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乡村著名行动”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溧阳市作为全国首批24个市(县、区)之一,其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进行推广,江苏省仅常州溧阳市和南京江宁区入选。
溧阳乡村地名信息量大、类型结构复杂、动态变化强。为了全面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市民政局以“乡村著名行动”为抓手,把数字地名建设纳入县域数字治理建设的总体布局,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走在江苏省前列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地名+便民服务”
强化公共服务集成
我市立足全域组织开展乡村地名信息普查,对全市2356个农村居民点、1512个农家乐、1230个旅游景点、411个民宿以及1975条乡村道路等地名数据进行系统梳理,向国家地名信息库和百度地图精准推送乡村地名数据信息10667条,安装二维码智慧门牌、路牌1200余块,公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实时了解地名含义、查询周边便民设施以及方便地理位置导航,实现“一码式”“一站式”服务。打通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资源通道,将地名公共服务信息接入政务服务平台,构建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申请、助农事项办理等12大类服务场景和45项公共服务的“乡村地名+政务服务”网,覆盖人口出生、救助、婚育、养老、身后事等服务事项,目前累计提供服务20000余次,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数字地名+全域旅游”
繁荣乡村旅游市场
我市首次以地名为创作主线,编撰出版了《图说溧阳—溧阳市公共服务地图册》,3大板块150张图全面展现了溧阳的区域位置、地名文化等内容,有效带动乡村旅游业、消费业的发展,引燃了城市音乐节、天目湖马拉松等一系列“爆点”活动。绘制包括19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4处地名文化遗产在内的乡村数字地名旅游导览图,全面呈现“乡村地名+农旅融合”的8大类17种真实场景,推动空间地理信息与乡村振兴脉络相融合,实现“一图总览、全域在手”。打造21个乡村数字地名文化示范区,建成常州市首个红色地名文化广场、乡村地名标识打卡点、数字地名体验区等现实场景,开发地名文创产品,推动数字地名和全域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数字地名+产业振兴”
赋能乡村经济发展
我市强化数字地名对农产品品牌赋能,深入挖掘具有溧阳乡村特色的、以天目湖白茶、砂锅鱼头、乌米饭等“三黑三白”为代表的150余个地名词条,并推送到互联网平台,助力溧阳“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传承发展。协调邮政部门,在全市1037个未通快递的自然村和居民点设立便民快递点,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标注上图,助推物流下乡、农村电商建设、在线旅游、智慧农业等高质量发展。聚焦农民所需所盼,联合多部门在“1号溧直播”、淘宝、抖音等公益直播平台开展优秀地名文化、特色农产品直播推介活动100余场,带动3500余名农民年人均增收1.1万余元,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850余万元。
经验启示
树牢系统思维
以协调联动增强资源整合动能
搭建“市—镇—村”三级乡村数字地名资源扁平化管理服务体系,以多元参与为驱动,充分挖掘内、外部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健全地名资源链接机制。以协同推进为抓手,明确乡村地名管理服务的责任主体,解决好乡村地名“管理主体不明、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方式不妥”的突出问题,形成事情有人干、责任有人担的联动工作机制。
坚持人本主义
以需求导向激活资源优化潜能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快捷的地名信息服务,重点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乡村地名命名、老地名恢复和保护等问题,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地名打造成田园风光、诗意山水、民俗风情的重要标识。破解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与乡村振兴发展不配套,地名规划与群众需求未能有机结合的瓶颈,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数字地名带来的新变化,切实提升了获得感。
强化创新驱动
以数字赋能提升资源利用效能
创新“数字地名+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探索构建“数字+”乡村地名一站式服务,畅通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筹建市级乡村地名信息管理服务数字化平台,涵盖乡村地名展示、乡村旅游资源推介等多个子模块,实现乡村地名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地名服务和物质支撑。
融媒出品 必属精品
值班编委:史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