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挖掘和推广运用全省各级团组织推进云岭青年心向党“1+5”工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典型引路法推动工作提质增效,根据《云南共青团“1+5”工程典型案例发布制度(暂行)》规定,现发布云南共青团“1+5”工程典型案例(第1期),请全省各级团组织认真学习借鉴,结合实际抓好转化运用。
强化团干部队伍建设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近年来,楚雄共青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团要求,深入把握建设“先进组织”的内在要求,坚持把自身建设置于基础性、长远性的高度,抓实团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努力打造一支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青年铁军。
一、提高站位、强化统筹,系统推动团干部队伍建设
重视团干部队伍建设。州委每年至少听取共青团工作情况汇报2次,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州委组织部定期分析研判全州团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每年深入团州委机关至少开展1次干部蹲点调研。配齐配强专职团干部。从严选拔政治上强、有事业心的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团的工作骨干队伍,各级团组织书记出缺力争3个月内配齐,确保机关编制内干部配备率、在岗率达到90%以上并常态保持。提高兼职团干部质量。拓宽视野,严把入口关,严肃管理考核,严格按照各级机构编制“三定”规定配备兼职团干部,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两企三新”、新兴青年等群体中选派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到团州委机关和10个县(市)团委挂职、兼职。充实各级团组织的工作骨干。各乡镇、州直属、重点联系团组织设置1—2个兼职团干部,派遣西部计划志愿者兼任乡镇、县级部门团组织副书记,每年寒暑期选拔一定数量的返乡优秀大学生到乡镇兼职团干部,推动各村(社区)选拔培养35周岁以下“两委”委员兼任团组织书记。
二、聚焦主责、主动作为,切实加大团干部培育力度
强化教育培训。积极与组织部门沟通汇报,把团干部教育培训班、“青马工程”培训班纳入全州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每年至少开展1次以上州级团干部教育培训,全州各领域基层团干部3年内至少参加1次共青团系统的培训。近3年来,累计培训基层团干部1100余人次。加强政治历练。与州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每年扎实开展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不断提升基层团建工作的内生动力。注重实践锻炼。落实向各县(市)委、州委组织部推荐团的优秀工作骨干机制,根据团干部的日常表现、作风建设、综合考核等情况,定期推荐一定名额的团干部到其它党政职能部门交流挂职,提升各方面工作能力。近3年来,累计推荐优秀基层团干部20余名。
三、多方联动、齐抓共管,推动基层团干部发挥作用
加强干部协管。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团干部协管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的通知》,加强与州委组织部、县(市)党委、州直机关工委、州教育工委等的协调,在团的工作重要部署、组织换届、干部选拔配备、干部推荐输送等方面充分沟通。加快干部轮岗。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认真做好各级团组织负责人的转岗输送工作,有计划地解决中层干部任职时间较长、年龄普遍偏大、超龄任职现象突出的问题。近3年来,团州委机关向州级单位轮岗交流干部2名、公开遴选干部3名、到乡镇挂职任副书记1名、各县市团委干部轮岗交流干部35名。加大岗位激励。落实各级团组织书记中层干部待遇、明确中学团委书记学校中层正职干部待遇、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德育室主任层级待遇,实施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聘项目,调动团(队)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思想引领聚“青”心
团玉龙县委牢牢把握为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实施“云岭青年心向党——青春铸魂工程” ,以青年夜校为抓手,从师资力量、阵地建设、课程设置等入手,不断创新青年思想政治引领新模式,让青年夜校真正成为青年们喜欢聚在一起话青春、谈梦想、聚“青”心的好地方。
一、强化资源整合,让青年放心来
选优配备师资。青年夜校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关键在于配备一支优秀且受各行各业青年青睐的师资队伍。团玉龙县委积极统筹团内优秀青年资源,整合“团内师资+创业青年+非遗传承人+专业培训机构老师”等多方力量,从青年中找帮手,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青年夜校师资队伍,包括青年讲师团成员、创业青年、非遗传承人、专业运动教练、美妆培训机构教师等60余名教师,为推动青年夜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精心选点布局。为了把青年思想引领的阵地建在青年最需要、最常去、最爱去、最聚集的地方,并与当下青年喜欢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玉龙县的青年夜校选址遵循了认可性、便利性、适用性、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以“青年之家”为载体,通过“用活一批、新建一批”的方式,根据夜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合适的场地设施。如在县城中心交通便利的云上乡愁书院“青年之家”开办夜校,极大地方便了喜欢阅读的青年时常参与夜校学习;在青年周末聚集地——羽毛球俱乐部开办夜校,吸引了大量喜欢运动的青年长期打卡。
完善办学模式。协调联动工会、民政等部门,采取“以点连线扩面”的工作机制,做好社会组织、场地及师资推荐工作,积极争取财政在活动场地、经费保障、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支持,实现全年夜校课程公益性、普惠性,确保夜校规范、稳定、可持续运作,为青年工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
二、拓宽引领方式,让青年愿意来
打造理论“微课堂”。坚持在青年夜校开课前15分钟开展一期青年理论“微课堂”,每期“微课堂”紧密结合当代青年思想特点,精心设计内涵丰富、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教育内容,重点聚焦与青年息息相关且为青年高度瞩目的时政热点范畴,运用“青言青语”阐释、视频播放等方式,依托青年讲师团等师资力量开展课前宣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夜校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坚持寓教于学、寓文于课,把青年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始终,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走进青年。
提升技能“充电站”。突出实践育人是玉龙县青年夜校做好思想政治引领的特色优势。夜校注重以青年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满足青年思想成长、职业发展、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切实满足青年的学习期望。推出专业技能提升、文化素养培育、生活技能等课程,共开设咖啡手作、花艺、形象美妆、烘焙、手机摄影、东巴文字、羽毛球、书法、茶艺、非遗手工等10类班次,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成长平台,让广大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筑牢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规范管理“标准库”。从青年视角出发,以更好满足青年多元化需求为目的,出台《玉龙县“青年夜校”管理制度》,实现“青年点单、共青团买单”,依托微信公众号广泛汇集青年心声,在时间安排、课程设计等方面问需问计于青年,回收有效问卷360余份。建立健全青年夜校评价反馈机制,课后开展“青年有话说”交流活动,邀请全体结课学员对参学课程给予教学“好差评”,根据青年反馈,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授课形式,吸引更多青年参与其中。
三、注重成果转化,让青年更有为
服务青年解难题。坚持把解决好青年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在青年夜校开办过程中,积极帮助解决青年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青年服务力。截至目前,借助青年夜校发掘培育各领域青年人才30余名纳入青创人才库,通过搭建平台、交流指导实现就业创业145人次;搭建交友平台,促进婚恋交友,帮助单身青年破“圈”。
围绕中心促发展。彰显实践育人特色,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条主线牢牢贯穿于青年夜校工作的始终,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等党政中心工作紧密相连。青年们利用手机摄影、非遗文化传承、咖啡手作等课程所学技能,开展高原特色产业电商直播、旅游目的地推广、非遗文化沉浸式体验等活动,进一步推广玉龙县的文化和旅游资源,“青力青为”擦亮“舍不得的丽江”品牌形象。
公益反哺暖人心。青年夜校为了让参与的青年能够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把主旋律、正能量传递给更多青年,专门开设了公益课堂。青年在夜校深化了思想认识,收获了思想进步,并反哺于社会,更加主动热情地投身于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中秋,青年夜校组织学员们将亲手制作的月饼送到九河乡50余名留守儿童手中。此外,青年学员们还积极参与“云岭青春扬帆基金”、“微心愿”等公益项目,实现了服务青年和青年奉献双向奔赴。
打造青年人才集聚强磁场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也是一座城市的生机活力之所在。近年来,团文山州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文山州青年创业就业孵化园正式运行,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完备的硬件设施和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将青年创新创业的星星之火化为燎原之势,促进文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融合一批平台资源,筑牢青年创业就业基石
青创园聚焦“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积极发挥青年创业就业协会、三七产业园区、青年创业就业集市、中越青年友好交流平台等载体的人才凝聚和资源对接作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山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来。
一是融合青年创业就业协会,做大招才引智“蓄水池”。依托文山州青年就业创业协会,吸纳教育、广告、装修、建材、建筑、农业、电商、餐饮等各行各业创业团队143余个,汇集就业岗位1000余个,形成了共青团服务全州青年创业就业的辐射网络,为青年群体实现创业就业梦保驾护航。积极组织开展青年创业培训、研讨、交流活动,促进青年创业、就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宣传优秀青年创业就业典型,开展青年自主创业理论研究,为青年创业、就业人员提供法律、政策、信息、技术等咨询服务。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就业活动、合作、交流,持续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就业岗位等,助力创业就业青年成长成才,全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融合三七产业园区,探索柔性引才新路径。依托三七产业园区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和丰富的三七资源,引导各企业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新需求,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坚持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坚持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加快完善园区产业配套、生活配套功能,推动青年和人才服务职能下沉,增强对青年和人才的吸纳集聚能力,为青年提供更多发展空间。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以三七为主,集“生产、流通、检测、科研、孵化”为一体的产业高地。
三是融合青年创业就业集市,增强引人聚才承载力。以“青创促发展 文青创未来”为主题的青创集市为文山优质产品搭建促销平台,助力“文品出山”,采取线上和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向参加集市的游客提供特色农产品,展示手工艺品,让创业者在集市中追逐梦想,点燃文山新活力。
四是融合中越青年友好交流平台,扩大创业就业朋友圈。组织州内优秀创业青年企业家“走出去”,出访越南河江,推荐文山特色产品,促进双方青年在创业就业、跨境电商、边境贸易、青少年交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在高原特色中药材种植业、文旅产业、茶产业等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二、抓实一项聚才活动,释放近悦远来引力
青创园改变以往“坐等上门”、“漫天撒网”的做法,以城市之名向广大青年发出邀请,着力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文、回文、留文。
一是聚焦青年创业就业者“怎么引”。聚焦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招引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培育本土青年人才、拓宽创业兴乡渠道等重点工作,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就业创业、建功立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积极对接省内外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持续到文山开展实践活动,同步为文山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打造“青创一条街”,形成聚合效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推介、政策对接和交流恳谈等活动,打造文山创业服务新品牌,支持高校毕业生在文山创业就业。
二是聚焦青年创业就业者“怎么回”。做实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开展202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暨“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招聘会,征集岗位86963个,转移就业26986人。稳步推进“团团陪伴·‘就’有‘位’来”促进大中专学生就业行动,组织开展“百校千企万岗”2024年春季双选会文山州专场活动,吸引200余家优秀企业参与,提供岗位2万余个。开展青年电商人才青耘中国直播助农等活动19场次,大力推介销售特色农产品。开展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青年电商培育等各类培训15期,覆盖1100余人。开展线上线下座谈会63场次,组织青年劳动力进行务工经验交流,分享各自外出务工经验、心得体会、技能技巧。
三是聚焦青年创业就业者“怎么留”。依托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等,开展青年创业技能培训48场次,覆盖创业青年3200余人。在留村青年中培育一批懂农业、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经理人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运营“CEO”,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持续擦亮创业贷款引领创业、促进就业“金字招牌”,将“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作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抓手,完成青年创业贷款173户3677万元发放工作,带动590余名青年就业,切实帮助青年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三、办好一批关键小事,造浓拴心留人氛围
坚持青年和人才所需就是服务所向,强化用户思维,提升共情能力,努力把工作做到青年和人才的心坎上。
一是在“落脚点”问题上,用好现有人才公寓、公租房等共享阵地,推进“青年创业就业人才公寓”建设,出台《文山州青年创业就业公寓运营管理办法》,着力推动“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到一套房”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顺应青年和人才需求新变化新特征,协调把青春友好元素充分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之中,全面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努力营造广大青年和人才诗意栖居空间。着眼于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作息爱好,推动发展网红经济、夜间经济,为年轻人“解锁”了更多家门口的消费新场景,创造了“向往的生活”。
二是在“另一半”问题上,积极联动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每年开展“青年联谊”等线上线下交友联谊活动,通过兴趣分享、单身派对、相亲会等形式,帮助青年和人才扩大“朋友圈”。
三是在“下一代”问题上,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推动教育适应城镇化发展战略,为创业者协调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服务,有力减轻年轻人的育儿焦虑。
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取得新成效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近年来,团昆明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关心关爱青少年成长成才,整合共青团、教育、卫健、民政等多个职能部门力量,于2022年8月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及昆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有效延伸了云南昆明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线下工作手臂,提升了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质效。
一、聚焦功能定位,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新模式
统筹整合工作资源,打造“全链条、一体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模式,全力建设区域先行示范、标准服务规范、实体高效运营的公益性青少年工作品牌。一是实体化开展心理健康干预,对来访的青少年进行现场评估判断、心理咨询和转介服务。二是为全市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操能力培训,为中心开展实体化干预服务的中小学心理教师、社会心理咨询师、青少年精神科医生等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指导,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三是统筹聚合全省心理健康诊疗资源和人才力量,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强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中心线上、线下服务的志愿者达到2357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万小时,累计线上服务青少年19万余人,线下实体化干预青少年1.95万余人。四是统筹专业力量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五是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解决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关问题。
二、聚焦业务流程,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新路径
一是做好源头预防,扎实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通过线下培训、科普讲座、团体辅导以及线上直播、视频宣讲等方式,向家长、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300余场,中高考季心理解压活动600余场次,覆盖青少年及家长240万余人次,从源头上纾解青少年学业、家庭等方面压力,降低心理问题产生几率。二是做细过程干预,云南昆明12355青少年服务台热线服务直接受理各中小学校推送及电话预约线下来访的青少年个案,中心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全天候、无阻隔、全免费的评估分类、心理咨询、个案跟踪、特殊情况会诊等“定制式”帮扶服务。截至目前,中心累计开展分类评估判断3400人次、服务各类咨询1.6万人次、转介至医疗机构221人次。三是做实末端回访,中心对来访青少年实现全覆盖回访,对转介青少年实现全程跟踪回访。同时,强化对评价意见及反馈结果的分析应用,动态调整救治措施和资源配置,持续优化中心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
三、聚焦制度建设,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新效能
一是制定工作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服务体系中各支服务队伍岗位职责,分类制定工作标准、管理办法,确保全流程工作规范。强化保密教育,签订保密协议,强化信息、记录、档案等管理,严格保护线上咨询及线下来访青少年的隐私和信息安全。二是制定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公益合作准入和退出制度,明确筛选申报、审核监管、准入退出、褒奖激励等事项,推动形成双方合作共赢、互促互进的合作准入机制,确保提供高质量心理健康服务。三是立足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特点,制定服务反馈和回访制度,转变评价方式,加强服务对象评价,对服务窗口来访人员实行100%回访。强化对督导评价意见及系统数据反馈结果的整体分析应用,升级服务模式方法,动态淘汰和更新替换,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四、聚焦队伍建设,夯实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新基础
一是组建综合管理、日常服务、专家顾问、志愿者“四支队伍”,常态长效护航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截至目前,云南昆明12355及中心共拥有专家顾问28人、中小学心理教师188人、医院精神科医生372人、社会心理咨询师169人、志愿者1600余人。直接参与线下实体化干预的教师、医生及社会心理咨询师达332人。二是加强科研培训,与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安定医院等搭建研究与实践平台,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推动专家研究与专业服务融合发展。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服务培训课程体系,对日常服务队伍实现培训全覆盖,共开展专业培训50余期2300余人次。2023年成立昆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加强对热线及线下服务个案的分析统计,进一步增强科研功能,不断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三是严格考核督导,健全日常服务队伍年度考核评价、负面淘汰、择优增补等机制,营造互促互进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分类评估专业督导、心理咨询个案督导、危机个案重点督导等机制,实现业务督导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开展督导29次,累计督导服务800余人次。
今年以来,昆明市又创新性地实施了独特的“1+14”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格化战略,以市级中心为龙头,首批在7个县(市)区域设立了试点分中心,作为服务拓展的先锋部队。这一布局旨在通过初期试点的实践经验,逐步铺开至全市范围,全面激活昆明14个县(市)区分中心的网络,确保服务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都能紧密协作,高效运行,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市、深入城乡的精密心理健康防护网,力求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实现全维度、无死角的关怀与支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筑坚实可靠的防线。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深厚情怀,既是对盟誓代表后代的亲切关怀和勉励,也是对各族干部群众的极大激励和鼓舞,更是对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奋斗指引。团宁洱县委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通过“五抓五促”进一步铸牢广大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
抓牢一条主线,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党建带团建促队建,创新“党建+民族团结+N”教育模式,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学习重点,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年度学习计划,以“团团微课”、“青年雅集”等为载体,充分发挥“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宣讲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火塘夜校、青年读书会活动,深入全县各级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理论宣讲活动,把重温民族团结誓词纳入主题党团队日自选动作,推动常学常新、常思常悟。此外,组织各学校青少年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青少年同心营、“各族少年手拉手 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
抓牢一个阵地,促进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持续发挥民族团结园“普洱市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作用,以把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在全省有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为目标,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开展聆听一个事迹、开展一项仪式、诵读一篇誓词、观看一部影片“四个一”现场教学,筑牢青少年思想根基;积极承办民族团结相关主题团队日活动,设计打卡民族团结园活动,让教育基地“热”起来、“活”起来。打造“普洱民族团结园+那柯里小镇+磨黑古镇”民族团结研学线路,开展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园纪念展馆等主题研学活动,承接全国各地高校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主题研学活动,借助各高校资源全方位展示宁洱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底蕴。
抓牢一个机制,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构筑。优化与学校紧密协作机制,共同制定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打造讲好一块丰碑故事、办好一期板报、做好一次升旗、跳好一支舞蹈、唱好一首民歌、上好一节思政课、开办一次讲座、组织一次主题研学“八个一”特色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校园民族团结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体验式、启发式教育让各族青少年学习在一起、成长在一起、进步在一起,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养成。
抓牢一支队伍,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建强红领巾志愿讲解队伍,培养储备民族团结誓词碑志愿讲解员,常态化举办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讲解员培训班,提升讲好誓词碑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民族团结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宁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青少年宣讲团沿“开放包容·中老铁路交融之旅”,在火车站点和列车内宣讲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团中央民族团结进步宣讲“青骑兵”陶赫娆同学在第十五期全国各民族青少年同心营推出的“民族团结我来讲”故事会活动中宣讲《剽牛》,分享家乡“团结花”的故事,再次把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带到了北京。
抓牢一条古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围绕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以助力乡村文旅为切入点,充分用好那柯里小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茶文化等,打造“青年+乡村文旅”特色品牌项目,支持广大青年返乡创业,深度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让各民族向共同繁荣发展阔步迈进。那柯里傣族青年赵毅将“非遗马帮菜”发扬光大,彝族创业青年高仕兴为传承非遗技艺开起非遗制茶体验馆,并组织“新马帮俱乐部”让马蹄声在古道上再次响起。
建强建活边境团组织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近年来,团勐腊县委紧扣云南“三个定位”,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以“十个一”为抓手,建强建活边境团组织,着力打造边境团建长廊示范带,力促边境青年全面融入边境发展。
一、多方式创新,让边境团组织“活”起来
一套组织机制把方向。“点对点”对接。建立“团县委班子+团县委股(室)长+边境乡镇团委负责人+边境村寨团干+若干行业部门支持”的“1+4+X”工作机制,形成“团委谋划、部门支持、团干落实”多维度工作机制,把“团组织建设、青少年教育、乡村振兴发展”送到边境一线,引导边境青年在实践锻造中“强筋壮骨”。“手拉手”联建。采取“组织共建、村村联建、大融合团建”模式,制定基层团组织“月月有主题”活动计划,联合不同边境团组织轮流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扎实提高边境团组织凝聚力、战斗力。“面对面”指导。82个边境村(社区)全覆盖建立团组织,制定《团支部工作记录本》《发展团员工作“一本通”》等规章制度,指导和规范团组织管理及运行。
一批组织阵地聚国门。树国门品牌。注重阵地建设品牌提升,依托边境团建长廊建设,在勐润和曼旦村重点打造“国门青年之家”、“国门少先队”示范点,让团员青年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展示有舞台。联国门团员。深化边境“一专一站两联”建设,建立“国门团代表联络站”,结合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常态化联系团员2375名,架起联系团员青年桥梁。牵国门少先队。创新党建带团建促队建工作路径,成立边境社区少工委,把“边境少年心向党”的红色种子播撒在边境一线。
一体活动场所惠青年。在边境建示范点。打造全州首个建在边境乡镇上的“党建带团建带队建”示范点——“纯翠青年之家”,涵盖党建带团建带队建文化长廊、边境青年小广场、青创直播间、“纯翠青年”创业就业小屋,为边境青年提供合作交流和创业就业平台。在边境绘示范带。在边境团建长廊示范带上建设一批团建宣传栏、团建室、志愿者服务站、“河小青”示范河道等项目,推进边境团建与边疆党建融合发展。在边境拓示范面。依托“四位一体”和“边境幸福村”项目,以勐润和曼旦村为试点,持续在6个边境乡镇开展边境团建长廊建设,力求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不断夯实边境基层团组织建设。
二、多渠道发掘,把边境团员青年“聚”起来
一堂国门教育聚“青”心。把“讲坛”搬到国门。深入实施“青”字号品牌育人项目,开展“万名团干上讲台 当好思想引领员”行动,把“望天树青年大讲堂”搬到国门村寨,用“青言青语”把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把“青语”诉在一线。制定边境团干服务边境联防所青年机制,倾听需求、为其解忧,在守边深夜开展“青年围炉夜话”,进一步坚定边境青少年永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把“党声”绘在边境。发动团干部和青联委员在边境村寨立足乡土文化资源,以墙体彩绘作为党的政策和乡风文明宣传方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一批青年榜样引“青”风。用心评选。强化基层团组织人才力量,开设“勐腊青年说”、“村村都有好青年”、“校校都有好少辅”推选活动和宣传专栏,择优推选24名边境一线优秀青年代表并广泛宣传,用优秀青年榜样“点亮”团员青年信仰“灯塔”。精心培育。将推选出的优秀人才纳入“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体系,实现动态管理、重点培养,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贴心服务。从严培养团员,制定完善“推优入党”、“推优入团”工作机制,推荐优秀青年担任“团干”、“团代表”、“青联委员”等职务,不断完善党、团、队育人链条。
一轮对外交流凝“青”力。多渠道合作。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县域“中老友好青年交流计划”,与老挝南塔省人民革命青年团签订友好交流备忘录,建立互访机制。多领域交流。分别在2019年、2021年协助团中央、团省委开展中老青年交流活动和中老铁路全线通车青年行勐腊段活动,在边境乡镇共同种下中老青年友谊林。多层次发展。充分发挥边境青少年对外交流使者作用,开展“跟着中老铁路看勐腊”青年论坛、“我与勐腊共进”中老友好青年论坛、“共襄中老友谊”绘画比赛、“共护中老友谊林”志愿服务活动等,以“青年之力”共助中老友谊之树枝繁叶茂。以“边民互市”为切入点,依托边境乡镇主题周活动,在边境村寨开设“中老青年赶摆街”,搭建中老友好青年交流平台。
三、立体式培育,促边境青年人才“强”起来
磨砺“青”意志,组建一支青年突击队。迅速组建队伍。深耕爱国教育,发挥组织力量,磨砺青年品格,动员成立“强边固防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110支队伍。迅速驻扎边境。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组织团员青年为国戍边,连续3年24小时不间断在110个边境联防所和740.8公里的国境线上巡边、护边、守边,书写了无惧困难、勇挑重担的青春答卷。迅速转换角色。面对突发情况,将“强边固防青年突击队”转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时刻保持“战斗”状态,勇当“接力员”、“派送员”,让青春“志愿红”闪耀一线。
传递“青”爱心,组建一支青年服务队。延伸志愿服务。巩固拓展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向基层延伸,创新“团属青年社会组织带动基层青年活力”模式,成立以“青年志愿者协会骨干+团支部书记+青年党员+团员青年+各族青年”为一体的“边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打造服务品牌。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河小青”等志愿服务品牌,建立“县、乡、村、组”四级团组织书记为河长的社会监督员队伍,“争当‘河’小青 共护南腊河”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水利部、团中央节水护水志愿服务类三等奖。提升为民实效。以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为抓手,开展“‘青’助乡村”志愿服务项目,发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重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在各方基层志愿力量支持下,县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一批”先进典型,入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挖掘“青”人才,选拔一批青年领头羊。打好“乡情牌”。全域引导“返家乡”大学生到基层边境党(团)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发动青联委员、团代表带头深入边境村寨开展主题活动,将返乡大学生、乡土青年人才充实到村组班子。引好“土人才”。通过“党建+团建+产业+人才”模式,在边境团建长廊示范点挖掘培育一批“非遗”技术青年巧匠,制作象脚鼓、竹藤器具、贝叶经等民族民间文创产品,产品远销欧美国家、东南亚各国及省内外。建好“青马库”。落实乡村人才“归雁工程”,组织边境青年参与创业就业培训、创新创意比赛和业务交流,在其中发掘优秀青年并纳入“三农”青年人才库和“青马工程”培养体系管理,致力于培养服务创新创业全链条的乡村振兴青年人才。
推动“青”创业,助力一批青年创业者。“青创”助农。评选挂牌“青年创业示范户”,为有需求的农民提供青年创业贷款服务,选出羊角蜜、人参果等特色农产品孵化“一村一品”特色青创项目,并将其纳入“青耘中国”助农直播力推产品,形成青创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搞活一片经济的示范效应。“青集”带农。在人流量集中区域开设“纯翠青年集市”,优先为基层创业就业青年提供免费摊位,提供创意表演舞台,吸引、带动2万余人次青年创业。“青才”兴农。通过“团支部+团员+乡土青年人才+青年群众”的模式,组建乡土青年人才小分队,助力村寨产业增收。
来源 | 云团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