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这门课,我会变得更快乐吗?”许多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启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并在心里预设:“估计就是讲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那些内容吧?”如果你觉得这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全部,那你可就太“天真”了。走进温州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门教你怎么调节情绪、处理压力的课程,它更像是一场全方位的心理成长之旅,让你从自我认识、情感管理到社会责任,逐步领悟如何成就一个更完整、更健康的自己。
1
破旧立新,变革模式
在体验式教学中探索自我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点。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互动和实践,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容易令学生厌倦的原因。这门课程则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分配,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和体验式教育等创新方式。线上课堂依托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放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是浙江首批立项并认定的本科院校唯一一门心理学在线精品课程和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在线上,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心理学基础理论,内容涵盖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
线上:中国大学生mooc平台
线下课堂则是体验式教育的重头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探索空间。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个体,自我探索的过程必不可少,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往往缺乏相应的时间和精力,课程负责人陈莉教授表示:“大部分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探索是延后的,我们需要在大学期间引导他们进行。其实就是一个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进而引申出‘我’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人生目标……”老师们通过设计团体辅导、案例分析、心理测试、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纸笔练习和影片赏析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索自我。
例如在“他人眼中的我”活动中,学生根据不同的维度描述和打分,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在某些维度上的差异远超预期。一位2023级本科生回忆道:“我就想,是我没有展示真实的一面?是别人对我有误解?还是彼此之间的要求不一样?”此外,学生还会绘制人际网络图,以自己为中心,关系圈由近及远向外扩散,依次写下最亲密的人、好友、熟悉的人……以图谱的形式,通过圈内人数、关系的强弱程度以及正负程度,识别和感知自己的人际关系。2023级临床医学的陈煜超同学调侃心理测试的复杂性:“之前觉得心理测试的结果总是那么准,因为它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你觉得它说得对。上了课发现除了量表从1到5打分,原来心理测试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形式。”类似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对自己有更多的觉察和了解,还激发了他们追求进步和成长的动力。
“老师也能从学生的汇报里学到新东西。”课程负责人戴哲茹老师感叹道。例如在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一话题时,学生选择从物理学、医学、生物学、哲学不同的角度去检索资料,展示观点,“这个过程拓展了课堂的范围,因为本来它可能局限在心理学的背景和视角里面。”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从而达成教学相长,也是翻转课堂的意义所在。
破旧立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还让心理健康课程更加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收获认知复杂度的提升和情感体验的升华,找回属于自己的内核动力。
2
换位思考,春风化雨
疏解大学生涯迷惘焦虑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学习模式和生活模式相比高中发生剧变,心理上的适应并非易事。“心理健康课为什么放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度过这个适应期,其次是能够识别自己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在模块化的教学中进行自我感悟和自我调试。”陈莉教授解释道。
目前课程共有40多名教师,均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或拥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教师们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困惑与焦虑,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先当学生,才能做好老师。这是我们备课的特点。”戴哲茹老师介绍道。翻转课堂不仅考验教师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规划、统筹和现场组织能力。为了保证课程效果,课程团队亲身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一系列贴近实际、易于接受的教学活动。“先以学生身份体验了这个环节以后,(老师)再去上课就有感觉了,知道哪里会有情绪的唤起,学生可能往哪个方向去分享。”此外,课程团队持续组织讲师培训研讨会,对翻转课堂模块进行示范教学,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团队有机互动,并选拔新教师为团队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组织教研室课程改革培训会、新教师试讲、集体备课会
在课堂上,老师们通过心理投射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各种心理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戴哲茹老师曾在课堂上展示一幅画,画中有12个不同状态的孩子在爬树和玩耍,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最接近自己当前心理状态的孩子。一位学生选择了爬到树干上不上不下的状态,原因是他有相当高的自我要求,现状却不“达标”,压力让他步履维艰。还有学生表现出极低的自我评价,选择最底端的孩子,说:“老师,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是。”陈莉教授回忆道:“我曾要求学生在课上对过往经历进行回顾,但是有学生会说,‘老师我真的没有办法写’,其实这些都是有一定创伤的个体。”面对类似情况,老师会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意味着多了一条发现心理问题和寻求帮助的途径。一方面,老师会在课程中介绍心理健康中心的咨询预约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心理异常和风险行为的特征,包括有自杀风险的学生的可能表现。“在这门课上,生死不是需要避讳的话题,作为医学生,其实是需要去了解死亡,然后才会更加珍惜生命。”陈莉教授提到。一部分学生对于心理咨询怀有顾虑和羞耻感,“如果我去心理咨询室,是不是就说明我有心理疾病?要是被同学老师看到,他们会不会认为我有病?”戴哲茹老师表示:“我们其实想通过这门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援助、怎么样去获得援助,以及需要被帮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课程结束后,学生回溯收获时说道:“这门课让我从繁重课业和电子娱乐中暂时脱离出来,引导我去回顾、去思考。”“它(这门课)促进了我对生死、尊严、理想、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的思考…”“我开始直视很多未曾考虑到的,甚至是不断在逃避的问题…”师生间的心灵沟通,让这门课程如同春风化雨般,让学生们的心灵健康成长。
3
展望未来,“三爱”理念
从个人自爱升到社会大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理念上最大的突破,就是它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三爱”精神——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理念将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感融为一体。
“爱自己”代表从自我认知到心理调适的全面提升。在课程中,学生首先学会的是如何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通过心理调适技巧管理情绪、处理压力。在这一模块,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在备课组建议的一系列活动中选择,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情绪反应模式以及心理健康状态:“我是谁”,选择关键词从相貌、兴趣、个性、学历等12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价;“给我画像”,在课程中后期让已经熟悉的学生互相画像,观察画像的特征并分析原因;“自我九宫格”,在九宫格中用绘画或贴纸来描述自己的现状和心境……
“爱他人”需要培养共情与沟通能力,迈向和谐人际关系。在课程的沟通与人际关系模块,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角色扮演和情景演练,学习如何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共情与沟通能力。例如,课程通过倾听训练,指导学生区分倾听模式——从充耳不闻到选择性的倾听,再到共情式的倾听,帮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有效沟通、解决冲突,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应对医患关系、同事关系等挑战。
“爱世界”意味着从个体关怀到社会责任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正是“爱世界”理念的核心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通过“生命教育”模块,引导学生反思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在职业生涯中展现出大爱精神 。通过开展如“心理健康文化节”、“生命文化之旅”等丰富的校内外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还能够通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将个人的心理成长转化为对社会的积极贡献 。
建设一流医科大学,核心是培养一流医学人才,健康的心理是成为一流医学人才的基本保障。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认知爱、学会爱、传递爱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医学生做一个拥有“大爱”之人,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感受共情,在面对社会责任时表现出担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会继续向更多人传递它的关怀与温情,它的价值与力量也将超越32个课时,因为它将永远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默默助力。
推荐阅读
温州医科大学
来源 | 新闻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精神医学学院
初审 | 王书涵
终审 | 叶晓丽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提供原创图文、音视频素材或线索
投稿邮箱 | wmunews@wmu.edu.cn
官方微博 | 温州医科大学
官方抖音 | 温州医科大学 WMU_1958
官方网站 | http://www.w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