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唐“胡食”,到底哪里能吃到啊?

文摘   2025-02-08 15:31   辽宁  

恢弘壮阔的楼宇、往来不绝的集市、万家灯火的夜晚……电影《妖猫传》用镜头为我们重现了大唐盛世的华丽和文化的繁荣。


“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旧唐书》里的一句话,勾勒出唐代饮食文化的多元图景。从金樽玉盘的奇特胡具,到市井街巷的胡饮胡食,唐代的饮食与文学艺术因“胡风”的吹拂而焕发出别样的绚丽光彩


下面请忍住口水,一起来看看“舌尖上的大唐”吧~


▲电影《妖猫传》中的盛唐气象。(图片来源:电影《妖猫传》) 


01  诗史皆留名的“饼子”


作为超级“吃货”的唐玄宗李隆基,很是喜欢西域口味的饮食。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途中有一天,杨国忠买来民间时兴的胡饼献给玄宗。


专家认为,胡饼是馕的前身。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发酵后不放碱而放少许食盐。其大多呈圆形,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印有许多花纹。


▲嘉峪关新城三号墓出土画像砖,图为女子在盆中揉面,墙上挂着铛、箕等厨具,有学者分析该女子正在制作的可能就是胡饼。(图片来源:飞天文旅微信公众号)


最初,人们在制作胡饼时不会包制馅心。而自胡饼引入中原,这一“惯例”逐渐发生变化。


据《唐语林》(北宋王谠编的一部有关唐人的佚事杂说、典章故事的文书)的记录,唐代“豪门”制作胡饼时,往往将羊肉铺在巨大的胡饼中,再放入椒、豉调味,入炉烘烤,至肉熟便可食用。这是一种被叫作“古楼子”的特大胡饼,较原先的纯面饼而言应是创新品种。


▲电视剧《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中的胡饼夹烧羊肉。(图片来源:豆瓣网)


随着胡饼在中原地区的流行,它也开始进入文学世界,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


大诗人白居易就曾作《寄胡饼与杨万州》,将亲手所做的新鲜胡饼“快递”给好友,以美食的分享寄托情谊和关心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小小一枚胡饼,作为“胡风”饮食的典型代表,活跃在皇家民间和文学创作中,成为唐代社会共享的饮食文化符号


02  唐朝有自己的冰激凌


大唐长安城一片繁荣景象,人们在追求美食的同时,也注重食物的外观,这就不得不说“酥山”这个消暑又美味还有“颜值”的时尚饮品了。


酥山与今天的冰激凌类似,质地丝滑、柔软酥香,形状像山峰。“酥”是一种乳制品,和奶油、黄油大致相似,自北方游牧地区传入中原。


▲唐代章怀太子墓的《仕女图》中,两名侍女手捧酥山,这是目前可考的最早关于酥山的史料记录。(资料图)


这样一份唐朝冰激凌,制作可不简单呢!要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后与蔗浆或蜂蜜混合,滴淋在碎冰上塑成山峦的造型,然后放到冰窖里冷冻定型,最后再装饰以花朵等。


“吮其味则峰峦入口,玩其象则琼瑶在颜。”视觉和味蕾的同步享受,是唐代诗人王泠然对这份甜品的精妙描绘,今日读来仍令人垂涎不已。


▲酥山复原图(图片来源:B站)


酥山的出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当时饮食文化的创新和多样性。


酥山在传播过程中,也经历了别出心裁的改造。由最初单一的白色酥山,陆续增加了“贵妃红”“眉黛青”等染色酥山


▲电视剧《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中的彩色酥山。(图片来源:豆瓣网)


冯贽在《云仙杂记》里写道:“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可见当时的冷饮价格极其昂贵,只有富贵人家才能享用。


酥山作为一种新兴的冰饮小吃,成为大唐贵族和文人墨客夏日聚会时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陕西南里王村中唐墓葬出土壁画《野宴图》。经考证,图中桌子中央摆放的正是“酥山”。(图片来源:新浪网)


03  这只杯子不一般!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诗中“C位出道”的“胡具”夜光杯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CP——兽首玛瑙杯。


这件唐代玉器由整块玛瑙雕刻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兽首的凹凸造型与杯体浑然一体,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妙。


▲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件玛瑙杯的产地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却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


“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来通”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十分常见。


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兽首杯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随着兽首杯在唐朝传播与流行,这一造型也逐渐融入唐人的生活与艺术中。如浙江云和县出土的三彩孔雀杯的造型就继承了兽首玛瑙杯的形态;在陕西出土的李寿墓石椁线刻画中,也出现了手持兽首杯的女侍形象。


▲浙江云和县出土的唐代兽首三彩孔雀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唐代李寿墓石椁线刻《侍女图》(局部)(图片来源:央视网)


作为中国历史上臻于极盛的王朝,唐朝以其“天下一家”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兼容并蓄的文化胸襟,汇聚四方之风,融会中外之韵。


胡食、胡饮、胡具……这些“胡风”盛行的鲜明符号,不仅深入宫廷及坊间,融入社会各阶层的日常,更跃然进入唐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


“胡风”浓烈却不突兀,以其独特风情装点着大唐的自信与辉煌,“汉韵”则如同深厚的土壤,滋养万物。“胡风汉韵”交相辉映,共同描绘一幅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的大国气象。




看完这篇“色香味俱全”的文章

你是否和华华一样流口水了呢?

中华美食遍天下

你曾吃到过类似的“胡饼夹肉”或“酥山”吗?

你的返程行李箱里

又藏着哪些家乡特色美食呢?

快在评论区晒给大家吧~



(作者简介:杨鱼彦,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颖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监   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   核 | 清   风
统   筹 | 王彦龙
责   编 | 许玲玉
制   作 | 郭欣欣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从这里,看见大唐气象

“舌尖上的大运河”:一代帝王,一条长河,一道名菜

那一年,大唐与南诏的那份海誓山盟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大连民族大学
发布学校权威信息,全方位展示民大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