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孩陪睡一晚只为一条裙子,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教育   2025-02-04 20:37   安徽  
开始今天的推文之前,先和小编一起来看这样的一起对话,看完之后确实触目惊心。

这个昵称标注为“不死的小强先生”自称手里有洛丽塔裙,这不是一种普通的裙子,因其萝莉风装饰,做工精细;
备受广大动漫迷小朋友的追捧,价值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在动漫圈里,如果拥有了它,意味着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而有些不怀好意的人竟公开表示:免费赠送,但前提条件:陪睡一次,换一条裙子。
面对这样明显不对等的条件,有些涉世未深的未成年少女,居然果断答应了!
更意想不到的是,这并非偶然的个例,据知情人透露,成功率高达50-60%!
让人震惊的同时,不禁生出疑问:为了区区一件有价的裙子,还是孩子的她们就可置自己无价的身体于不顾吗!
就算最后得到了价格不菲的洛丽塔裙,但身体的底线也被狠狠践踏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其实这背后都是孩子的孔雀心态在作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良的攀比心。
为什么说像是孔雀心态,儿童专家认为,孩子会像孔雀开屏一般,通过把自己华丽的羽毛跟别人作对比,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艳羡。
而洛丽塔裙对于这些女孩来说,就犹如孔雀美丽的羽毛,只要能得到它,即便出卖肉体,也在所不惜。
我们都知道,攀比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态,孩子3岁时,他们的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到新阶段,就会开始懂得从旁人的语言、神态中,判断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但是过度的攀比就会导致恶果。
01
别人开宝马,开桑塔纳?
现在一些家庭接送孩子上下学都基本上选择了开车的方式,方便又省时间,然而最近,一位宝妈在一次开车接女儿下学时,就碰到了这样一个让她尴尬的一幕。
她开着自家的桑塔纳,去接5岁的女儿下课时,却被她万般嫌弃,僵持了半天,最后才噘着嘴不情愿地上了车。
结果,一上车女儿就抱怨:“妈妈,你能换一辆宝马来接我吗?其他小朋友的爸妈开的都是好车,你这车是我们班里最破的。”
小编我要是这位宝妈,估计能被当场气炸了。
我某个朋友小姨家的孩子也是难让人省心,最近由于疫情原因,不能去学校上网课,于是小姨和小姨夫便把自己的手机拿来轮流给她上网课用,有时候一用就是好几个小时。
即便这样,小姨家孩子还是显得不满意,天天嚷嚷着:“其他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机上网课,为什么我就不行?我也要有自己的手机!”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像上面两位父母的遭遇,有时候看到胡搅蛮缠的孩子,很多家长都是气不打一处来:
现在的小孩怎么回事?动不动就只知道比这个比那个,学习怎么就没这么上心?!
然而就是当下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有太多的案例事实证明孩子间的攀比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不断出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这让很多父母揪心。到底怎么了?
02
父母请多想一下自身原因
人的价值不在于容貌、职业、是否有钱,而在于内心。而现实中,很多父母都混淆了这一点。
想想吧,自从微信朋友圈火起来之后,有多少父母开始在圈内“晒娃”,开始各种对比,攀比:
李家的孩子长得壮,王家的孩子长得高,赵家的女娃娃真漂亮;
再看自己家的孩子,不是这不行就是那不行,反正就是像去菜市场一样,比来比去。
从比孩子的先天身体条件,再到比孩子的学习情况,每天在朋友圈发孩子认真学习的照片、学习成果等,钱家的孩子又考第一名了,孙家的孩子又拿奖了..
虽然有些许的喜悦之情要分享,但更多的是暗藏着的炫耀心理。得到越多人的点赞和夸奖,就越能满足自己求关注、取得优越感的心理。
家长这种心态:特别是通过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
通过炫耀,在暗自较劲中,发现孩子“高人一等”,家长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认定自己的教育方式比他人的优秀、高级。
这就是荷兰心理学家马伊诺提过的一个观点「快乐三层次」,其中的第一层次“竞争式快乐”。
通过竞争式对比产生优越感,高级感,然而长期以往,这种病态的价值观,势必会影响到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试着想一下,下面的这种情景在多少个家庭都曾发生过:
这次你王阿姨家的小美数学考的比你好,下次你一定要赢回来;
你李叔叔家的儿子作文拿了年级优秀范文,下次你一定要超过他;
你赵大爷家的小亮代表学校去参加舞蹈大赛了,你什么时候也能代表学校去参加啊......
这个家长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似乎我们都认为,孩子在过程中付出多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结果,一个令我们满意的结果。
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思想怎么可能不发生转变,变得爱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论吃的穿的甚至用的,都想要和别人攀比。
今天比谁的新裙子是从香港买的“高级货”,
明天比谁吃了从美国进口的牛扒,
谁家里又新买了一套房子……
父母的物质化教育思维下,怎么能不出对物质欲过度追捧的孩子?
03
“激将法”不可取
有很多家长也是感到很委屈,说我也是为了孩子好啊。不可否认,攀比心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孩子,去正面自己的不足。
但我们可曾想过,这种攀比心若长期得不到满足,其衍生出来的愤恨与不满,将会是多么的可怕?
这是山东淄博的一个案例,14岁的初三学生秦子康学习一直很努力,但总是考不过同学马自然,屈居第二;
对此,秦子康的父母非但不鼓励孩子,还反过来打击他,企图用“激将法”来刺激孩子更加用功读书。
在父母攀比心态作怪下,再加上过度的压力,秦子康萌发了一个令人头皮发麻的想法:「杀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
于是,他手持水果刀,狠狠地连捅马自然13刀,彻底断送了自己前途大好的一生,走上了不归路。
激将法教育最终酿成恶果。
很多父母有时候也应该多想想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独有的闪光点
我虽然没有考100分,但这次班级排名我进步了10名,您有注意到吗?”
“我不会弹乐器也不会唱歌,但是我球踢得好,连老师都夸我。”
“我知道我不如别人好,但我何尝又想这样呢?这时候,我需要的是你的认同,鼓励,而不是对比!”
否则,长此以往,孩子怎能变得自信,怎能作出成绩,如果陷入恶性循环,难免出现极端行径。
04
警惕哭穷式思维
以上说的是父母的过度攀比和炫耀心理,但还有很多家长会走入到另一个极端,那便是哭穷式思维。
很多父母,喜欢跟孩子哭穷、诉苦,希望孩子能变得节俭懂事,知道家里的难处;
还有一种父母,条件并非多困难,却一厢情愿地为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故意说家里的情况很糟糕。
“咱们家穷,你不能跟别人比,要比就比学习”
“咱家穷,你要好好努力,将来赚大钱”
“你知道为了供你上学,爸爸妈妈挣钱多么辛苦吗?你可要争气啊”
“衣服够穿不就行了吗,还要买,你也不看看家里是什么情况”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哭穷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也不会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总是对孩子哭穷,孩子心里有多苦?知乎一个答主的回答道出了很多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最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父母向你哭穷,向你灌输穷的理念,然后你会一直自卑到骨子里;
内心深处对金钱充满强烈不安感,每花一分钱就陷入深深地自责,容易变得小气爱斤斤计较;
买稍微贵一点的东西都会内心不安好久,舍不得出去玩,导致圈子变小见识短浅;
接触到一些消费水平高的人,就会感觉自己与对方不是一类人,从而不敢与对方接触
我们不否认孩子或许会因为父母经常性“哭穷”而变得节俭了,但经济上被严格管控,物质上总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会伴随他的一生。
这种匮乏感,会让孩子自卑脆弱、对于金钱和贫富特别敏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长大了对钱的渴望特别大,内心空虚、物质欲强,不断花钱、购物,以弥补童年的缺憾,难以获得真正的快乐。
而且,父母总是哭穷,那种“穷人思维”就会深深扎根于孩子心中,限制孩子大脑的发展,将来影响他的眼界和格局,成为一个“心穷”的人。
即便是在父母哭穷教育下,而变得懂事、勤俭的孩子,有时候反而真的很可怜。
05
试着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别一味要求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也要多想想怎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发现孩子的专属闪光点,大方的表现出来。
人不是货物,人是逐渐成长的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足的地方,这是规律。
或许,他古诗背得一塌糊涂,语感很差,但没准逻辑思维强,算数又快又准;
或许,她动手能力差,手工作业总是垫底,但没准语言天赋极佳,擅长外语学习。
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孩子,他们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独一无二的礼物,终究有其发光发热的一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是他们最初首选学习的榜样。
育人先育好自身,父母多加强一些自身的修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会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的对孩子施加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不妨从生活小事做起。
比如,当孩子做作业时,放下手机,捧起一本书细细品读。
在周末带上孩子来到博物馆、大自然,一起来场心灵的净化之旅,放松的同时更能增长见识。

教子手册
为您提供育儿文章及服务 教子手册——陪伴育儿每一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