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藏家天下”蓝字,直接免费关注。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大纵横》
为国家文化大战略的组成部分,两年前的2017年3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其中,“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提升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一项内容颇受关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当时也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谈及此事。在这项利好消息的影响下,民间收藏是不是就此迎来了“春天”?又是不是引发了新一轮的文物收藏热呢?事实上,两年来的市场发展并不如意!
在民间,“文物收藏”一直是比较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规划》中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同时要规范文物鉴定活动,推广科技手段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此后,国家文物局一直在围绕“建立健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同时要规范文物鉴定活动,推广科技手段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此项中心工作,做了许多工作。比如相关法规、政策措施的落实修订,配合国家《文物法》的修订、完善,确保在今年年内出台新的《文物法》。今年起,用一年时间,在江苏省开展民间文物流通试点。事实上,此项工作在江苏省的试点苏州和南京6个月进展来看,情况也不理想。
关键是,长期以来,鉴宝人和持宝人关系并不对等。鉴宝人具有一言判决文物古董“生死”的权利,持宝人却毫无招架之功!鉴宝人和持宝人关系不对等,指的是鉴宝专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本来没错,但专家的身份(能力)和鉴宝机构的公信力却存在令人质疑的成分!此话怎么讲? 一、目前大部分鉴宝人的鉴宝水平与社会文物的复杂构成与外观显相存在差距。
比如,世界顶级拍卖行苏富比,他们有个副总,就是民国古董奸商兼巨商卢芹斋的老婆,她对自家的传承之物当然清楚,因此,确真毫无争议。而目前中国社会的古董确真,却仍然延续几百年来的“目鉴”,显然不太够用。一是社会文物储量比较大,靠有限的专家资源根本不够用。二是专家也要进修,需要“充电”,才能与时俱进。
比如苏州市文物鉴定中心,古瓷器鉴定仅一名市级文物专家,且不说她已经70岁,眼力不济。上海在朵云轩拍卖行掌眼古瓷器鉴定的市级文物专家周丽丽也已古稀之年,同样受到眼力不济的局限。此外,虽然一些鉴宝书籍,比如公认且权威的工具书,如耿宝昌主编的《明清瓷器鉴定》,也仍然有疏漏之处。更有许多目前实战的鉴定绝招由于现有的工具书尚未涉及,这当然是因为历代古瓷生产数量与品种极为浩瀚的缘故。这些绝招又由于专家个人的原因,比如悟性,比如师承,比如参与的实战多少而导致其实战能力各有千秋。
举古瓷釉面为例。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及南京博物院是三家国内顶级古瓷器陈列馆,其展示的明清古瓷器釉面就显示有不同的观感。若不细看,你绝对感受不到。上博的明清青花瓷器,大部分釉面有些“失透”,有一种朦胧感。但这与某些明代成化青花釉面的玉质感又是不同的。故宫的明清青花“库货”,却有着历久弥新的光亮,呈现出一种极透明的“酥光”,亦称宝光。再看上博展示的清代乾隆彩瓷。在香港张永贞女士捐赠的雍正粉彩桃蝠纹橄榄瓶前,我们可见此瓶有着气宇轩昂的神采,精致无比的工艺,给人一种极其震撼的视觉冲击。但是,如果换了一个人持有,或者换个场合,却并不能保证此瓶仍然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它居然可以这样的“新”,这似乎太出人意料了!此瓶居然浑身上下没有一点点“包浆”,也就是那种酥光、宝光,表现在彩瓷上也称作蛤蜊光、宝光、五彩荧光的表面附着物。
当代仿品瓷器上,唯一的例外,是当代建窑烧出了“五彩光”。但这种光是张扬的、狂暴的、夸张的、遍布全器身的、华而不实的、浅浮的、令人生厌的添加化学元素催化出来的。反观古瓷器上的五彩莹光,内敛、自然、沉静、肃穆,是一种点缀,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真实感。
能够在博物馆陈列的文物,肯定是已经经过了确真,自然毫无争议。而恰恰目前大量的民间收藏,90%以上就是那种虽然到代,却无包浆,也缺少使用和氧化痕迹的古董瓷器。这样,在长期以来就对此类收藏品不屑一顾并认为是高档仿赝品的鉴宝专家看来,其被认可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三十年来,从上到下,文博系统既不承认民间有文物,也不能参与收藏社会文物,一纸职业规定更让他们脱离了社会实战。这也就是目前所谓的“民间文物得不到认可”的真正原因。所以,单独的仅仅依靠文博系统来独立完成民间文物鉴定和确真,恐怕是行不通的!妒忌民间收藏的心态,也可能使他们作出影响公允的判断!
二、目前的鉴宝缺乏监督和互补,也就是机制不适应。
目前的社会鉴宝,鉴宝人“一锤定音”,持宝人是无法申辩的,不能提出任何的不同意见,基本是弱势人群。鉴宝人水平到位,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水平不够,是不是应该建立健全补偿机制?比如,改一个人的鉴宝为双人鉴宝或三人鉴宝。以避免发生鉴宝失误。或者,尽快出台科学仪器辅助鉴宝办法,以加快鉴宝速度和确真的合格率。
最近某鉴宝栏目在上海举行。来自华东地区不少省市区的藏友们,拖箱带包的云集于某单位门前,并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鉴宝。说实话,队伍中有一部分人的藏品还是不错的,因为现场有不少人进行了相互交流。然而事后与一些互加微信的藏友了解,鉴宝现场却鲜有藏品入了鉴宝人法眼的,这就令人对此次鉴宝产生了疑问。有朋友是上午11点到达现场的,拿到的海选活动编号是676号。下午到达现场的少,那就少估计加个100人,就算全天参与鉴宝800人吧。鉴宝费100元1件,不多。平均到场每人鉴宝3件。那么,最保守估计,整场鉴宝所谓的海选活动,其一天的收入是24万元。此种不负责任的流水线式鉴宝,凸显了鉴宝人的无上权威,令持宝人交了钱上了当还觉得理所当然!
再看文物流通试点的苏州和南京。苏州市文物鉴定中心是负责对苏州市民免费鉴宝的机构,但鉴宝几乎流于形式,因为不出鉴定证书,同时也使此类鉴宝不需要承担责任。流通试点单位苏州古玩城将业主即驻城的老板上报的文物古董发图片到市文物局,由文物局审定。在目前文博专家不具有太多实战能力情况下,文物古董登记确真的合格率可以想见。
近日,无锡资深藏家吴某携珍藏多年之明清民窑瓷器10余件赴苏州市文物鉴定中心鉴宝,不料却惨遭滑铁卢,全军覆没,无一合格,令人瞠目结舌。看来,鉴宝人“宁右勿左”的思想大有市场。
南京的试点是注册在该市的拍卖行。此项试点,由南京市博物院负责领导。怎么个领导啊?企业与南博之间本来就不是上下级关系,南博因此只能原则性领导,出文件、发通知。南京的艺术品拍卖行本来在国内就处于三、四流,不能指望有飞跃发生。而本次试点的文物登记确真,拍卖行只能做到一如既往,难点问题全部上交,南博只能疲于应对。如果南博仍然发生缺乏实战经验的情况,文物古董登记确真的合格率也肯定是不会乐观。
南京博物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透露,今后会考虑从社会购买古董文物以充实库存,但不会直接从私人手上购买,而是会通过拍卖途径购买。
去年,2018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全国发出文物征集令,但事后也无了下文。
与此相似的是,全国各类私人文物博物馆发展缓慢,报批无门,几乎毫无例外地全部都卡在了鉴定上。只有少数的所谓收藏名人,才得到了一定的承认。相信,如此思路不彻底转变,全社会鉴宝的现状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三、民间鉴宝机构、拍卖机构、藏友之间的互贬和扯皮。
目前,社会缺少官方认可的权威鉴宝机构。即使有民间鉴宝机构,也得不到藏友的信任,其原因是此类民间鉴宝机构互相之间都不卖账,互贬和争斗时有发生。更由于普遍缺少资质而导致本身不过硬。
艺术品拍卖行的文物古董征集,虽鉴宝人水平参差不齐,但好歹比较认真,因为毕竟企业是要生存的,不认真不行。但一线拍卖行与二、三线拍卖行的拍卖委托底价过于悬殊,常常导致委托客户不满而产生惜售心理。拍卖行之间的较劲和互贬也常常发生。鉴定也是各看各的,谁也看不起谁!为了面子,一些拍卖行也会派人“象征性”举牌。这就造成被人认为是所谓的虚假拍卖,其实这与纯粹的为了骗钱而搞的“虚假拍卖”有本质的区别。
由于一线拍卖行接受客户委托拍卖的门槛较高,导致一般人根本送不进去!
奇怪的是藏友之间的互贬和古董店主之间的互贬也时有发生,动不动指责对方为“国宝帮”似乎非常开心,以此又似乎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真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有人撰文认为,“君不见,近年辽金钱币泉涌而出,全国专家藏众至今认者不多;宋元明清之各种精瓷名品,多被冠以赝仿;稍有名气的几家大拍卖行,非圈内人的藏品,再好也会被拒之门外;真精品只有先鉴成伪,批伪衣后再想法出国,才能摇身再变回精真。诸如此类,一言以蔽之,历代文物精品只要是民间藏家所藏,获承认者少之又少。所剩仅有恶意炒作和心存不善而导致的所谓天价上亿某某瓶、某某杯,只要买回大陆便成孤品。” 大量事实无需赘述,目前大陆民间藏家似乎已陷入了空前窘境,乃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笔者以为,这怨不得天,也怪不得地。此乃时代之特色,是绝大多数人皆躲之不过矣(也许极少数权贵和掌握交易平台的利益圈子可以除外)。
因此,更多的藏家便需要直面时代,承认现实。人们可以呐喊,可以呼吁,然却不可以从根本上短期实现转变。
对此也有人担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向国外大肆倒卖文物古董的“卢芹斋现象”是不是会再度上演?因为目前在藏家手中的90%古董藏品根本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此类准文物既然作为工艺品或仿赝品对待,那么,出口应该没有问题吧? 如何让做为资本和文化双重性的文物发挥出作用,这是一系列智慧的思考,民间收藏文物作为其中最有潜力的一部分,该走向哪里呢?那就是进一步放开中国私人文物收藏,建立大量民营博物馆,以加速文物资本化。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藏家天下》
想买点真东西好东西
请加入:藏品捡漏圈
关注捡漏圈藏品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