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丽乡村文旅融合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奔赴农村
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让家乡变成“诗和远方”
上一期
团团带大家解锁了
五位“乡村振兴好青年”
别急别急
伊犁“乡村振兴好青年”
第二弹来啦~
阿哈焦力·阿合依哈提,30岁,尼勒克县乌拉斯台镇阔克铁热克村党支部书记。
2019年,毕业于长安大学的阿哈焦力,怀揣着对家乡的一腔热忱,毅然投身于基层工作。作为基层干部,他一直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为改善本村养殖的牛售价低的问题,他开展了入户走访和市场调研,从外县引进了20多头品种优良的种公牛,对本地牛进行了改良。如今,本地牛经过品种改良后,卖出了让村民满意的价格,从而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在他的带领下,本村的人均收入由2019年的1.4万达到了2023年的2.2万,他的努力和付出,让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满足,也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石玉成,27岁,昭苏县红色小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为助力家乡旅游发展,学成归乡的石玉成充分调研昭苏县旅游资源,提出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旅游+红色文化+电商+服务”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建设“红星公社”品牌。几年间,他带领团队打造了“红星公社”系列火车餐厅、“希望的田野”花海等乡村文化项目,建设了时空隧道主题民宿,深受全国各地游客喜爱。“红星公社”项目解决昭苏县当地就业125人,带动当地群众自主创业12户,免费提供创业摊位6个,间接带动34户村民再创业,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就业增收渠道。
别可西·吐鲁洪别克,30岁,新源县坎苏镇库尔乌泽克村的阿合恰儿养蜂场负责人。
2021年,从新疆农业大学毕业的别可西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成为了一名养蜂人。几年间,在别可西的精心养护下,养蜂场规模从最开始的20箱扩大到100箱,年产量达1600公斤,蜂产品年产值已达10万元。养蜂的间隙,他还自学视频剪辑制作,通过电商平台,出售蜂蜜、宣传家乡。在创业的同时,别可西与新疆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示范养殖基地,探索科学养蜂模式,养蜂场也因此吸引了更多专业的人才,实现行业优质资源转化成育人资源,为培育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科研人才提供了平台。
马小明,34岁,特克斯县海德福农牧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
2017年回到特克斯县的马小明,利用所学知识和在外闯荡的经验,准备着手发展农牧业,并于2019年成立特克斯县海德福农牧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公司主要出售伊犁特色产品—红花熏马肠。近年来,马小明通过“公司+产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实现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通过直播带货平台,扩大了公司产销之路。目前,马小明的公司拥有生产加工以及办公场地700平方米,总销售量已突破500万元,并带动了20余名周边群众就业,周边农户工资性收入增加50余万元。
穆朝旭,39岁,巩留县东买里镇红光村村民,当地的“蘑菇种植能手”。
2021年,穆朝旭开始摸索蘑菇种植技术,为了种出优质蘑菇,他四处求学,学习各地先进的种植经验。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穆朝旭已拥有12000菌袋,年收入超20万元。在发展特色种植业提高收入的同时,穆朝旭通过传授种植经验,带动周边村民种植蘑菇3000菌袋,提高家庭收入。
汪新,27岁,察布查尔县扎库齐牛录乡迷雾咖啡火锅负责人。
2023年返乡创业青年汪新将自己家的庭院翻新改造、种植花草,小院摇身变为“网红”咖啡火锅屋,并通过互联网拍摄小视频、小短剧,月收入达1万余元,同时带动周边村民就地就业、学习制作咖啡手艺,开设多个咖啡售卖点位,小小咖啡不仅拓宽了增收渠道还让乡村旅游换发了新活力。
希望伊犁青年
心怀使命、肩负担当
奋斗向前、挺身而出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当好开路先锋、事业闯将
在担当中彰显“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来源丨基层组织建设部
责编丨吴超玉
编辑丨国浩
复审丨邓治颖 黄 瑾
终审丨赵建武 罗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