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三都县月亮村:传统村落记忆深处乡愁更浓

政务   2024-11-07 17:33   贵州  


三都县月亮村位于雷公山南麓、都柳江北岸,是三都、丹寨、雷山、榕江“四县”交界,隶属三都县都江镇。由原盖赖村、排抱村、河坝村合并而成,总人口804户3780人,30户以上自然寨主要有盖赖下寨、盖赖中寨、盖赖李家寨、地翁、党柳、排抱大寨等。月亮村盖赖苗寨是黔南州最大、最典型的苗族古村寨村落,是继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后的第二大苗寨。盖赖苗寨有流传千百年被誉为“东方踢踏舞”和“苗家Party”的跺月亮芦笙舞蹈,在逢年过节、喜庆日子、农闲时节等,苗族男女老少汇聚一堂,吹起芦笙跺月亮。

村民生活
解放前,农村生产资料缺乏,社会动乱,盗匪横行。加上日本侵略,村民生产不振,大多村民生活贫苦。解放后,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生活逐步改善,特别是80年代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村民生活改善较快。到21世纪后经济收入逐渐提升。村寨富余劳动力长期或按季节外出务工,许多人年纯收入3000-5000元,甚至有部分人年收入万元以上。
1949年前,年人均有粮食50斤左右,大多人以稀粥为主食,甚至吃木薯粥。部分居民为当地地主种田务工,以换取生活粮食,甚少有肉类。80年代后实行改革开放,耕地承包到户以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已能够保障基本生活,油料、肉类大幅度增长,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8年以后,群众食用的肉类、蛋类充足,电冰箱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冻肉。过去饮用井水,如今饮用自来水。
解放前,80%的家庭住地房,甚至茅屋,人均面积6-8平方米;2000年,95%的家庭住木结构楼房或地房,人均面积达15平方米,楼房占50%以上,但仍有部分户住地房。2014年脱贫攻坚正式打响,至2020年,盖赖村累计实施危改35户,易地移民搬迁至三都县城254户1225人。全村住房安全有保障。
民国以前,排抱、盖赖、河坝均无学堂,读书只能到雅灰入学。2015年,月亮村村民委员会办公楼建成,内设有办公室、档案室、图书室等,图书室内存有图书800余册,免费开放群众阅览,以提高群众的知识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特色文化
月亮村主要有苗族吃新节、爬坡节和牯藏节。牯藏节属祭祀类节日,主要场地有斗牛场、跳月坪、祭牛路、葬鼓崖等,13年一度,吃新节一年一度至今延续,此外还有祭桥节、粽粑节、开秧门、关秧门、乃尧节、尝新节、烧鱼节等小规模民族节日。传统文化有苗族芦笙舞、古瓢舞、板凳舞、苗族古歌。其中芦笙舞、古瓢舞、斗牛等三项活动在近年的苗族节气中越发丰富、规模越发壮大。

月亮村盖赖苗族蜡染被称为“古老的中国蓝”,是著名的苗族民间传统技艺,产品畅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在图案上有反映苗族历史、图腾等具有美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价值的;有反映大自然及现实生活的。画工独特细腻,花纹与花纹巧妙搭配镶嵌在若隐若现的龟裂之间,色彩通常采用蓝、黄、棕等多色套染,这种绝活,在盖赖家家户户信手拈来,独具特色。
苗族百鸟衣,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刺绣而成,其色彩艳丽,图案奇特,工艺精湛、款式繁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百鸟衣在月亮村排抱寨保存完好,这里地处偏僻,山高坡大,交通不便,保留着古朴的民俗风情。
百鸟衣艺术与苗族古代鸟图腾有关,居住在都江镇境内排抱、达荣、羊告等地的苗族支系自称“嘎闹”,即鸟的部族之意,他们是上古蚩尤集团中以鸟为图腾的“羽族”之一的后裔。唐贞观三年,黔地苗族首领谢元琛身着“百鸟衣”入朝参见唐太宗,所带的使团满身“卉服鸟章”,惊动长安,唐太宗命画师阎立德等临摹,名为“王会图”,这是百鸟衣较早见于文献的记载。

月亮村吊脚楼是月亮村寨景的主体,均为杆栏式木楼,依山而建、傍田而居、鳞次栉比,一般为三层,下层养牲畜、中层住人存粮、上层则放凳子等杂物。木楼四面清一色的杉木板平缝装修,平胸以上都留有镂空雕花宽大敞亮的窗子。里面除房间外堂屋宽阔亮堂。美人靠里边正中,两扇双开大门,门枋、门面都由名贵硬木做成。门上是一对弯弯的木制牛角,雕龙画凤,图案栩栩如生。楼房装修完毕即马上用生漆或桐油粉刷保色,木质纹路清晰可见,古朴自然,又光亮美艳,富丽堂皇,被游客赞为“最有灵气的房子”。
风土民情
月亮村村民喜爱在稻田里放养田鱼,也称“稻花鱼”,肉质鲜美,有稻花香味。农历八九月间,田野里稻谷一片金黄,稻花鱼正肥得流油的时候,村民们会邀上亲朋好友一起到原野去开田烧鱼。烧一堆旺火,趁火还没烧成火仔前捉鱼、开腔、撒盐、穿签。然后每人一串放在红旺的火仔上慢慢的烤,鱼油一滴一滴的掉到火上“嘭嘭”的燃。竹子和木姜树的清香慢慢地浸润到外黄里嫩的鱼肉中,这时整个田野都弥漫着稻花鱼的香气。拌上刚从田角边辣子地里摘下后随意放在火灰上烤熟锤烂的嫩青椒,撒上少量拧卷的韭菜,味道就更加的鲜美醉人。

祭牛仪式原是牯藏节的重要活动环节,现主要在老人葬礼中举行。祭牛需在水牛的前后左右四个毛旋上粘贴锦鸡毛,牛角带上银项圈,以竹竿为绳,同宗兄弟牵牛头,主家孝子拽牛尾,前方由5或7名男子着蜡染衣(或百鸟衣)盛装(女装)打伞跳月,后方有盲筒芦笙及青年男子扛以刺绣、蜡染为主的锦旗紧随,沿着祭牛路走一趟,仪式结束后牵回系牛桩。
苗族古代婚姻曾经历过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形态。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后,婚姻缔结有自主婚和包办婚两种。苗族社会严格恪守着一夫一妻制和宗支之内,血族之外的婚制。苗族青年男女多是通过游方,双方自愿就可以互为配偶,建立家庭。其限制只要不是同宗共祖祭鼓(指有共同父系血缘关系的后代),就可以结婚。姨表之间的子女均视为亲近同胞,禁止通婚。亲戚间不同辈份不能通婚。有的在历史上因婚姻或其它纠纷涉及诉讼,经发誓过不通婚。
葬礼。月亮村老人去世实行土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平摆上柳床。守灵期间,放在堂屋正中央或大门背一角,全家举哀,孝子孝孙脑后头发系上麻绳丝,与其他地方的戴孝帕寓意一致。停柩三至七日,择日上山安葬。
乡村旅游
月亮村盖赖苗寨是中国舞蹈荷奖银奖、多彩贵州“金黔奖”苗族原生态舞蹈《跺月亮》之乡。与百鸟衣特色排抱苗寨隔河相望,距“锦鸡舞之乡”丹寨县排调镇麻鸟苗寨12.6公里,形成了“跺月亮”“百鸟衣”“锦鸡舞”三大多彩贵州品牌文化集聚地的“三点一线”文化长廊。具代表性的特产有野生灵芝、斗鱼(三尾鱼)、田鱼、泥鳅、野生黄鳝、风流草、野杨梅、栽秧李、布朗李、生态红薯酒、土甜酒、苗酒药等。依山而建、古色古香的苗族民居——吊脚楼,承载着苗族人民的精神向往与生活的寄托,构成了一道道别致美丽的风景线。依托《跺月亮》的影响力,盖赖这座深山里美丽的苗寨,也逐渐被国内外游客所吸引。为此,月亮村群众自发创办乡村民族文化体验游,北京、上海、港澳、英国、美国、加拿大、老挝等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通过口口相传,亲子游、创作游、体验游等游客逐年增加,曾经静谧的盖赖苗寨变得越来越热闹。


E
ND




来源:县精神文明办

编辑/陆大琳 校审/苏沛柔 编审/韦荣整 审发/韦永出

总编辑/莫如能  监制/杨秀松

投稿邮箱:sdtvxwlb@126.com


灵绣三都
全方位宣传三都历史、水族文化、当前社会热点与时政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