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这个词,近几年成了家长圈的热门话题。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父母们不惜重金报班、熬夜陪读,甚至把孩子的时间表排得比CEO还满。
从幼儿园的英语启蒙到小学的奥数竞赛,再到中学的钢琴考级、编程培训,孩子的童年被塞得满满当当。家长们总以为,只要孩子按照这条“完美规划”的路走下去,未来就能顺风顺水,成为人生赢家。
可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能让孩子走向成功吗?或者说,这样的“成功”,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或许,导演饺子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01
从啃老到百亿动画导演
他一直在寻找梦想
饺子1980年出生在四川泸州,父母都是医生。从小,他就喜欢看动画片,书本上画满了涂鸦,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漫画家。可那时候,当漫画家听起来太不靠谱了,所以高考的时候,他听家里人的建议,考了华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想着以后当个医生,至少能有个稳定的工作。
可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偶然接触到一款动画软件MAYA,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他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动画实现小时候的梦想。于是,他决定放弃医学,转行做动画。这事儿遭到了他父亲的强烈反对,毕竟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学了医学,突然说要转行,谁受得了?
2003年,饺子大学毕业,进了一家广告公司。但他很快发现,要做出真正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得全身心投入。于是,他一咬牙,辞职回家,开始自己做动画。这一决定,让他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啃老族”。他宅在家里,靠妈妈每月1000块钱的退休金过日子,一待就是三年多。那段时间,他几乎不出门,卧室、厕所、客厅就是他的全部世界。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不务正业。
15 年前,虚岁30的饺子在一篇自述里自嘲:
“名牌医科大学毕业转行来搞动画,正经的工作辞职不干,一个人饿着肚子做短片,这人是不是有病啊?——所以我常说群众眼睛是雪亮的嘛,一下就被看穿了,我真的有病耶!”
没有专业背景,没有资源支持,直到时2009年,宅家、啃老3年8个月的饺子,制作出16 分 09 秒《打,打个大西瓜》动画短片,一炮而红。这部作品一鸣惊人,在国际动画节上斩获多项大奖,也让饺子在动画圈崭露头角。
2019年,饺子执导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票房突破50亿,成为中国影史上最成功的动画电影之一。5年后,《哪吒2》上映9天时间,拿下近60亿票房。今天,《哪吒2》总票房已超越《长津湖》票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榜首。
饺子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更在于他对动画的热爱和坚持。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兴趣,才是成功的最大动力。
鸡娃教育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比如,一个热爱绘画的孩子,可能被迫放弃艺术梦想,去追求父母眼中的“铁饭碗”;一个喜欢编程的孩子,可能因为“数学成绩不够好”而被要求放弃兴趣班。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也可能让他们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未来。
02
鸡娃教育下的孩子
现在或许脱离了大时代
鸡娃教育的初衷,是希望孩子通过高强度学习,在未来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如父母所愿。
一位北京妈妈曾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她的“鸡娃日程表”:孩子每天早上6点起床,放学后辗转于数学、英语、钢琴、编程等多个培训班,晚上11点才能睡觉。这样的生活,孩子累,家长更累。
曾在隔壁看到一个海淀妈妈鸡娃的帖子,
标题是《18年鸡娃终点,高考582分》。
评论区很多人唏嘘不已,18年的金钱和精力,换来这样的结果,实惨!
“烂尾娃”一词击中了这些鸡娃家长的心。
类似的故事并不少见。许多孩子在父母的“精心规划”下,看似走上了“成功之路”,但实际上却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糟糕的是,这种高压教育可能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爆发,甚至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其中学业压力是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孩子在父母的期待中迷失了自我,甚至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近期,DeepSeek大杀四方,业内人表示,鸡娃时代或许彻底宣告结束,AI时代中产鸡娃就是一个笑话。毕竟AI具备强大的学习和处理能力,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海量知识,无论是复杂的数学运算、冗长的历史事件,还是晦涩的语言语法,都能轻松应对。
这就意味着,孩子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苦学的知识和技能,在AI面前变得轻而易举。
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来看,“鸡娃”所追求的传统职业路径也在AI的冲击下摇摇欲坠。与AI相关的人才成为了大厂名企的香饽饽。
AI如同一场颠覆性的风暴,无情地吹散了“鸡娃”构建起来的虚幻泡沫。
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分数的学生,更需要有创造力、适应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而这些能力,往往源于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而不是父母的逼迫。
03
家长应该做的:
尊重兴趣,陪伴成长,静待花开
最初弃医转行,旁人冷嘲热讽,妈妈是饺子最大的靠山。
饺子回忆说:“食”物上多亏有母亲打理,她经常去超市找特价,而且我们以素食为主,健康又经济;“住”宿靠父母的积蓄在成都买的二手房里。
回想起往事,他说:“我自己处在当时我母亲的角色下,可能都做不到她这样”。
如今,百亿导演,40岁逆袭的他向家长们证明,与其逼迫孩子走一条看似“稳妥”的道路,不如尊重他们的兴趣,支持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饺子的成功,源于他对动画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让他在面对困难时依然坚持不懈。兴趣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而不是在父母的逼迫下被动前行。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比如,如果孩子喜欢音乐,可以鼓励他学习乐器;如果孩子热爱科学,可以带他参观科技馆、做实验。兴趣可以成为职业,甚至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探索兴趣与职业的结合点,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或“稳定工作”。
当然,尊重兴趣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孩子。父母可以在学业和兴趣之间找到平衡点:鼓励孩子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兴趣;通过兴趣培养,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将兴趣转化为未来的职业优势,比如参加相关比赛、考取证书等。
导演饺子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梦想和坚持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父母的责任不是逼迫他们走一条既定的道路,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与其鸡娃,不如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其焦虑,不如相信孩子的潜力。
你的孩子,或许就是下一个“饺子”。
编辑|京教君
部分内容素材来源|世青国际教育研究中心、 粥左罗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
点分享
戳在看
求点赞