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虽苦,却蕴藏着连农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

文摘   2024-12-10 18:33   重庆  


漫山遍野中,一种草本植物要度过七个春夏秋冬,才能破土而出,以橙黄的面貌示人。


精栽,细管,山中人家掌握了时间的诀窍,在岁月更迭中,驯化出流传至今的道地药材。


自然的馈赠,赋予它生命与温度,而人类也在四季轮回中,掌握了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构筑出中国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



黄连生于川谷之中,一般集中在海拔1000~1800米的山区。据记载,石柱大规模人工栽培黄连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约700年的历史。


如何将野生药材驯化成当地人安身之命之本?千百年来,一套严密有效的管理法则,在世代的传承中积累形成。


连棚,就是黄连的房子。


将柳杉树劈成桩子,用来搭建连棚。用铁丝将连棚顶部固定成网格,再用剩下的柳杉树树杈盖在上面,形成棚盖。


黄连喜阴,畏惧强烈阳光,透光20%的连棚正好避免了阳光直射。


当黄连进入根茎膨大期,它又需要充足的阳光实现光合作用。此时,棚盖上的枝杈叶子已枯萎腐烂,落在地上。棚盖渐渐开阔,大面积的阳光洒向黄连,使其得到充分光照。


“搭棚遮阴”技术,使黄连生长不再局限于面阴的山坡,而是扩大到整片山林,黄连从野生走向了大面积栽培之路。


树被砍掉了,是否会破坏当地的植被呢?


在黄水镇邓学富家的连地里,人们找到了答案。


这块连地看起来极为普通,其实却利用立体种植方式,栽种了三种植物。


在连棚里种树,并非现代人的创意,它来自石柱的古训——“栽连必栽树,起连还山,永续轮作”。


当地人说,黄连苦,种黄连更苦。


收获的季节,采黄连的人也不轻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姿势,每天将持续七八个小时。经年累月,难免会腰酸背疼。


一种特殊的采收工具应运而生。


丁字凳,顶部是平面,方便连农坐下休息,凳脚却只有单只。把它插入斜坡中,既稳固便捷,又不会伤及地里的黄连。


刚采收的黄连,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霉变,不宜长时间堆放,必须尽快烘干,保存住药性。


刚开始时,炕黄连的火力不宜太大。火力过猛,“毛坨子”就会内湿外干,或者起泡,影响质量。


炕一次黄连,一般需要十多个小时,连农中间几乎不能休息。每隔一段时间需翻动一次,保证“毛坨子”均匀受热。



炕完后的黄连稍经冷却,便需尽快装入槽笼,把“毛坨子”上的灰渣、叶柄和多余的须根撞掉,只留下最有用的根茎。


黄连在槽内互相碰撞,多余的部分渐渐掉落。槽打得越快越猛,黄连就撞得越干净。有了好品相,才能卖出一个好价格。



“吃过黄连苦,方知蜜糖甜。”黄连因苦而深入人心,石柱连农因黄连而世代受惠。连养育了人,人又保护了连。


在历史长河中,石柱黄连始终生命力旺盛、产量稳定,正是源于这套历经风雨、不断革新的传统生产系统。



周一至周五CCTV-1

18:20档

跟随《农耕探文明》

走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于中华大地,探农耕文明


来源:央视一套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即可读)

石柱:岁末听雪落

冷҈得҈打҈抖҈抖҈!一波接一波,提醒:最近不要太早出门,重庆这类人群尤其注意!

我县党政代表团赴巫山县考察学习

石柱发布
权威发布、最新资讯、便民服务,我们和您一起见证石柱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