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人·基层故事】邵健:从医18年 是以命相托与拼命相救的羁绊

文摘   2024-11-15 18:23   甘肃  





摘要:回望自己从医的这些年,邵健总结“三分酸楚,七分甜”。他说,当一个大夫,有时候付出很多,家属并不理解,心里就有酸楚,但把病人抢救过来的那种欣喜感,又让他觉得心里是甜的。

现年43岁的邵健,是通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内科主治医师,从医18年,他尊重每个生命,关心每位病人,始终秉承医者仁心,精湛医技得到业界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下午3点,通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像往常一样,科室主任邵健和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见到邵健时,他正在病房里和患者谈话,详细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2001年,考上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邵健,开始了5年的学医生涯,毕业之后,他来到通渭县人民医院工作,先后在感染科、心内科、神经内科、重症科、急诊科等科室工作。他说,选择医学专业其实是个“意外”。

“我理科比较好一些,大学最向往的其实是通信专业,把医学作为备选专业,后面选择了医学,我感觉也确实是一个有前景、也能解除人类痛苦的职业。”邵健说,学医比较辛苦,要读的书一本又一本,厚到可以当枕头,感觉很吃力,但学了之后,他喜欢上了医学,尤其是工作以来,经历的点点滴滴,他觉得病人以性命相托,这种百分百的信任,让他对医生这份职业有了归属感和荣誉感。


急诊科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很大,在邵健看来,急诊是很多病人就诊的第一环节,作为急诊科医生,要有强大的能力,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稳定住病人的生命体征,只有这样病人才有机会进入后续的手术或专科治疗。

“在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比较常见,应变处置能力要强,要对病人的病情把握到位,做到及时准确的处理,要忙而不乱。”邵健说,急诊医生面临的场景很多时候是十分混乱的,在这种时候,医生要在混乱中创造秩序。此外,急诊科医生还需具备强大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这个病人是车祸病人,骑的摩托车和汽车相撞造成了头部外伤,右膝关节也有损伤,做完检查诊断后,根据检查结果我们再进行处理。”在我们采访时,急诊科又来了一位车祸患者,邵健和同事们抓紧时间为患者包扎伤口并进行了进一步检查。

像平常工作日,急诊科的病患相对来说要少一些,晚上、周末才是急诊科最忙的时候,大家几乎是“连轴转”。

邵健印象里,这些年见到的病患多到数不清,但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与他相识十年的患者。


“以前治疗过一个肝硬化的病人,这个病人肝昏迷,前前后后管了十年。”邵健说,这位病人受限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并未长期住院治疗,生病的那些年,尽管病人的妻子不识字,但学会了输液,在家照顾着患者,遇到紧急情况时,会打电话找他。

“无论多晚,她打电话我都能接到,有一次没接到电话,她来到家楼下找我。后来,她把整个村里的人都介绍到我这里看病,特别感动的是病人对我是完全信任的。”作为医生,邵健见多了生与死交替的无数瞬间,他说时感生命脆弱,但真情令人动容。


邵健说,医患关系是双向的,是一个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过程,重点在于沟通,而往往“生命的奇迹”是由医生努力抢救、家属不放弃、患者信任共同创造的。

“尤其是急诊的病人,病情重也特别急,病人来的时候,病人家属比较烦躁,我们抢救的时候走绿色通道及时抢救,再办理手续,做好沟通理解,家属也愿意配合支持。”邵健告诉记者。


“把急诊科的年轻医生们锻炼成一个能胜任急诊急救的团队,承担好县域医疗急诊急救建设,尤其是做好大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这段时间,我们正在给乡卫生院的医生护士培训。”谈及接下来的工作规划,邵健说除了日常工作,下一阶段将进社区、进学校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大众的自救能力。

聊起邵健,科室里的同事们给出的评价是,他认真负责,专业能力很强,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通渭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王小艳说:“有一次我们在抢救病人过程中,邵主任临时不乱带领我们抢救在生死边缘徘徊的病人,在我们医护的配合下,病人最终抢救成功了。”


回望自己从医的这些年,邵健总结“三分酸楚,七分甜”。他说,当一个大夫,有时候付出很多,家属并不理解,心里就有酸楚,但把病人抢救过来的那种欣喜感,又让他觉得心里是甜的。

“我们医生所有出发点是用心抢救,只要病人有理解、有相信,我们拼命相救。”邵健说。(记者 田倩倩 张莉





监审:张文博   编审:刘祥龙

责编:张   赛   编辑:王倩贞

往/期/回/顾


通渭北城铺:药材采收忙 沃野尽“丰”景

通渭县义岗川镇卫生院:“十个多一点”  爱与温暖同行

席艳霞:以青春扎根平凡岗位 用实干书写检察担当

通渭融媒
通渭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