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宽松,稳住楼市股市——政治局会议传递八大信号
财富
2024-12-10 00:02
北京
文:任泽平团队
1 总基调: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稳住楼市股市会议提到,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首次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首次搭配“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力度空前。第一,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上次如此提法在2020年,应对疫情冲击。预计明年上调赤字率,财政政策增量扩容,加快10万亿化债落地。第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次如此提法在2008-2010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预计明年更大力度降息降准。第三,全方位扩大内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预计明年促消费中央补贴金额有望扩大。投资方面,一是优化结构,二是抓落实,三是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第四,稳住楼市。房地产是周期之母,房地产稳则经济稳。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明年有望进一步放宽限购、大规模住房银行收储等更多新政策出台。第五,稳住股市。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功能,支持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第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未来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深化科研与产业融合、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和产学研一体化。第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明年促进对外开放的方向可能在加强区域开放、推动文化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第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和乡村相互配合协调,县域经济“微中心”化,都市圈农村反向融合。会议提到,财政政策要“更积极”,上次如此提法在2020年,应对疫情冲击。赤字率有望提升至4%以上。2023年、2024年预期目标赤字率均为3%,但2023年窄口径赤字率实际已达到4.59%。配合“更积极”的表述,明年预计赤字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实际提高1.3万亿的财政赤字规模,相对于近几年每年1万亿元特别国债等举措来说,绝对规模的变化并不大,但有助于打破3%赤字率的古板约束和提高财政政策的灵活性。10万亿化债工作加快推进,明年关键在于落地。11月8日,财政部公布10万亿元化债方案,10月以来用于化债的债券已发行超过两万亿。明年关键在于落地,中央加速下达置换债额度、地方政府加速发行,通过释放原本用于偿债的财政资源,地方政府可以增加对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从而促进经济的恢复增长。财政政策发力,一是扩张各类专项债以及中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使用范围,减少约束条件,更重要的是其投向领域是否可以撬动更高投资乘数;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特定群体支出,地方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帮助特困人员、孤儿、孤寡老人、学生、失业人员等特定群体抵御风险;三是结构性减税降费,在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有所倾斜。会议提到,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上次提法在2008-2010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隔14年再现,足见力度。预计明年更大力度降息降准,可能累计调降政策利率50BP左右,累计降准200BP左右。12月2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明年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降准、购债等多渠道释放中长期资金,维护流动性宽裕。11月底,MLF到期、专项债发行提速等导致流动性需求大增,央行同步开展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和净买入国债2000亿元增加中长期资金投放。当前我国央行持有政府债券占总资产比重约5.5%,与成熟国际市场央行持有政府债的规模和体量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明年将通过降准、购债、上缴央行利润、结构性政策工具等方式,更大力度满足市场对中长期资金需求。政治局会议提到,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明年出口承压,扩大内需是提振经济的关键。今年中央划拨15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特别国债,带动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较上月增加1.6个百分点,高于季节性。我们预计明年促消费中央补贴金额或在3000亿以上。今年在消费上主要是推动以旧换新、培育新增长点和发展服务消费,明年或以开发消费新场景和新增长点以及继续大规模以旧换新为主。新能源车以旧换新补贴延续,同时将消费补贴拓展至服务、生育等领域,撬动内需增长。投资方面,要提高投资效益,一是优化结构,二是抓落实、重效率,三是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明年投资可能倾向于基建投资和战略性产业投资,这类投资可带动大量相关产业链发展,撬动投资杠杆。老基建如高速公路等,数据显示,2025年北京、广东、四川、湖南、河南等省市均有较大规模公路建设计划;新基建投资方面,投向水利、5G网络、数据中心等。战略性产业如芯片、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长期来看,扩大需求的核心是创造就业岗位和提升收入预期。有效投资带动就业、消费回暖稳定预期,政策需持续发力带动经济稳步复苏。具体方向上,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群就业,如为企业提供定向招聘补贴等。房地产是周期之母,房地产稳则经济稳。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明年或有放宽限购、住房银行收储等更多新政策出台。9月下旬政治局会议定调地产“止跌回稳”,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建立动态调整存量房贷利率机制,多地放松限购、限售、限价、信贷,降低税费,允许专项债购买土地和存量房储。国庆后,一二线楼市销量改善。我们总的判断:目前楼市量起价稳,源于在政策组合拳下前期受创信心有所恢复,但考虑到主要城市库存依旧高、居民购买力及信心不足、政策效果递减效应,楼市政策要需要加码,市场总体呈现我们之前判断的大分化格局。2025年,将从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需求端激发购房者热情,可能继续放宽一线城市限购、推出针对首套房或改善型住房的财政补贴政策等;供给端改善资源配置,对于闲置或库存较多的地区,减少供地,加快旧房改造或以租代售措施,盘活存量资产。住房保障银行收储,资金规模要大、利率要低、期限要长;对供需两方提供金融支持,首套房贷利率可能进一步下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优质房企的融资支持,对按政策要求发放白名单贷款的商业银行进行免责,同时针对困境房企实施专项债务化解方案等。通过大规模住房银行收储库存商品房,用于租赁房和保障房,有助于改善民生、救助房企、改善地方财政和防止烂尾楼风险,一举多得,资金规模要大、期限要长、利率要低,才能落地见效。
资本市场预计是明年工作重点之一。股市繁荣有助于促进消费和科技创新。今年九月底,国务院送出资本市场“大礼包”,平准基金正在酝酿,创设创新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繁荣发展。汇金中长期入市,托底股市;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支持并购重组,优化投资环境。具体来看,明年可能继续在以下方面发力维稳股市:1)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投资市场生态。通过完善注册制、提升市场透明度、严格打击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增强投资者信心。2)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具有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上市,特别是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绿色产业领域;强化信息披露与治理,通过监管要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3)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鼓励险资、社保基金、外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引导上市公司回购。4)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功能,支持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支持消费与科技产业融合,推动科技赋能消费,鼓励相关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发展新消费模式如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等。政治局会议提到,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特朗普2.0预计将提高贸易壁垒,加速“卡脖子”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打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关键在于自主科技创新,靠科技创新培育经济新动能。12月5日,财政部就《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拟给予本国产品相对于非本国产品20%的价格评审优惠,加速国产替代。2025年,以未来产业和卡脖子相关产业为重点领域,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同时注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科技产业政策可能涉及以下领域:1)支持未来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培育具备战略性、颠覆性的新兴产业,包括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互联网、人形机器人等领域。2)深化科研与产业融合。鼓励企业牵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的高度协同。如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通过“产业孵化+平台赋能”模式,成功孵化9个来自全国高校院所的产学研项目。 3)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和产学研一体化。政治局会议提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2025年,促进对外开放的思路可能在加强区域开放、推动文化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区域特色驱动开放深化。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传统开放前沿外,中西部地区可能成为2025年政策创新的试验场。如通过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和边境贸易试点,打造“内陆自贸港”或新兴物流枢纽(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境电商与数字服务的模式突破。具体可能包括为中小企业定制服务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及推动跨境电商与物流网络的智能化整合。文化和服务贸易驱动。服务业,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输出或成为2025年的亮点之一。通过电影、游戏、音乐等文化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和国际合作提升文化软实力。更高质量的外资引导政策。明年外资政策或将更关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外资在芯片制造、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同时提供精准的激励措施。这种“精准对外资”将更加突出质量导向。会议提到,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县域经济“微中心”化。2025年,中国的县域将被进一步赋能,以增强小城市和乡镇的承载力。在县域层面推进“微中心”化,将县城和核心乡镇打造为融合生活、就业、公共服务和产业的综合中心。乡村新型基础设施试点推广。明年可能深化在农村布局智能电网、物联网监控的试点。建设智慧乡村,推动“数字供销”、“农村物流数字化”等创新项目,以智能化设备服务农业管理、农产品销售和农村治理,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都市圈农村反向融合。开展城郊农村振兴实验区,将农村作为城市的产业配套区、绿色供给区和休闲功能区。比如在大城市周边引入乡村生态游、社区农场,以及区域物流配送中心。“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区域战略重点在协作和因地制宜。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联合体的建设;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如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东北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等;加快建设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