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传媒大学文史哲真题

文摘   2025-01-18 17:11   浙江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哲真题



1."草圣"张旭的书法被评为"姿性颠逸,超绝古今"。结合其书法作品,判断张旭的下列诗歌中,与其书法风格接近的是(D)

A.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B.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C.金瓯潋滟倾欢伯,双手擎来两眸白。延颈长舒似玉虹,吞犹恨江湖窄

D.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沽衣


2.郭沫若的《炉中煤》中:"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文段中的“年青的女郎"象征的是(D)

A.革命的青年

B.旧时代遗老

C.自己的恋人

D.自己的国家


3.关于阿 Q的人物形象,不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革命也好罢.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因个人恩怨而决定投降革命党体现了他投机取巧、缺乏原则的性格特点。

B.“阿 Q 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阿 0 对来庄居民不屑一顾表现出他的自大和傲慢。

C.“我们先前一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 Q虽贫穷无依,却常常以过去的"阔绰”自居,表现出他自欺欺人、爱慕虚荣的一面。

D."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阿 Q自打嘴巴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如此软弱,渴望痛改前非。


4.“我国西北边缘地区内徙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变化巨大都有长足的进步……随着均田制的推行,生活在农业区中内徙各族人民由此和汉族人民一样都成了均田农民。'普天之下,谁不编户’确切地表明他们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基本一致了。材料表明均田制(C)

A.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

B.有利于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D.为北魏统一创造了条件


5.“据统计,在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 880 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 141 万辆,担架 36 万余副,牲畜 260 余万头,粮食 4.25 亿公斤。华东野战军司今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表明(B)

A.解放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人民群众的支持保证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C.淮海战役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最

D.三大战役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6.艾青《我爱这土地》的结尾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是(A)

A.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祖国的热爱

B.对拥有广阔土地的农场主生活的向往

C.对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感到自豪

D.对个人遭遇的悲惨经历感到哀伤


7.杜甫诗歌表现出了最广泛的人道情怀,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情怀的是(B)

A.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与契。

B.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成卒。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C.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8.《易传·系辞下传》言伏羲氏"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俯仰"引发或隐含着丰富且深刻的意义。下列诗句中,“俯仰”引发历史感慨的是(A)

A.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仰人间今古。

B.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C.归来林下久忘机,表里虚明更不疑。俯仰自知无愧炸,此心何止白鸥知

 D.为我买田临汶水,逝将归去诛蓬蒿。安能终老尘土下,俯仰随人如桔


9.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中,“以梦为马”的象征意义是(D)

A.对历史的缅怀

B.对物质欲望的寄托

C.对现实的逃避和幻想

D.对梦想的热烈追求


10.巴金《家》中的高觉新,他选择顺从封建家庭而不是反抗的最主要原因是(D)

A.他对封建制度有深刻的理解

B.他受到家庭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C.贪图封建家庭的荣华富贵

D.他的性格懦弱,思想上甘愿受家长制的钳制


11.时间的流逝是中国艺术的重要主题,下列以人的动作表现该主题的是(A)

A.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B.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C.仲尼探元化,幽鸿顺阳和。大运自盈缩,春秋递来过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于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古人常借草木茂盛表达人的情感,下列诗句中借草木表现思乡之情的是(C)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满皇都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关于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曹七巧展现出了强烈的自尊心,她表面上的笑谈和做作,掩盖了内心的焦躁和不安这体现了她复杂且多面的个性。

B.曹七巧以自己的小脚为傲,这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和审美标准,也揭示了她在这种束缚中寻求自我认同和价值的扭曲心态。

C.曹七巧对金钱有着近乎痴迷的执着,其对金钱的极端渴望和执着,也是她性格中冷酷自私一面的真实写照。

D.曹七巧在搅乱了婆家后,内心感到愧疚,因此决定从此改过自新,这表现出她性格中善良和悔过的一面。


14.晁补之言题画诗:“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下列题画诗写出了画中态的是(C)

A.看来天地本悠悠,山自青青水自流。一片布帆风力饱,谁能识别名利舟。

B.画竹有声风满堂,法从勾勒岂寻常。鹦哥毛细休轻染,此是仙都白凤凰。

C.老干能开白玉花,孤标粲粲压群葩 水边香影黄昏月,肯在林逋处士家。

D.自摇小艇歌桃叶,看弄柔黄理钓弦。山翠远含衫影绿,钗痕凉拂水花鲜。


15.在描写童趣的诗歌中,时常出现诗人的影子。下列诗句中,明确由诗人与儿童互动引发童趣的是(B)

A.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B.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C.晴明风日雨千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D.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6.冯骥才《俗世奇人》中描写众多民间奇人的主要写作手法是(B)

A.以抒情为主,通过抒情来塑造人物

B.短小精悍的故事,以自描手法勾勒人物的奇特性

C.注重人物外貌描写,淡化人物性格与行为

D.长篇的人物传记式描写,大量心理描写


17.下列诗句将琴、笛等常见乐器的抽象乐音进行视觉化呈现的是(C)

A.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B.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D.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


18.刘熙载《艺概》言:“幕天席地,友月交风'原是平常过活,非广已造大也。太白诗当以此意读之。"下列诗句中,李自以月亮为朋友的是(D)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②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恋故乡水,万里送归舟。

④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动人。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9.苏轼的诗词常常表现出对困境的对抗与超越,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中,不隐含对抗的是(D)

A.怕——任

B.微冷——却相迎

c.莫听——何妨

D.竹杖——蓑


20.一般认为,穆且的《诗八首》中,主要探讨的情感主题是(A)

A.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B.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C.爱情的复杂与矛盾

D.友谊的歌颂与珍视


21.中国诗歌的描写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即借由眼前的景象进人想象或联想中的审美空间,下列诗句最易引起“象外"之思的是(D)

A.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B.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C.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D.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22.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祥子最终走向堕落的最主要原因是(C)

A.爱情的失败

B.个人的懒情

C.社会的压迫

D.家庭的变故


23.《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下列各项与该诗句意思最接近的是(D)

A.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淘兮

B.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不我信兮。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十?狂童之狂也且!

C.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深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4.下列说法,不符合孙犁《荷花淀》写作特色的是(C)

A.塑造了一群勤劳勇敢、温柔多情的水乡妇女形象

B.融写景、抒情、叙事于一体

C.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描写

D.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文人价值观的突出特点。下列诗句中,体现出此特点的是(C)

A.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B.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C.年来老干都生菌,下有孙枝欲出林。白发未成归隐计,青衫倘有济时心。

D.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6."商鞅新法规定,告发奸人的可以得到奖赏,不告发的则处以腰斩。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则店主连坐。盗窃牛马为死罪。弃灰于道路者在过去是被斩脚趾,此时则要被处以死刑。"以下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C)

①实行轻罪重刑,保证变法的贯彻执行

②奖励耕织,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建立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④其严苛的法令导致秦国的衰落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27.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代表了(B)

A.城市的安逸者

B.农村的奋斗者

C.商界的精英

D.官场的投机者


28.“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一多对"死水"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A)

A.对旧中国黑暗腐败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与绝望

B.对个人爱情失意的痛苦与哀怨

C.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D.对大自然美好景色被破坏的惋惜


29.汉代诗歌中有大量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下列诗句表现女性性格坚定的是(D)

①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②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③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有他心,拉杂烧之。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④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30.诗歌抒情中,以乐景写哀,往往会倍增其哀。下列诗句以乐景写哀情的是(B)

A.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1.司马迁认为:“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1975 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素墓出土竹简一千余支,其中大部分为秦的法律条文及解释律文的问答,秦简中有关于征收田租的《田律》和《仓律》,有关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徭律》《成律》等,甚至连人民穿鞋之类的琐事也有法律规定,由此可知(C):

①秦国形成比较高效的国家治理机制

②秦律条目繁杂,分类细密

③秦律成为征发赋税役的依据

④秦简印证了《史记》的记载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3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对王阳明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心外无物"命题讨论的并非事物的客观存在问题,而是人心对外物的明觉感应

B.这段话体现了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但此处的“物”并非指花,而是指人观

C."意之所在便是物”,与人心不相感应的客观事物并不构成格物的对象。

D.这段话讨论的是人心对自然事物的认识问题,表明感知觉是认识的第一个环节


33.《易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太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下列理解,不符合其意思的是(C)

A.“感”实际上指的是阴、阳这两种事物变化动因的相互作用。

B.因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具有生命关联的整体,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

C.它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人之所以可以与天相互感应,在于惟有人与天在类"上具有相似性。

D.它解释了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和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感"的各种情形,了解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变化之道。


34.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力强盛,社会经济十分繁荣。下列史料中,能为这一结论提供依据的是(A)

①“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②“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

③“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④“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帑藏充物,古今罕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5.“为了"采访夷情",在到达广州后不久,林则徐即组织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几个通晓外文的人才,从外国报刊上搜集有关的资料。他还组织人力根据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之一部分编译整理成《四洲志》。《四洲志》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大观它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 30 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概况,成为后来魏源编纂《海国图志》的蓝本。林则徐此举的目的是(B)

A.推动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传播

B.了解西方,寻求御敌之策

C.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因素

D.研究世界及边疆地理


36.战国中期以后,“耕作技术飞跃地进步,深耕易耨“易耨"指快速地耘田)的耕作方法普遍推行,牛耕得以推广,水利工程得以开发,灌溉方法得以改进,荒地加强开垦,农业生产得以提高。"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

A.铁农具的制造和普及

B.大一统趋势的初步形成

C.诸侯国开始改革和变法

D.土地私有取代土地国有


37.有学者指出:“康雍乾盛世"末期,清朝统治已呈现出由盛转衰的迹象。下列史实能够反映“衰象”的是(D)

①1723年 8月17日,雍正在乾清宫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宣布他的秘密立储法

②1774年8月28日,王伦领导农民乘夜攻入寿张县,杀死知县沈济义,打开粮仓散发给广大饥民

③1755 年,清政府出兵伊犁,平定准噶尔部割据势力

④1757 年,清政府下令关闭对外贸易的厦门、宁波、定海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地通商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38.有学者指出:“与过去的农民反抗不同,太平天国更加针对中国社会危机的根源和数千年专制下农民的苦难,从理想到实践,都试图建立一系列崭新的结构,从而向清政府的政治权威与传统的政治秩序提出挑战。"下列材料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D)

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当前考题倒计时

②“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③“人人都是上帝子女,都是兄弟姊妹。

④“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9.下列关于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的陈述,不正确的是(B)

A.一些文学创作正视战争艰难,反映现实的残酷,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传统。

B.“救亡"成为文学作品的唯一灵魂,并在之后几十年,一直都是文学的主流。

C.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普遍力求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主题不乏对腐朽的现实 

D.从文体上看,报告文学、通讯成为抗战时期文学创作最热门的体裁,长篇小说,政治的否定。多幕剧等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学形式。


40.茅盾的《子夜》开篇描写了吴老太爷进城的场景:“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雪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这座给吴老太爷带来强烈冲击的城市是(C)

A.北京

B.西安

C.上海

D.天津


41.古人常常运用多种媒介形式传递信息与情感。下列诗句中以绘画为媒介(C)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

B.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C.咫尺天涯几笔涂,一挥便了忘工粗。荒山冷雨何人买,寄与东京士大夫。

D.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传书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2.《旧唐书·杨炎传》称: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制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字”。由此判断,两税法(C)

①扩大了税源,使百姓的负担更合理

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遏制了土地兼并和买卖之风

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3.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下列记载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D)

①“御街至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 200 余步,两边乃御廊,旧日许市人买卖于其间。②“东京花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日,制度未恢③“其麦面每秤作一布袋,谓之一宛,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色明不绝。

④“方家以磁石磨针峰,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44、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记载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战争、祭祀、农业、天气、未来十天的吉凶,乃至生育、疾病、做梦等。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这说明甲骨文(B)

①是中国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

②从金文脱胎而来,线条较为平直

③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④为研究商朝历史和古文字提供了丰富资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5.元未官场腐败,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这给了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他说:"所畏者天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不当,上违天意,下失民心,驯至其极而天怒人怨,未有不危亡者矣。为此,朱元璋(B)

A.兴办学校,推行科举

B.整肃吏治,严惩贪污

C.成永相,权分六部

D.设置五军都督府


46."明中期特别是成、弘以后,在商品货币经济的诱惑之下,社会各阶层"锱铢共竞形成一股追逐白银的风气,传统的伦理纲常、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急剧变迁的社会现实使一些学者、文人开始意识到朱理学无力解决面临的新问题,转而去寻找新的理论。"下列材料能够直接反映思想界这一变化的是(C)

A.“原夫明初诸儒,皆诸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锤(规矩)我…….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

B.“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C.“文章、功业、气节,果皆自吾涵养中来,三者皆实学也。


47.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

②“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③“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理④"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

A.①④③②

B.④②③①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48.从下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包括(C)

①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

②北伐军击溃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

③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④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A.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9.下列会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次重要会议,其中召开于土地革命时期的是(略 )


50.关于如何对人们的言论、学说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墨子提出了"三表法”。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C)

A.某个言论、学说的真伪,可以通过老百姓的实践经验来验证。

B.“三表法”开辟了先秦以验证方式判断言论、学说正确与否的观念,是对中国古代认识论 和逻辑学的重要贡献。

C.任何知识、学说均应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知识不可能独自获得其意义。

D.某个言论、学说的真伪,可以通过社会政治实践来验证。


5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是先秦名家的命题。下绝对大和绝对小的事物虽然在现实经验世界并不存在,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相对大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B)

A.与相对小的事物推论出来

B.“至大”“至小"表示空间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具有无限性。

C.这个命题体现了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具体的事物既非“至大”,也非“至小”,其之大小具有相对性。


52.关于庄子的"逍遥"思想,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A)

A.大鹏抟扶摇直上九万里,在高高的天空展翅翱翔,是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典型。

B.庄子逍遥人生观批判世俗价值,强调从宇宙自然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是一种升华的人生哲学。

C.“逍遥游"指的是人心摆脱外物的束缚而获得精神自由的心灵境界。

D.获得精神自由的途径是超越“彼"与“此”“是”与“非”的对立,消除人与物、物与物的绝对果限,在自然之道上融通为一。


53.“朱陆之辩"是宋代理学与心学、也是儒学史上一次著名的思想辩论与对话。下列陈述不属于此的是(A)

A.朱陆之辩标志着理学与心学这两大学派的真正形成。

B.朱憙认为陆象山的为学工夫太过简易粗疏,且有不教人读书之嫌:陆象山则认为朱憙的工夫方法太过支离,容易使人失去本心。

C.朱熹和陆九渊一个主要分歧是关于为学工夫的,前者主张格物穷理,后者重在发二人关于为学工夫的辩论,实质上讨论的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何者为先的问题。


54."势者事之所因,事者势之所就,故离事无理,离理无势。势之难易,理之顺逆为之也理逆斯势逆矣。"这段话体现了王夫之的历史观,下列陈不符合其意思的是(D)

A.作为历史哲学概念的理与势,实质上是王夫之将其理、气关系思想推展于历史领述

B.由于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因此,顺应"势之必然"实质上就是遵循"理之当域的结果

C.王夫之的历史观体现了鲜明的唯心主义特点。

D.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55.有学者指出:“戊戌新政鼓励译印报纸、著作新书。百日维新时诏准侍读学士瑞洵在京师筹设报馆。这些维新、开放的政令,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影响,议论时政宣扬自由民主,一时风气大开。”由此可知,戊成变法(C)

A.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B.使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推动了近代的思想启蒙

D.打破了不许“庶人干政"的禁令


56.陈独秀指出:"民国建立后,热爱共和的人们由于在共和制下备受专制之苦,不能不产生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觉悟"。自由政治、国民政治、自治政治必须出于多数国民的自觉自动,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变更的基础上。否则,共和立宪便是作伪的装饰品。下列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

A.新文化运动以改造国民思想为已任

B.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C.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D.袁世凯利用尊孔读经来维护其统治


57.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必须购头外国枪炮,设局制造枪炮。大学士倭仁则宣称“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由此可以判断,李鸿章和倭仁(D)

①其思想主张毫无共同之处

②分别代表了清政府内部的变革派和守旧派

③都认为孔孟之道能够解决治国平天下的一切问题

④其分歧点在于“西学为用”,即是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58.关于梁启超的“新民说”,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C)

A.唤醒民众,提升民众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富裕强大的基础。

B.“新民"的关键在国民的自我革新,一个合格的新国民是既养成了私德、也养成梁启超的"新民说"直接源于儒家的经典《大学》,属于儒家心性论传统的道德学了公德的人。

C.一个国家能够立足于世界,必须有其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说。

D.神与特质,国民应当保护、磨砺、淬炼这些精神与特质,使其永葆生命活力。


59.郭象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关于郭象哲学思想的陈述,不正确的是(A)

A.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有为",也就是按照每个事物的本性来处理事物,以各用其性。

B.君、臣的名分职责都是自然而然、不可改变的,亦及“名教及自然"。这就在形式上解决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C.在本体论上认为在万物之前并不存在一个先于万物的存在者,无论它是“道”还是“自然”

D.天地万物虽然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但是其中仍然有“理”的规定,所以世界才不是杂乱无章的


60.关于"坚白论"这一命题,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C)

A.坚硬的质地是手触摸的结果,白色却是眼睛看到的结果,所以二者是分离的

B.坚硬和白色是石头的两个属性,但并非专属于石头,而是所有坚硬的事物和白色的事物的共有属性,因而二者各有其自性,可以分离

C.一块坚硬的自石头,是由石头,白色、坚硬三个东西构成的

D.公孙龙讨论这一命题的真正目的是澄清名与实之间的正确关系,从而服务于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


6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社会历史哲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下列陈述不属于其社会历史观的是(A)

A.以郡县制取代周之封建(分封)制,并非历史大势之体现,所以秦朝很使就不亡了

B.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国家制度封建(分封)制与郡县制,其产生并非某个圣人的主观创造而是历史大势所趋

C.圣人“以生人为已任”,使民众的生存意愿得到满足是统治者的首要任务,也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D.柳宗元批判传统儒家“言必称三代"的复古主义历史观,体现了可贵的进步史观。


62:关于程颢的“仁"学思想,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D)

A."仁"体现了人与万物之间的感通性。麻木不仁指的就是心灵上的不觉醒,在物我之间有限隔

B.B.从这种“仁”学,自然可以推出对他人、国家、天下的责任担当。

C."仁”体现为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D.这种“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思想,张载以“民胞物与"的命题表达出来了。


63.“白马非马论"是先秦名家的代表性命题。下列陈述不符合其意思的是(B)

A.这一概念规定的是事物的形体,“白"这一概念规定的是事物的颜色。"白马"是"马”加上“白”亦即包含形体与颜色,二者的内涵不同。

B.天下没有无色之马,马本来就有颜色,所以“白马"和"马"并无本质区别。这一点揭示了这个命题的不合理之处。

C."马"这一概念无关乎颜色,而"白马"这一概念对颜色有要求,即它必须是白色而非其它颜色,所以二者有区别。

D.人们可以通过黄马、黑马求得马,但却不可以求得白马。二者的外延不同。


64.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描写秋景的色调特点及其作用是(D)

A.没有明显的色调倾向,只是如实描写秋景

B.色调斑斓多变,突出故都秋的丰富多彩

C.以暖色调为主,如红、黄等,展现故都秋的热烈与繁荣

D.以冷色调为主,如青、蓝、灰等,营造出清、静、悲凉的意境


65.朦胧诗是 1980 年前后兴起的一种具有文化叛逆性的诗歌潮流。下列不属于朦胧诗的是(B)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B.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C.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D.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文学篇)参考答案:

1-5:DDDAB

6-10:ABCCD

11-15:DACDC

16-20:BBCDD

21-25:ADCDD

26-30:BCCBA

31-32:DB


(历史篇)参考答案:

1-5:CABA ②④

6-10:①③④ ①②④ C ①③ ③④

11-15:①③ BCCA

16-20:②④ C ①④③② ②③ B

21:略


(哲学篇)参考答案:

1-5:CDCBA

6-10:ADACA

11-12:DB

问答艺考
浙江艺考网www.zjyikao.com.cn旗下公众号是浙江省艺术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于美术艺考生 音乐艺考生 舞蹈艺考生 播音表演导演艺考相关群体,解决艺考问题提供艺考志愿填报等相关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