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传统民俗舞蹈。海东市委统战部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海东市是一片由黄河和湟水冲刷出的美丽谷地。长期以来,汉、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居,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构筑起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共有精神家园。
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工作,打造“百里河湟石榴红”创建品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作出“四个示范”目标,建立流动从业人员跨区域管理新模式……多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心打好民族团结“和谐牌”,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曲”,浇灌民族团结“常青树”。
今日之海东,无论在校园、社区,还是机关、企业,各族干部群众心连心、手拉手,经济发展活力迸发,产业发展物阜民丰,处处呈现崭新风貌与蓬勃气象,续写着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各族人民籽籽同心、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和美篇章。
传授刺绣手艺。余晖 摄
相聚“一个家”,幸福日子滋味浓
秋日,暖阳和煦,微风轻柔。漫步在平安区平安街道化隆路社区的楼宇之间,民族团结的标语随处可见,宣传墙上那红艳艳的石榴造型令人眼前一亮。
在社区舞蹈排练室里,一群老年人正全情投入地练着舞蹈。今年70多岁的范丽青,曾是社区的老书记,2007年退休后一直为社区发挥余热。她对记者说:“别看我们这个舞蹈队成员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发挥作用的时候多着呢。队里有汉族、土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成员,每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节庆,大家同台表演,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社区常住人口2.4万人,其中回族、藏族、撒拉族、蒙古族、土族、苗族、满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就有4700余人。虽然社区多民族聚居,大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邻里之间无论遇到什么事,都相互理解、包容,很少有不愉快的时候。”化隆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友珍说。
据张友珍介绍,社区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等日常小事入手,扎实做好各族群众联谊交流、感情培养与融洽等工作,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互嵌互助。
“我们还开办了社区红领巾爱心托管班,联系资深教师,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等力量,为社区3至12岁的各族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设幼儿班、小学班。在提供日常作业辅导、看护的基础上,利用少数民族之家、共享自习室等各类场所,组织孩子共同背诵古诗词,学习戏曲和各民族礼仪等,让他们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彩魅力。”张友珍说。
乐都区芦花乡梦圆居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同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小区。在这个大家庭里,各族群众通过社区的“小产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小区的青绣基地,土族师傅张莹芬正耐心地指导藏族徒弟杨拉青吉绣新图案。原本以务农为主的杨拉青吉,搬进小区后进入青绣帮扶车间学起了刺绣手艺。
杨拉青吉一边学着勾线一边说:“学刺绣快一年了,虽然手艺还不够精湛,但去年也挣了4000多元。现在搬进小区,挣钱、顾家两不误。各民族邻里姐妹聚在一起绣刺绣,既能相互帮助提高技艺、交流感情,还能通过手艺挣钱贴补家用,心里真的很高兴。”
对于“小产业”带动居民增收、促进民族团结,芦花乡乡长周洛加深感欣慰:“绳子湿了能拧得更紧,人心齐了能办成事情。费力气搬出来,就是想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成立小区青绣基地,不仅让许多闲在家的妇女掌握了一门有收入的手艺,而且还让不同民族的绣娘在学习手艺和制作生产的过程中互帮互助、增进友谊,家门口的‘小产业’让各族乡亲的心贴得更近了。”
社区工作人员为群众“答疑解惑”。余晖 摄
共赴“一课堂”,家国情怀聚合力
翻开互助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实践教育中心)研学心得记录本,互助土族自治县树人高级中学的藏族学生万祥毛这样写到:“在广元,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好似踏在远古巨龙的脊背上,千年前工匠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未至泰山,却已感到泰山之壮。看到这无限美景,我不禁想起诗人杜甫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磅礴的气势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每一期研学归来,实践教育中心都会收集记录每一名学生的研学心得。看着一篇篇字里行间充满‘力量’的文字,我们心里满是感动和欣慰。通过行程中的互帮互助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力量。”实践教育中心负责人介绍。
海东、西宁、西安、广元、威海……近年来,实践教育中心以研学实践教育“小切口”,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文章”,一批批各族中学生从实践教育中心走向省内外博物馆、名胜古迹,持续以中华文化滋养润泽和鼓舞各族青少年的心灵,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现在夯实“五个认同”的具体实践中。
“今年上半年,实践教育中心又组织互助一中、互助树人高级中学600多名各族学生分期赴陕西、山东开展‘行走千古长安·穿越周秦汉唐’‘向东·向海·向未来’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以会‘说话’的历史文物、国之重器,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科技创新的强劲力量。”实践教育中心实践部教师李延霞说。
除了外出研学,实践教育中心充分利用自身场馆,通过现场教学和课程拓展,培养各族学生的团结意识。在民族手工艺体验教室,泥塑、剪纸、编织……一件件出自各族青少年之手的精美手工艺品十分“吸睛”。“我们还通过开设科普教育、剪纸艺术、民俗荟萃等36门综合实践课程,让各族中学生在探索科技原理、创意手工制作、感受民俗魅力等实践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李延霞告诉记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非常喜欢这种‘行走的课堂’,研学实践让我走过了未曾踏足的土地,触摸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脉搏,使我的学习之路更为鲜活,收获也更丰富。在西安的食、住、行、学中,我和同学互帮互助、互学互鉴,真正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内涵。”互助县第一中学学生蔡敬钰说。
拉好“团结面”,天南海北暖人心
在化隆县拉面电商中心廊道墙面展板上,一组组画面生动地讲述着化隆拉面产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温馨而感人的故事。走南闯北几十载,化隆“拉面人”并肩携手,在他乡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温暖着人心。
据了解,化隆县拉面电商中心已在全国17个城市建立拉面行业流动党支部,派驻设立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东北6个拉面经济服务中心,并与14个省37个地市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协作协议》,设立119个拉面驻外办事处和劳务服务站,为众多“拉面人”做好服务保障,让他们安心经营、融入当地。
今年国庆节,远在广州黄埔区开拉面店的韩木海买和店员忙得不可开交,店里店外都是人。他们给排队的人群递上一碗碗“不收钱”的面和小吃,一碗碗面传递出对当地人的热情与友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给当地人留下好印象、树立好形象,十几年来,化隆籍“拉面人”韩木海买在拉面店最显眼的位置张贴“环卫工人、残疾人食用拉面半价”“70 岁以上老人免费吃饭”的标识。韩木海买说:“我从2012年就在黄埔区开店了,很多广州街坊喜欢吃我们的拉面。靠着这门手艺,我在广州扎了根,早就把这里当作了我的第二故乡。为这里的人们提供点方便是应该的。”
开店至今,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韩木海买已经举办过很多次类似的公益活动。“说是公益活动,我更觉得这是拉近各民族同胞距离的聚餐。今年国庆,我们不仅请了环卫工人吃饭,只要是路过门店的群众都可以免费吃面。”作为全国劳模石榴籽工作室的负责人,韩木海买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传递着满满的民族情。
“工作室自去年1月成立以来,发挥着‘宣讲站’‘服务站’‘充电站’‘调解站’‘交流站’等多重作用。现在我一边经营拉面店,一边管理石榴籽工作室,每天忙碌而充实,很多同乡和本地人都会过来学习借鉴、交流经验、沟通事宜。”韩木海买说。
经过30年的培育发展,小拉面带动的化隆五大餐饮产业群基本形成,同时涌现出“全国劳模”“青海高原工匠”“广州好人”等众多典型人物。越来越多的化隆“拉面人”在全国各个城市绽放出民族团结的光彩,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情谊,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一碗化隆拉面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团结面”“幸福面”。
记者手记:籽籽同心,共筑美好家园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
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承载着各族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年来,海东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工作,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结出愈发丰硕的果实。
对于海东市而言,民族团结已深深融入各族群众的内心。在城市的每一个“细胞”里,民族团结宣传栏、“石榴籽”长廊、“石榴籽”文化广场等民族符号与元素随处可见,能听到、感受到的民族团结符号和情谊更是无处不在。
在平安区化隆路社区采访临近尾声时,正值中午时分。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友珍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日间照料中心。在这里生活的十余名社区老人已准备吃午餐。“日间照料中心里的这十几位老人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平日里,老人们和谐、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时常上演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小故事。”张友珍说。
68岁的汉族老人石永霞告诉记者:“我的室友马梅是一位来自化隆回族自治县的老人,今年是我们共同在这里生活的第四年。尽管我们民族不同,有些生活习惯和民族习俗也不一样,但这几年,我们从未起过矛盾。而且,我的腿脚有风湿病,不方便出门,马梅就时常陪伴在我身边,我们一起拉家常,互相搀扶、相互呵护。虽然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时间久了,却感觉彼此是身边最亲的人。”
一旁的马梅老人笑着接过话茬:“是啊,在这个充满爱的地方,我们各个民族的老年人有缘聚集在一起,很是热闹。虽然风俗习惯、饮食方面有不同之处,但大家都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我们都说,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只要各民族团结起来,生活一定能过得越来越美好。”
在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河湟大地上,民族团结的点滴如同阳光、水和空气一般珍贵且常见。各族群众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彼此关心、共同生活、团结互助,将民族团结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籽籽同心,共筑美好家园。
来源 : 青海日报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