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豫章罗氏的始祖是罗珠,他出生于公元前231年,卒于公元前142年,是南昌人。而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现在的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是客家罗氏的发源地,客家罗氏的始祖是罗令纪,他是罗珠公的第二十五世裔孙(企生公的第八世裔孙)。另外,宁化县石壁村的罗氏后裔还有一支是从南昌西山迁来的,这支罗氏的始祖是罗仪真,他是罗珠公的第十七世裔孙,遵生公的第十六世裔孙。罗仪真的儿子景新公(罗珠公的第三十三世)又从江西宁都迁到了宁化县石壁村(现在的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南田村)。
客家罗氏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流传到了广东省兴宁。这是景新公第十三世裔孙洪德公(珠公第四十六世)的四支后人的结果,他们分别是东门罗氏小九公罗君姿派、南门外罗氏伯七公罗君垂派、矮岗罗氏大六公罗君端派以及径南罗氏大一公罗君崇派。除了这四支之外,还有一支兴宁大坪罗氏,这支属于罗珠第十七世裔孙企生公的第三十世裔孙昭远公系(珠公第四十七世)。因此,可以说豫章罗氏的第四十七世流传到了兴宁。
根据对罗氏族谱的研究,罗珠是战国时期楚国长沙郡的人,出生于公元前231年,地点是今天的浏阳市。他的父亲罗君用曾担任过秦武陵县的县令,但因为“在洞庭湖督运官铁时溺水身亡”,他的弟弟罗君同和他的女儿罗鞭“没有找到尸体,也一同投水殉情”,他们的义行感动了当地的人们,所以在长沙城东的旧居建立了祠堂来纪念他们。
珠公,一位出生于秦王政丙辰年(前245年)四月的名门之后,字怀汉,别号灵知。他的诞生地,是位于湖南浏阳河中段北岸的沔江,一个富饶而平静的小平原。罗珠公的父亲君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的名字带有“均”字,寓意着世界的均衡和谐。君用有多位妻子,每位妻子都为罗珠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
在儿时,罗珠公就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聪明才智,他曾居住在蕲县(今安徽宿县南蕲县集)读书,那个时期,他读书所居的山被称为罗汉峰、罗汉尖,这些峰峦仿佛是他的智慧和毅力的象征。
在汉朝建立后,由于倡导以孝治天下,罗君同和罗鞭的孝行闻名遐迩。而罗珠由于“自幼好学,通晓经术,品行端正,得到了汉高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治粟内史,这是一个负责掌管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在任内,罗珠实行了“宽平的赋税政策,使得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他的政绩非常显著。
南昌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俞兆鹏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结合正史和地方志以及罗氏族谱的记载,初步认定罗珠是筑造南昌古城的实际主持者。
根据他的研究,筑造南昌城的实际年份并不是在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或六年(前201年),而是在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在平叛之战中,灌婴成功平定了英布的封国以及两个郡。宋人李谊在《豫章台记》中明确提到,灌婴在汉初为高祖平定了九江。而雍正《江西通志·人物志》中也记载了灌婴定豫章的事迹。因此,灌婴所平定的范围,正好包括了英布原先受封的淮南国,以及其管辖下的九江郡和豫章郡。
在英布尚未完全败亡之前,南昌人章交前来献上地图,指出南昌地理位置重要,是各方交通的要冲,建议灌婴在此地兴建豫章郡城。灌婴接受了章交的建议,于公元前195年开始在南昌筑城。然而,由于平叛战争结束后灌婴很快离开了南昌,该工程暂时由章文(也称为章交)负责。这项工程的建设对于南昌的历史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奠定了南昌城的基础和框架。
我们可以了解到刘邦在公元前195年去世后,吕后立太子刘盈为皇帝,即孝惠帝,吕雉及吕氏家族掌握了朝政大权。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在灌婴的推荐下,罗珠被任命为九江郡守,并主持筑造南昌城。经过约四年的建设,南昌城在汉惠帝六年左右完成了城墙的修建,周长约为十公里,并开设了六个城门。罗珠晚年在南昌城内定居,他的族人开始在南昌及豫章郡境内繁衍生息,这些人被称为“豫章罗”。
南宋时期的工部尚书资政殿学士李谊在《豫章台记》中提到,西汉初年灌婴辅佐刘邦平定九江后开始筑建郡城。而在惠帝三年时,罗珠被任命为大农令并前来守卫这片土地。在灌侯(灌婴)未完成的筑城工作中,罗珠与他的妹夫石固一起继续完成,他们恪尽职守,完整地修筑了城郭,这就是豫章城。
此外,南宋的侍御史汪刚中在《大农祠记》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情况。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利用谱牒记载来补充正史的不足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常规方法。而历代罗氏族谱中都对罗珠筑城之事深信不疑,并代代相传。这为深入研究南昌真实的建城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关于罗珠筑城这段千年旧事,唐代诗人陆龟蒙曾有题诗颂曰:
城上一培土,手中千万杵。
筑城畏不坚,城坚人何处?
莫叹将军逼,将军要却敌。
城高功亦高,尔命何在惜!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罗珠率领郡内的军民,经历了九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筑城任务。此时,高祖已经在长安病逝三年了。尽管罗珠被任命为治粟内史,但当时西汉政权尚未建立,后来政权建立后,又连续发生了诸多事件,罗珠忙于筑城任务,没有机会进京担任官职。
直到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在灌婴的举荐下,罗珠才奉命前往京师,担任治粟内史之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财政部长)。然而,正当罗珠想要竭尽所能为朝廷效力时,次年汉惠帝刘盈突然病逝,享年仅二十三岁。
吕后立刘恭为少帝,并开始垂帘听政,这被称为“吕后称制”。由于少帝年幼,吕后独揽朝政,并封其兄子吕台等四人为王,诸吕六人为列侯,导致朝纲大乱。罗珠性格刚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在任上保持清廉自守,坚决不同流合污,因此为吕后所不容。
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春天,已经六十二岁的罗珠向朝廷递交了辞呈,选择回到离别已久的豫章故地。
回到豫章之后,罗珠决定摆脱世俗的纷扰,寻找一个宁静的环境进行隐居。他选择了西山作为他的归宿,在这个地方他不仅为百姓讲学,更是亲自研习医药专著《黄帝内经》,用医术为百姓治病。据罗氏族谱记载,被他治愈的人数达到了千人。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文帝即位。大将军灌婴升为太尉,他上奏请求文帝下诏让罗珠再次担任治粟内史的职务。然而,罗珠以自己年事已高,且离开京师已经多年,恐怕难以胜任为由,婉拒了这一请求。据罗氏族谱记载,尽管灌婴屡次下诏催促,但罗珠始终没有赴京出仕。在罗珠谢却再度出仕后,他继续过着隐居的生活,再也没有离开过西山。
罗珠的最后岁月是在西山的最高峰——洗药峰度过的。洗药峰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山上有湖,名为洗药湖。据传,罗珠在此隐居时曾改名为汉或怀汉,因此洗药峰又被称为罗汉岭。《南昌府志》对此有所记载。后来,罗珠对朝廷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他称病隐居在洪崖,被人们尊称为“洪崖先生”。
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罗珠逝世,享年九十岁。他死后被葬在了西山南岭九节蜈蚣山腰,距离洗药峰不到十里。
2003年冬天,罗氏在柏林、小兰、下罗、罗家集等地的后裔以及省内外的裔孙们再次捐资重修了罗珠墓。新的墓址位于今天的湾里区招贤镇南岭村九节蜈蚣山。
2012年,在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柏林村,一栋设计新颖、规模宏伟、江西省内最大的忠孝祠即将封顶。这是南昌县与罗氏族人们共同投资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与南昌设郡史的传奇人物罗珠密不可分。
宗亲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