桌子,给那些客人也开始聊天,其中一个人肩挎吉他伴奏,请老者唱歌,老者居然用普通话高声唱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结束时念道:“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又用粤语唱了《上海滩》主题曲。
对于老者唱的红歌,几位女老师有代沟不知道,但我是从小也唱过的,没想到在澳门这个小小的渔村路环,在2024年秋分的晚上,听到本地一位长者的歌唱,我感到很惊讶,如果老者是地道澳门人,他的唱歌真是令人感慨。
我于是在席间绉诗一首:
秋分落雨时,
路环悠然行。
四美皆教师,
三回聚餐兴。
海上加珠澳,
缘分终要信。
不可学青蛙,
得意在深井。
大家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今天的雅聚,蔡老师老公开车来接她们返回。
两辆小车驶离雨意浓浓的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