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干裂、脱皮、疼痛,介绍一剂经典名方

学术   2024-10-19 17:46   河南  

今天介绍的这个方子,创始人叫钱乙,钱乙你可能不太了解,但是钱乙的六味地黄丸你一定听说过。

除了六味地黄丸,钱乙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方子泻黄散
泻是泻火的意思,黄色在中医五行中属土,对应脾胃,所以泻黄散泻的是脾胃之火。当然,你也可以叫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泻脾散,泻脾散听上去就直白了许多。
以往的文章里,我们总是在强调,中医说泻火一定要分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过,这里讲的火,既不是实火,也不是虚火,而是伏火。
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伏火”。伏火和实火还不太一样,实火和虚火又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呢?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来打个比方。

在一些没有暖气的地区,冬天取暖是个大问题,生炉子就成了最方便也最实用的办法,炉灶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就是实火,实火虽然烧得旺,但是灭起来也很容易,一盆水浇下去就解决了。在中医看来就是要清热解毒。
那什么是虚火呢?虚火就是在炉子上坐一壶水,水马上就烧干了,这个时候,壶壁的温度就很高,要让温度降下来,就得往壶里面添水,就是要滋阴降火。
明白了这两点,再来看伏火。
会生炉子的老人都知道,炉子是不需要每天起火的,只需要把火种保留,再把木炭烧出来的灰盖在上面,第二天,拨开灰,再添点柴,很快火就烧起来了,屋里也暖和了。这就是伏火,伏火是要藏起来的,你看伏不就有潜伏、潜藏的意思么?

脾胃里面有伏火了,火气顺着食道往上走,一直走到口腔。中医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嘛。而脾和胃的关系又很密切,可以说是不分你我。换句话说,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有光泽,脾胃虚弱的人,嘴唇就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从脾胃到食道,到咽喉,再到口腔,走的是同一条路线。嘴唇受到火气的熏蒸以后,就会出现干裂、脱皮、疼痛的现象,甚至整个唇周都发红,发痒,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去舔嘴唇,越舔越严重。还会长疮,最常见的就是口腔溃疡,还会有口臭。
泻黄散就应用而生了,医方集解说它专门治疗“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泻黄散:山栀子1克、石膏5克、防风40克、甘草30克、藿香7克,把这些药材研成细末,每次服用3-6
实火要泻,虚火要补,伏火要怎么灭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伏火是怎么来的。一句话,郁出来的。脾胃就像轮子一样,一刻不停的在转动,脾主升,胃主降,脾把清气升上去,胃把浊气降下来,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郁在那里,郁久了化热化火。
对此,中医有一种独特的治疗思路,叫火郁发之
首先上场的是藿香和防风,藿香和防风可以发散脾胃郁气。方才说了,这伏火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结的结果,所以用藿香和防风来恢复一下脾胃气机,这一步很关键。

另外,伏火伏火,精髓全在于一个“伏”字,假如没有了炉灰的伏藏,那这个火种还能保留下来么?当然不能。

防风又是风药可以把覆盖在火种上面的那一层灰吹掉,藿香呢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藿香加防风,让这个火无处藏身,彻底的暴露在外面。
紧接着,伏火也好,实火也好,总之是有火,既然有火,那就得灭火,对吧。栀子、石膏当仁不让。这两味药一去,就像是在火种上泼了一瓢水。
有人可能要问了,前面讲到灭实火的时候,要一盆水浇下去,怎么到这里就变成了一瓢水呢?实火烧得旺,是熊熊烈火,不信你丢一块木炭到炉灶里去,很快就烧没了。
而伏火呢,你能隐隐的感受到它的热乎气,但是你看不到燃烧的明火,伏火的特点在于,它容易复燃,但是烧得不是很猛烈,这一瓢水泼下去,轻轻松松就可以给它浇灭,所以栀子和石膏的用量都不大,石膏用到了5克,栀子就更少了,只用了1克。
从正气的角度来讲,这两味药都带点寒性,用过了容易损伤脾胃的正气。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钱乙的意思就是用量要轻巧,四两拨千金,点到即止。
甘草压轴,调和诸药的同时还能顾护一下脾胃。
最后脾胃实火和脾胃伏火是两码事,治法也不一样,实火的人食欲很好,吃得很多,饿得也快。伏火的人吃得不多,没什么胃口。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区分。
温馨提示:本号意在传播中医文化,文中提到的中药方子,仅供学习交流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中西医世界
中西医文化传播,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